劉小龍,李占華,張垚瑤
(1.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250100;2.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250000)
近年來,農村坑塘整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但隨著生活水平提升,部分村民環保意識淡薄,加之鎮村疏于管理,坑塘內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現象頻發,導致部分坑塘黑臭水體嚴重,水質狀況日趨惡劣。
1)“私有化”現象突出。有的坑塘使用人未與村委會簽訂承包合同,被一些村民私自用柵欄圍擋起來,用于規模化畜禽養殖,成為個人獲利的工具;有的被就近村民墊土填坑,用于擴大自家院落面積,有的“圍坑造田”、私搭亂建,使得坑塘面積縮小,在汛期降水較多時,不能有效蓄滯洪水,緩解溝渠排澇壓力。針對這些不合理行為,村委會不及時阻止,久而久之成為個人的“自留地”,其他村民也會攀比抱怨,造成村集體利益受損。
2)開發利用無序。在土地利用性質上,多數坑塘屬于農用地,有些屬于未利用土地,還有少數人工坑塘屬于建設用地。絕大多數坑塘分布在村莊周圍,有些夾雜在村莊內部,不論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挖掘,都與村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有些大的坑塘成為干坑后,村集體或村民種植速生楊等經濟林木,有的用來堆積秸稈柴草,有的填埋生活建筑垃圾。缺乏系統規劃,儲水功能弱化,面源污染嚴重,景觀功能缺失,難以發揮效用。
目前農村坑塘數量較多,治理起來資金需求量大,點多面廣分散不集中,面臨著財政資金投不起、社會資本不愿投的尷尬現狀。山東實施涉農資金整合下放到縣,設立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由市縣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統籌安排使用,但由于縣級財政收入狀況水平不一,財力緊張的市縣,資金主要用于保民生的剛性支出上,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支出比較緊張。社會資本對于投資坑塘治理,因缺少財政資金的激勵獎補政策,短期沒有較好投資收益,還面臨一定投資風險,因此不能吸引其積極參與坑塘治理。
與河湖相比,坑塘的水體環境比較封閉,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溝渠引水、人工注水維持水源補給,稀釋自凈能力較弱,自身凈化功能較差。雨水、污水管道不分流,實施農村改廁工程后,人排泄污染基本解決,日常洗衣洗菜等生活污水隨排水管道排出,造成污水直排坑塘;部分坑塘規模化水禽養殖后,糞污排放嚴重,長時間得不到疏浚治理,沉淀的淤泥幾十年沒有清理過,黑臭水體現象日益嚴重,坑塘面積也逐漸萎縮。
早期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沒有形成,保潔員隊伍沒有建立,產生垃圾不能及時運出村,客觀上也使得一些垃圾被棄入坑塘,成為歷史遺留問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大量增加,保護坑塘環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尚未形成,各家自掃門前雪,個別村民往坑塘內傾倒垃圾的生活陋習沒有徹底根除。這種不良行為存在隱蔽性、隨意性、反復性等特征,給坑塘管理帶來一定工作難度。
治理不搞一刀切,以建制鎮為治理片區,行政村為基本單元,因坑制宜,分類施策。要與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深度融合,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雨污管網改造工程有機結合,同步規劃,統籌推進。針對每個村的自然歷史風貌和風土民俗民情,根據每個坑塘的土地性質、位置功能及水源條件,可劃分為生活型、生產型坑塘,對生活型坑塘進行景觀設計,發揮其生態效益;對生產型坑塘實施蓮藕種植、“漁光互補”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等產業項目,增加集體收入。科學劃定布局畜禽養殖區,嚴禁在坑塘內進行畜禽規模化養殖。實施街巷硬化同時,將雨水、污水管道提前分流到位,打通管網堵點,在坑塘周邊規范設置排水口,在遇到強降水時,確保雨水流入坑塘,從而達到旱季蓄水、雨季排澇的目的。
坑塘整治不能單打獨斗,需要多部門通力協作,才能完成任務目標。將坑塘治理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評價體系,作為一項硬指標,列入考核范圍,并針對考核情況分級分檔,確定財政獎補比例。區縣一級成立坑塘整治領導小組,農委可作為牽頭治理部門,協調農業農村、水利水產、住建、生態環境、財政等部門,制定工作方案,確定實施步驟。鄉鎮為工程實施主體,按照屬地管理、先易后難、逐步推開原則,選取群眾積極性高、村班子基礎好、村集體有收入、方案切實可行的村,開展先行試點,打造坑塘治理樣板示范工程。要明確產權歸屬,符合條件的地方可以確權頒證。明確村委會日常管理主體責任,針對坑塘使用“私有化”歷史遺留問題,要抓住農村“三資清理”“掃黑除惡”行動,堅決收回被侵占坑塘,與坑塘實際利用人簽訂承包合同,明確租賃收益,并在鄉鎮政府備案,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違約責任。
1)以公益事業項目為依托,實施坑塘整治工程。縣級財政在統籌整合涉農資金中,積極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拿出專門資金用于坑塘治理工程,可探索將坑塘治理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實行市場化運作,建立“以獎代補,先干后補”的政策機制。
2)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鼓勵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大戶承包、股權合作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坑塘治理。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增加經濟收入,利用光伏發電、扶貧車間租賃收益,拿出部分資金用于坑塘治理。對于達到治理標準的坑塘可給予一定財政獎補,使有限財政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放大效應。
1)水源問題:對于村莊外圍離河道溝渠較近且水源穩定的坑塘,可通過高標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水系連通工程,鋪設明溝暗渠,引入外來水;對于村莊內部無客水引入的死坑,提前做好防滲漏措施,暢通村內排水管道,主要通過收集季節性降水,尤其是夏季雨洪水資源,解決水源問題。
2)水質問題:借鑒河道水生態治理技術,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巢增效技術等進行水生態修復示范;發揮水產養殖生態修復功能,在水源水質穩定坑塘投放鰱魚、鳙魚、鯽魚等濾食性、草食性魚類,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增強自凈能力,維護坑塘生命健康。配置成本低、易操作的檢測設備,定期監測水質狀況。
農村坑塘要在治理,重在保護。創新宣傳方式,提高村民對坑塘保護的參與度和知曉率,通過村廣播定期播報、粉刷宣傳標語、懸掛宣傳條幅、印發告知書,讓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推行智慧化管理,安裝視頻監控探頭,將監控系統并入雪亮工程,實行網格化管理,對破壞坑塘環境行為,視嚴重程度進行批評教育、曝光出鏡等懲戒措施。將保護坑塘納入全體村民共同遵守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我監管。參照河湖長制,將坑塘治理納入“河長制”工作體系,在鎮村兩級實行“坑塘長制”,對每個坑塘建檔立卡,落實管護責任人、管護員及其工作職責。
農村坑塘是水系末端?的毛細血管,村莊外圍離農田較近坑塘改造后,在雨季蓄水防澇,旱季為農業灌溉提供備用應急水源,促進農民糧食增收增產,長遠看對糧食安全也起到一定作用。
將坑塘治理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程,對符合土地利用條件的廢棄坑塘,可建設村民文體活動廣場;對水源水質穩定的坑塘,經過清淤疏浚,提升周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打造近水、親水、樂水場所。隨著坑塘環境變好,村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悄然改變,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能夠涵養回補地下水源,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后,實現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以魚養水,建設人工生態植物浮島,安裝曝氣裝置,促進水體微生物繁殖,從而達到凈化水體、改善水質的目的,最終實現水生態環境修復,促進坑塘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