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晶,朱兆芳,邢 錦,張欣紅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天津市300392)
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及經濟結構。智能科技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推動人類社會邁向大智能時代[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為未來交通運輸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啟了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的新征程。
“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中國城市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面臨許多新問題。本文以天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為題,展開研討。
1.1.1 鐵路和公路無縫銜接,形成開放便捷的現代化交通網絡
目前,天津的鐵路總營業里程超過1200 km,路網密度居全國第一,“十字”形高鐵線路和“四主多輔”的車站布局初步構建,連通京津雙城的4 條高鐵通道建設正加快推進。天津的公路總里程目前為1.66 萬km,其中高速公路1262 km,路網密度居全國第二。國家高速公路網天津境內段基本建成,形成了直通東北、華東和西北的國家高速公路大通道。
1.1.2 ??諆筛蹣嬛鞘腥簩ν饨煌ㄩT戶
天津港世界一流大港的地位不斷鞏固,萬噸以上泊位達120 個。郵輪母港與天津機場、北京首都機場實現旅客直通,跨境飛機、船舶和海工平臺租賃業務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濱海國際機場航空輻射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運營航線達280 條,在京津冀魯等地建成29 座異地城市候機樓,京津間“飛機+高鐵”、“飛機+ 郵輪”的空-鐵、空-海聯運模式成功運行。
作為新興的世界級城市群,2019 以來,天津市加快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見圖1),推動京濱、京唐城際,天津至大興國際機場聯絡線,天津至濰坊(煙臺)鐵路,以及津承城際等項目的建設。京津雄半小時交通圈和京津冀主要城市一至兩小時交通圈逐步實現。交通圈平均間隔20 km 左右有一個高速公路接口,間隔10 km 左右有一個普通干線公路接口。除了陸路交通,天津市還實現了與京冀港口群、機場群攜手發展,努力將天津機場打造成為“進出北京的第二空中通道”和國際航空物流中心。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及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下,人工智能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此大時代背景之下,天津率先舉起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旗幟,于2017年、2018年、2019年成功舉辦了三屆世界智能大會,為全球智能科技領域打造了首個大型高端交流平臺[1]。

圖1 京津冀軌道交通示意圖
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于2019年5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召開,來自4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 多位行業精英共襄盛會。大會在“智能新時代:進展、策略和機遇”的主題下,探討了智能科技帶來的新發展和新機遇,打造了“智能會、展、賽+智能體驗”四位一體的國際化平臺,集中展示了智能科技產業前沿[1]。
大會設置了科研創新、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農業、大數據、智能應用八大主題展區。大會打造了室內智慧城市體驗區,設置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政務等十多個場景,采用5G 傳輸技術展示未來城市管理、未來生活場景,利用AR、VR 技術提供互動體驗,使人們真實感受到AI 智能在未來城市中的應用。大會還在室外設計了智能交通體驗區,谷歌Maymo、百度、華為、特斯拉等企業的無人駕駛技術在這里大顯身手,智能駕駛、智慧物流、無人機等融合城市生活的應用場景貫穿了整個體驗區。
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智能科技領域的知名學者、院士專家、著名企業家齊聚津門,共謀智能社會未來愿景, 在傳播先進理念、推廣科技成果、加快產業聚集、推動投融資對接、促進全球高端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贏得各方高度贊譽,促進了中國與世界智慧領域的交流,充分展現了“智慧天津”前沿科技新成果[1]。
在第三界世界智能大會閉幕會上,《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指標體系》正式對外發布。中新天津生態城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合作共建,是世界上首個由國家間合作建設的生態城市,也是中國首個綠色發展綜合示范區所在地。中新天津生態城堅持創新實踐,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新道路,智慧城市建設獲得廣泛認可。
2.2.1 《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指標體系》正式發布
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是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吨行绿旖蛏鷳B城智慧城市指標體系》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新加坡公共事務對外合作局和ISO國際專家組成的聯合團隊進行編制。作為指導智慧城市發展的綱領,《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指標體系》具體設定了“基礎設施、數據服務、智慧環境、智慧治理、智慧經濟、智慧民生”6 類一級指標,根據先行示范、效果導向、突出特色等要求,確定了30 項二級指標?!盎A設施”包括視頻監控系統共享率等3項指標,“數據服務”包括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系統接入比例等4 項指標,“智慧環境”包括大氣、地表水、環境噪聲實時監測覆蓋率、飲用水水質實時監測比例等5 項指標,“智慧治理”包括城市管理項目年在線參與度等7 項指標,“智慧經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營業收入占比等4 項指標,“智慧民生”包括智慧學校和智慧社區比例,涵蓋文、教、醫、旅等多個民生領域7 項指標。
2.2.2 智慧城市運營中心
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是整個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的“大腦”,即一個大平臺。“大腦”24 h 不間斷運行,能收集和分析城市開發建設、經濟運行、居民認證等方面的數據,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和展示,從“被動反饋”到“主動出擊”,讓城市治理體系真正“智慧”起來。所有相關部門都可以利用平臺的數據完成公共服務。運營中心目前可運行40 余個管理系統,對中新天津生態城在開發建設、經濟發展、國計民生、生態環境、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6 個維度上進行全城、全域、全時的運行數據接入、監測和展示,為城市管理提供決策支撐。中新天津生態城有24 h 待命的無人機采集基礎數據,未來還將實現無人機車輛追蹤、應急救援搜救、事故現場勘查等,并結合5G 技術,形成機、網、云一體化智能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和事件的快速協同處置能力。
“大腦”上層屏幕顯示起步區三維圖像,公共交通、城市設施都在一張地圖上呈現,可以看到公交車實時位置、停車場空余車位,其中綠點是300 多部智慧電梯,紅點是200 多個智慧消防栓。3 輛智能市政清掃車可以自動規劃路線、識別障礙物、主動避讓行人,可以自動調節轉速、傾倒垃圾,其智能水平目前處于業界領先地位。一張地圖匯聚城市數據,是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一項創新。這些數據分別匯聚到各部門,通過交互共享可發揮更大作用。
2.2.3 熊貓智能公交車
熊貓智能公交車由深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與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聯合打造,搭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駕駛技術、手脈識別系統、車載機器人、語音交互、精準廣告推送、乘客異常行為監測、智能逃生應急系統等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功能,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比例在70%以上。
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3 輛熊貓智能公交車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上路試運行。這是天津首批投入運營的自動駕駛公交車,乘客可通過高精準生物智能識別系統實現“刷手”乘車。乘客用手注冊后,智能系統可以把手脈信息錄入到后臺數據庫,識別手皮下3 mm 人體組織特征,然后進行匹配和身份驗證,再將信息綁定支付賬戶,乘客1 s 便可進入車廂。
熊貓智能公交車開啟自動駕駛模式,按照相關法規,駕駛位上配有一位安全員,負責在緊急情況下對車輛進行監管。車廂里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比例在70%以上,包含8 類近20 項科技成果,能感知和識別車輛、紅綠燈等環境信息,控制車輛自動加減速和轉向,自動緊急制動,自主變道、出入站臺等,車廂里還配備了語音交互、廣告精準推送、駕駛員防疲勞預警等系統,以及人工智能自販柜,乘客能隨時在車上“刷手”買東西。圖2 為熊貓智能公交車。

圖2 熊貓智能公交車
2.2.4 無人公交智能體系
國網天津濱海公司2019年6月啟動了公交充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的研發,2019年底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泰八路公交站投入使用,實現了公交充電無人化,并與無人駕駛熊貓智能公交車一起,打造無人公交智能體系。
智能巡檢機器人搭載智能機械臂、視覺傳感器5G通信模塊等先進設備,可以智能感知公交車輛??课恢?,并準確識別車輛充電口,利用機械臂完成插槍充電至滿電拔槍的全部充電過程,徹底代替人工。巡檢機器人還可以與充電站內的監控設備聯動,及時預警站內危險,可大大提高充電站自動化水平及安全管理能力。
2.2.5 社區服務中心
社區服務中心是中新天津生態城提供社區服務的主要載體,它集行政管理、社區管理、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和社區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為居民提供綜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生活服務。社區服務中心是社區的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居民交往中心和社區文化中心,這里使用了大量智能服務設備。
(1)販售機器人
居民可以在販售機器人前購買食品,也可以向旁邊的服務引導機器人作咨詢,如進行活動室預約、申請兒童科普知識講解等服務。
(2)X 未來餐廳
這是一家無人餐廳,可用手機點菜,機器人“大廚”炒制,最后由機器人服務員端菜給您。
(3)中新友好圖書館
在這家圖書館可“刷臉”借書還書,借閱證是刷臉辦理的。在這里顧客輸入想找的書,導引機器人就能帶著他找到這本書所在位置。圖書館外有不下車快速還書系統;圖書館內有電子“書墻”,上面有3000多冊電子書,顧客既可以在現場閱讀,也可以將書下載到手機上看。
2.2.6 綠色交通新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啟建之初就旗幟鮮明地倡導“綠色交通、綠色出行”理念,創新道路規劃設計。中新天津生態城的道路全部設置中央隔離帶,均設置占道路寬度50%的慢行系統,以充分滿足居民自行車及步行出行的需要,體現了“以人為本、人行優先”,完全實現了“人車、機非、動靜分離”。其道路設計還提出了“右轉為主、減少左轉”“中間隔離、行車安全”等新理念,對外實現快速通達目標,對內實現公交車站周邊500 m 半徑全覆蓋服務高效目標。
根據《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天津”,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到2025年,“智慧天津”建設基本完成,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桿。智能交通系統包括交通監控、交通運送管理、出行服務、車輛控制、電子付費、安全應急管理等內容,天津市將科技作為智能交通創新發展的動力,將綠色交通和面向群眾的智能化服務作為重點,跨界融合、協同創新,促進智能技術的應用,不斷推進智能交通系統建設。
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交通出行的結合,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保護了環境。
為加速推進公交發展,天津市著眼綠色、用地、智能、保障、路權5 個方面優先,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加大公交場站建設,完善公交智能系統建設,提升公交專用車道使用效果,有效提高了公交運行能力。從2018年到2020年,天津市完成了公交車新能源化,3年更新4000 臺新能源公交車,保證公交綠色優先發展,同時大力完善充電設施配套建設,實現智能調度與監督,讓百姓乘坐公交更便捷。
為保障公交路權優先,天津市啟用了第二期公交專用道194 km,相應增設了電子警察,提高了行駛車速,縮短了運營時間,改善了運營環境。
3.3.1 建立天津交通運輸行業數據資源交換共享與開放應用平臺
天津市建立了天津交通運輸行業數據資源交換共享與開放應用平臺,平臺匯聚了49 家交通運輸行業單位全口徑的數據資源。全市路面上有多少輛出租車和網約車正在運營,實時載客率是多少,共享單車日出行使用里程有多少,這些信息都一一顯示在市交通運輸委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可以實現跨行業數據互通互聯,為城市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3.3.2 打造出租車行業“ 智慧+ 信用”管理模式
天津市為3 萬余輛出租汽車安裝了動態監測儀,車輛計費是否正常、有沒有繞道,動態監測儀均可進行實時監控,將出租車運營中發生的問題由原來的“事后處理”變為“事中預警”。同時,出租車管理部門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定期發布出租車、網約車超限超載等違規違法行為及黑名單,出租車打黑表、拒載、繞路等現象得到根本遏制。
3.3.3 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
天津市于2019年底全部拆除高速公路省際收費站,2020年1月1日凌晨開始,車輛進入高速公路實現跨省繳費不停車。
3.3.4 鐵路安檢智能升級
鐵路安檢系統的智能化簡化了旅客進出站安檢程序,大大縮短了旅客進出站排隊時間。旅客將車票二維碼朝上,身份證放在車票下面,票證重疊放在檢票口,驗票完成,閘機打開即可通過;使用電子客票的旅客更方便,旅客通過安檢時,只需站在閘機前實時拍攝影像,閘門便自動打開,旅客進入候車室全程只需幾秒鐘。目前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車站開通了“刷臉”進站通道,全國鐵路已有千余車站開通電子客票業務,同時地鐵站與鐵路站之間還實行安檢互認,縮短了安檢時間,緩解了車站的擁擠。
依托大數據平臺,可使公交乘客實時了解路況。手機小程序可使乘客獲知公交車何時進站;電子公交站牌可隨時提供出行信息服務,如顯示公交線路信息、運營時間、車輛到達所需的時間,以及天氣狀況等,同時還附帶手機充電功能,方便了市民出行。
公交付費系統智能升級后,實現了支付方式多樣化、便捷化。乘客乘坐公共交通,采用支付寶、微信“掃一掃”功能就可以實現支付,快速便捷。
3.6.1 智能化指揮體系
“智能化指揮體系”為“華為天津城市智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華為天津城市智能體”正式上線,中新天津生態城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在綠波通行、信號燈優化配時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建立智慧交通領域的“智能化指揮體系”。
對于城市交通而言,每個路口的紅綠燈都像一個“閥門”,通過各自的開閉合時間、次序和協調度,影響著整個區域的通行效率。
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的首批交通信號燈試點已投入運行。這些信號燈變身成為能自主學習的“智能體”,通過感知即時交通流量,能根據路況優化配時。這種“智能”將改變固定配時紅綠燈所導致的因前方車輛過多,綠燈情況下車輛仍無法通行,以及前方道路無車卻仍需等待紅燈結束才能通行的狀況。
3.6.2 智慧交通配時方案(TrafficGo)項目
2019年,中新天津生態城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的TrafficGo 項目正式啟動。在對生態城最近半年的交通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該項目通過人工智能算法選取了臨近彩虹橋的8 個關鍵路口作為首批試點。在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的協同下,TrafficGo 通過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隊長度,依據即時交通狀況對信號燈進行調整和調度,做到“燈看車,按車數放行”。在一系列智能算法的操控下,短短一周時間,信號燈自動配時系統就讓路口紅綠燈初步擁有了“區域協作,自主學習”的能力。據統計,TrafficGo 試點啟動首周,早高峰時段的車輛排隊溢出次數就比以往減少了60%。特別是早上8 點左右出現的交通“峰值”被分散到前后時段,極度擁堵的狀況得到緩解,整個區域提前10~15 min 告別早高峰,市民出行體驗得到改善。隨著試點路口信號燈自動配時系統的不斷完善,該系統有望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全域范圍內逐步推廣。借助AI(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該系統將進一步綜合過車數量、過車速度、車輛排隊長度等數據,形成“智能化指揮體系”,使中新天津生態城現有道路資源得到進一步高效利用,實現交通流量最大化。
3.6.3 首條“智慧斑馬線”
2019年9月,天津市首條“智慧斑馬線”正式啟用?!爸腔郯唏R線”的兩側和兩端分別增設了太陽能發光地磚,每當黑夜來臨,太陽能發光地磚就會自動開啟,當行人通過斑馬線時,斑馬線兩側的地磚就會自動發出紅光,兩端的地磚則發出綠光,一方面指引行人過街,一方面提示機動車司機及時減速,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同時也可提醒“低頭族”迅速安全過街[2]。
天津市公安交管部門還先后在23 處重點路口啟用了“人像識別”系統,對行人闖紅燈交通違法行為進行抓拍,并通過大屏幕當場曝光。同時,交管部門還推出了向闖紅燈的行人發送交通違法告知短信的措施,讓違法者及時接受警示教育。
電子標識是公交車輛的身份證,上面印有編碼和二維碼,貼在公交車內前擋風玻璃處,車外可使用手持式讀寫設備探測、核準車輛信息。安裝在道路沿線的電子標識識讀采集基站檢測到公交車輛接近路口時,即向路口信號機發送請求信號,同時讀寫器對檢測到的公交車輛進行身份識別,并將該信息實時傳至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執行中心即向路口信號機下達指令,即時進行配時調整,確保公交車優先通行。電子標識系統將與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電子警察系統等智慧交通系統融為一體,成為天津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控體系的一部分。
在交通資源配置上,積極向公交傾斜,引導更多市民公交出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目前,天津公安交管部門已在中心城區范圍內的223 個重點路口斷面安裝了電子標識識讀采集基站,其中73 個路口斷面具備公交信號優先控制功能。2019年國慶節前,天津全市8000 余輛公交車的電子標識安裝完畢,可有效實現公交車輛信號優先控制,大大提升了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1G 技術解決了在移動中通話的難題,2G 技術實現了廣域覆蓋,3G 技術能夠進行圖片傳輸,4G 技術真正實現了寬帶化發展,催生了微信、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和短視頻。作為在全球范圍內正加快研發應用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 的全時空、全現實、全鏈接技術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驅動人類社會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
5G 技術已應用于數字城市安全系統、無人機救援、遠程駕駛、4K 高清同步課堂和遠程醫療等領域,已跨過標準制定、研究試驗階段,進入了應用階段。5G 技術將實現由人人互聯到萬物互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將對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環境生態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未來城市的理想發展模市式是“低碳生態城”,綠色交通是“低碳生態城”的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是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在交通領域的具體體現。
生態城市理想交通模式的支撐,是一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以城市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是一個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公共交通一體化、無縫銜接的,安全、舒適、方便、高效、低成本的慢行交通系統。公交優先發展,促使人們在短距離出行中選擇自行車加步行出行模式?!笆濉逼陂g,共享單車的迅猛發展為許多選擇公交出行的市民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給市民帶來了便利,也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及“互聯網+ 交通”新思路的引領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創新道路設計。積極提倡“以人為本、公交優先”的綠色交通規劃設計理念;打破以小汽車為標準的純幾何的傳統設計,建立科學的交通、設計一體化設計;借鑒中新天津生態城“智能化指揮體系”,打造全新的,綠色、智能的城市道路交通。
4.4.1 道路橫斷面創新設計
(1)以發展綠色交通為目標進行橫斷面設計。改變以往以機動車為主的橫斷面分配方法和以小汽車為標準的橫斷面設置原則,提倡以公共交通優先為原則的斷面設置;鼓勵自行車短途出行在支路和次干路上解決,城市快速路輔道及城市主干路上的非機動車道,只解決地鐵及公交“最后一公里”換乘,非機動車道以3.5 m 為限。
(2)公交專用車道優先布設。在快速路上壓減小汽車道,布設快速公交專用車道;在客運主、次干路上要壓減小汽車道,增設常規公交專用道,并壓減自行車道,將原非機動車道調整為輔道;支路加寬,為增加公交線路、服務到小區創造條件,車型可選中型車。
(3)公交專用車道管理可借鑒天津市的經驗。小客車周末駛入公交專用道無限制,小客車借道需遵提示;客運車可臨時停靠公交站;客運出租車在不妨礙公共汽車進出站和停靠的情況下,可以借用公共汽車站點上下乘客,但不得停車候客;大型客車可以使用公交專用車道,且不受早晚兩個高峰時段的限制,如單位的班車。此外,執行緊急任務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可隨時在公交專用車道通行。
(4)城市快速路主、輔路車道邊及城市主、次干路非機動車道內不允許設機動車停車帶;非機動車道外設機動車停車帶時,應與非機動車道間設物理分隔;支路車行道外側沿路縱向可設窄停車帶,并設隔離墩柱。
(5)將支路一幅式斷面調整為兩幅式斷面布置,將人行道設于路中,兩側設車行道,依次供自行車及機動車通行,車行道外側設縱向停車帶,最外側設綠化帶。
4.4.2 合理布設共享單車停車點
(1)在城市快速路輔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的公交站及地鐵站處設共享單車停車點;在兩個站點中間選擇寬人行道路邊增設1~3 個共享單車停車點。
(2)在支路車行道外側的縱向機動車停車帶內設共享單車停車點,每5 輛機動車中間設1 個共享單車停車點。
(3)共享單車停車點應釆用電子圍欄。
(4)在人行道上布設共享單車停車點,首先必須保證行人的正常通行權,同時要注意避開道路交叉口及幼兒園、中小學門口100 m 距離,避開井蓋、盲道,避開人行橫道斑馬線、綠帶、非機動車道,不能影響消防救援通道,不能占用機動車停車位。
4.4.3 開展交通一體化設計
(1)交通樞紐一體化設計。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應與城市交通系統緊密銜接,各種交通方式應通過交通樞紐實現一體化。
(2)公交站臺交通一體化設計時增加換乘設計。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是當前綜合交通發展追求的目標。在道路設計中增加換乘設計,將公交專用車道及公交站臺設計納入其中,并在公交站臺設計中充分考慮支線公交線及自行車交通換乘的需求,進行一體化設計,同時按裝電子站牌。
(3)快速路應增加出、入口,與輔道交通一體化設計。
4.4.4 研究“互聯網+”道路交通
(1)研究快速路與BRT(快速公交系統)交通智能化設計、公交優先智能化設計。
(2)合理布設小汽車與公交車的路邊充電樁,有序布設出租車乘車點和路邊停車位。
4.4.5 精心設置自行車道
(1)在大城市,自行車適合在區域內支路、次干路上行駛,并采取自行車換乘公共交通方式;在小城鎮,自行車適合居民上、下班交通性出行。
(2)自行車道可按通勤出行、短途區域、休閑功能劃分,在風景區、沿河綠化帶內設休閑道。通勤出行的自行車出行應與軌道交通、BRT、常規公交換乘。
4.4.6 步行交通系統設計多樣化
(1)不同等級、不同功能的道路人行道寬度,應根據兩側所經地區的不同功能進行設計。
(2)交通性主、次干路人行道應考慮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換乘要求,如站臺、人行過街處,這部分人行道必須單獨進行交通設計。
(3)商業(市)中心步行街設計,應考慮停車難易、路面寬窄及交通等情況,運用現代城市設計方式,努力創造為人服務的休閑、購物空間。同時,還應考慮交通轉化問題,尤其是步行交通與機動車、非機動車交通的銜接問題。
(4)在城市中心增設旅游主干路時,其兩側人行道應加寬,設咖啡茶座、冷飲雅座、食品零售點、座椅等,供游人休息,同時路旁增設停車道。
(5)交通樞紐步行系統,尤其是對外交通樞紐步行交通系統的設計,首先應組織好樞紐內部步行交通,其次要滿足方便到達各地面公交站及軌道站的要求。
(6)居住區步行交通系統的設計,必須處理好與動態交通、靜態交通、居民需求、綠化和景觀的關系。新建小區可釆取人車分流方式,老小區可釆用人車共享、修建立體停車庫等方式,在人流少且與城市道路相連接處設汽車出入口。做好綠化、景觀設計,為小區居民提供庇護和交流空間。
(7)商務中心步行交通系統的設計,應在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的基礎上,強調步行交通系統與區域及城市內外大型交通設施的便捷聯系,并結合地鐵、地下停車場進行接駁換乘。
(8)體育、會展、博覽中心步行交通系統的設計,應著重考慮交通出入口與周邊城市道路及公交站的合理布局,并有良好的標識系統,保證觀眾安全疏散。
“十三五”期間,在交通強國戰略的引領下,天津交通得到全方位發展。三屆世界智能大會的舉辦,為世界搭建了一個智能科技高端平臺,充分展現了“智慧天津”的前沿科技新成果。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成,為智慧城市的落地提供了成功范例??焖侔l展的智能科技為城市道路交通的創新提供了支撐。但是,將智能科技與城市道路交通相融合還有許多需要研究的課題,道路交通設計者必須不斷探索新問題,不斷更新設計理念,為實現低碳、智能化的城市交通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