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張純杰
(1.日照市嵐山區科學技術局,山東 日照 276806;2.日照市嵐山區自然資源局,山東 日照 276806)
根據省委、省政府規劃,全省8000萬噸鋼鐵產能,將有4000萬噸布局在日照。為滿足產業發展需求,2019年委托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對《日照市鋼鐵配套產業園發展規劃》進行修編,目前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市規劃總面積36.4平方公里,嵐山區域規劃面積21.8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鋼材精深加工產業,鋼鐵配套服務業,鋼鐵下游延伸產業,新材料產業等6大產業板塊體系;涵蓋鋼材精深加工、綠色再制造、高檔冶煉輔助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輕工家電、先進機械裝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裝配式鋼結構、高端裝備配套、新材料等17類細分產業,產業細分與鋼鐵產業形成產業鏈縱向分工、相關產業橫向聚集的格局。
(一)空間規劃滯后,影響項目招引落地。
對于2025年前日照市鋼鐵產能實現4000萬噸規模的總體目標,鋼鐵配套產業園面臨原規劃布局、區域面積不適應和不足以支撐產業鏈發展的問題。預留區域暫時不能布局產業,而且產業園內還存在大量的限制開發用地,多半為無法調整利用的基本農田,剩余可規劃、可利用區域,還要跟土地指標供應、開發時序等做好有效銜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項目的招引。環境容量指標對金屬表面處理、重金屬排放、大氣污染物排放都有明顯制約,能耗指標不足影響多數新上項目立項,有的指標區內無法等量替換,導致項目不能落地。
(二)統籌配套不夠,影響園區項目承載力。
園區規劃布局缺乏全區“一盤棋”的思考,“產業先行、配套隨后”的規劃理念普遍存在,園區綜合承載能力需進一步提升。一是生產性配套設施尚不完善。距離“3.0版”標準差距還很大,對客商和各類人才的吸引力、承載力不強;西擴區域基礎設施配套需要做詳細規劃,園區內村莊搬遷需納入計劃;二是生活性服務設施建設明顯不足。由于鋼鐵配套產業園區的建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規劃建設綠冶鋼鐵小鎮,但尚未投入使用,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安置、餐飲、就醫、子女上學等后顧之憂還沒有妥善解決。
(三)產業鏈較薄弱,集群化程度不夠高。
一是產業鏈條不平衡。目前,嵐山區“一鋼獨大”,產業“龍頭”高高昂起,“龍身”和“龍尾”等配套產業較為薄弱。從全區數據來看,2020年整個鋼鐵產業實現產值1601.2億元,其中,山鋼日照、日鋼集團合計完成產值1513.2億元,增長11.3%,占全區比重84.9%。鋼鐵產業鏈中下游企業主要集中在簡單的剪切、整平、倉儲、表面處理等初級加工領域,產業鏈條偏短、延伸不足,鋼鐵配套產值不足百億元。二是鋼鐵產業呈現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有鋼鐵生產,無鋼鐵產業”,雖然目前嵐山區鋼鐵產品種類豐富,但總體看來還是呈現同質化、低端化傾向,高端產品品類明顯不足,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鋼鐵產業配套招引項目中,產業轉移類、鋼材粗加工類的項目較多,往下走、往精走的深加工與高端裝備項目較少。三是產業科技含量總體偏低。鋼鐵配套園區內落地的企業普遍存在投入與產出不平衡現象,落地企業以鋼材剪切、鍛造材料等初級加工為主,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項目少,產品附加值偏低,產品價值鏈尚未形成。四是產業生態較為單一。鋼鐵產業與貿易、金融、旅游等業態融合度不高,新興產業培育速度不快,新業態集聚不足,“有產能集聚,無產業集群”的局面仍未改善。綠冶鋼鐵小鎮等特色項目雖已起步,但推進偏慢,距構建鋼鐵產業生態圈和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圈的設計理念還有較大差距。
(四)人才人力緊張,缺少科技平臺載體。
產業園高質量發展需要技術、專利、研發及人才的支撐。目前,產業園缺乏高層次的企業人才載體,軟、硬件配套建設水平不高,導致專業技術人才匯聚力不強。現有企業產業結構演變沒有呈現出有機轉換、協調發展的態勢,對技術人才的吸納能力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創新人才的匯聚地,也是創新活動的重要源頭。嵐山區域與較發達地區相比,缺少高校、科研院所及技工培訓學校,中高端技術人才所需生活配套建設不足。無法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技術后備支撐。此外,招工難較大程度制約企業發展運營,產業園部分企業不缺少訂單,但是用工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很多企業只招到了用工量的一半工人,而這一半工人中有一半是從外地或自身企業帶來的,與周邊連云港、臨沂等地比,嵐山現在用工招人均存在較大困難。出現上述困難的原因有:第一,隨著這幾年日鋼、山鋼等大型企入駐,特別是日鋼公司的高工資待遇,無形之中拉高了嵐山的薪資水平,高薪資也搶占了人力資源;第二,因為路途較遠,交通等生活配套還不完善,日照市里的工人也不愿意到嵐山工作;第三,受固有印象影響,認為嵐山附近重型企業污染嚴重,也進一步降低了到嵐山就業的愿望。另外,企業在招工時,需求的工種較多,既需要文化層次較高的管理服務人員又需要大量的一線操作工人,特別是在鋼鐵類項目中,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電工、焊工等工種較為容易招人,但有一定技術含量和操作難度的車工、銑工等技術工種招用較為困難。
(一)擘畫園區規劃藍圖,筑實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積極配合做好先進鋼鐵制造產業基地規劃建設,提前介入,努力化解土地規劃、土地指標、環境容量等“瓶頸”。二是協調區相關部門深入排查、低效利用土地,推進“騰籠換鳥”,加大土地收儲力度,緩解項目用地壓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以新能源智能特種運輸機械項目的招引為案例,探索從“園區供地”轉向“平臺供廠房”,讓重大項目“零等待”,為項目及早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全力做好鋼鐵配套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協調、服務工作,抓好東區配套提升和西區配套完善,重點抓好西擴區域的規劃和建設。依據《日照市鋼鐵配套產業園發展規劃》,對標園區“3.0”版標準,不斷加大園區路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投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強度要求的新建項目提供“九通一平”標準配套。要進一步明確單位責任,加強對園區道路綠化等日常管理維護力度,提升園區形象。
(二)深入開展招商引資,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一是創新招商舉措,完善產業鏈條。根據產業招商地圖,圍繞鋼材精深加工、鋼鐵配套服務、鋼鐵下游延伸等產業招引帶動能力強、利于產業鏈延伸的“吃鋼嚼鐵”及裝備制造類等項目。充分依托現有平臺,實施精準招商,依托金屬表面處理生態產業園平臺做好汽車零部件、交通護欄、通訊、電力及衛浴裝備等項目招引;依托精密鑄造產業園平臺做好汽車配件及裝備鑄造件、機床產業等項目招引;依托智能制造產業園平臺做好裝備制造精密件及3D打印配件等項目招引;依托精品鋼板材基地平臺做好高精尖鋼材產品加工制造、鋼材供應鏈等項目招引;依托中德生態城平臺做好產城融合發展高端產業項目招引;依托航空小鎮平臺做好航空制造產業及配套零部件方面項目招引;依托上海協同中心做好“長三角”、“大灣區”及“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招引。同時,加強與行業協會、商會、投資咨詢機構的聯系,不斷拓展招引途徑、抓實招引成效,做好“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文章。二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突出產業招商優勢。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推動各類研發平臺建設,加快實現一批鋼鐵關鍵技術產業化,帶動鋼鐵產業集群更新迭代、轉型升級。此外,招商過程要突出“產業優勢”,注重“招商選資”,瞄準央企、世界500強、國內500強、行業十強、知名企業及戰略投資者,著力招引吃鋼嚼鐵能力強的下游配套產業,大力招引符合“四新”、“四化”及“十強產業”要求的優質產業項目。
(三)廣泛吸納人才技術,支撐產業創新發展。
充分搭建“行業協會、產業園區、科研院所、園區企業”“四位一體”招商交流合作平臺,通過“以商招商”“協會招商”等有效形式,帶動人才、技術的招引。全力支持嵐山區“鳳棲嵐山、智匯鋼城”工程及“新嵐山人”招引行動實施方案,切實把嵐山區各項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落到實處,切實打好產業引才、鄉情引才、專業引才、精準引才“組合拳”,全面提升招才引智成效。同時,深入企業和項目一線,調研項目對人才、技術的需求情況,以鋼鐵及配套產業發展需求作為人才引進的基準和標桿,繪制并實施產業人才地圖,推進產業、人才融合發展。結合鋼鐵配套產業園產業發展需求,要依托山鋼集團“一院多中心”兩級研發體系及日鋼ESP生產線先進技術,瞄準“高精尖特”鋼材產業,重點發展高端復合板材(耐磨板)產業,吸納高層次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以推進山鋼、日鋼“兩化融合”發展為契機,吸納人工智能、電商及金融領域高層次人才。同時,要積極推進園區企業進行自主技術革新,鼓勵企業爭創省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平臺,提升鋼鐵龍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鼓勵優勢鋼鐵企業與科研院校、設計單位和下游用戶的協同創新,加大與高等院校的對接與聯系,推進專業與產業、教學與生產、育人與用人的“三對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共享、共贏研發科技圈。
(四)做好產業融合文章,構建鋼鐵產業生態圈。
一是搭建鋼鐵貿易平臺。針對“有鋼鐵基地,無鋼鐵市場”的現實困境,應加快整合鋼鐵貿易產業。建議對標廣東樂從鋼鐵大世界,結合前期推進的日照數字供應鏈科技示范園,在原有虎山鎮嘉銀鋼貿城附近,加快推進建設嵐山乃至日照、山東最大的鋼鐵交易中心。運營模式上,可參照樂從鋼鐵世界投運模式,運營初期采用“政府+市場”模式進行推動,由國有投資平臺牽頭投資,同時吸納江蘇、河北等地影響力大、號召力強的鋼貿企業民營資本,成立嵐山鋼鐵貿易有限公司,負責日常運營管理。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與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綜合保稅區等平臺對接,打造權威的日照鋼鐵價格指數,爭創國家級交易平臺。二是完善鋼鐵物流運輸體系。加快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推進多式聯運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公路集疏運能力,集約利用鐵路專用線優質資源,提升多式聯運效率,緩解疏港大道壓力,為鋼鐵物流提供支撐。加快推廣綠色交通運輸組織方式,不斷提高大宗物料產品清潔運輸比例。建設集倉儲、運輸、配送及信息管理于一體的大型鋼鐵物流配送中心,提高配套和周轉能力,解決用戶多樣化需求和企業大批量專業化生產的矛盾,解決“有鋼鐵運輸,無鋼鐵物流”的問題,實現利潤最大化。三是創新鋼鐵業態融合。聚焦“爭創國家先進鋼鐵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目標,以綠冶鋼鐵小鎮為突破口,做好“鋼鐵+”文章,把鋼鐵與生產性服務業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打造更多“跨界增長點”。構建產城人文一體的鋼鐵主題工業旅游示范平臺,探索開展“當一天煉鋼工人”“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等體驗活動,建設鋼鐵博物館、藝術展覽館等特色項目。以信息技術、兩化融合建設為支撐塑成信息銜接圈,層層嵌套,互為支撐,形成“產業+配套、平臺+服務、技術+賦能”的良好產業生態,推動鋼鐵及配套產業集聚發展、融合發展、創新發展,共同構筑協同、創新、高效的鋼鐵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