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其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的空間結構以澧水為軸帶,表現為軸帶拓展、多點散布的多中心組團式結構,并通過骨干路網體系有機聯系在一起。澧水大橋連接澧水兩岸永定組團和南莊坪組團,為市區重要的南北向主干路之一,是城市骨干路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過江交通量較大,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為交通瓶頸,早中晚堵車嚴重。在此背景下,為緩解市區過江交通壓力,張家界市啟動澧水大橋重建工程。原澧水大橋重建工程施工圖設計中,大橋路澧水大橋跨越澧水及澧蘭西路(濱河道路)后直接落地,并以地面道路形式向南延伸至南莊路、大庸路平面交叉口。南莊路是南莊坪組團的生活性主干路,大庸路是張家界市東西向交通性主干路,大橋主線直接落地對接南莊路,對于早已擁堵的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及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將承受更大的交通壓力。因此對澧水大橋繼續以高架形式向南延伸方案進行研究,以改善路段及節點交通。
該項目工程范圍北起澧水大橋南端,跨越澧蘭西路(濱河道路)后設置一對平行匝道落地,主線以高架形式向南延伸跨越南莊路,繼而與大庸路設置半定向T 形互通立交。全線長度約4 km(含主線高架、地面輔道、匝道工程)。
該工程的設計理念為功能定位準確、建設規模適當、工程方案合理。旨在通過功能定位分析,結合路網規劃和周邊用地規劃,按照交通發展趨勢,確定該工程的實施規模,并合理處理好節點方案和工程方案[1-2]。
功能定位:大橋路規劃為城市主干路,是市區重要的南北向主干路之一,是聯系澧水兩岸永定組團和南莊坪組團的重要通道。
主要技術標準如下:
(1)道路等級。大橋路:城市主干路。大庸路:城市主干路。
(2)設計速度。大橋路、大庸路:50 km/h。立交匝道:35 km/h。
(3)設計年限。交通量達到飽和狀態時的設計年限為20 a;瀝青路面結構設計年限為15 a。
(4)車道寬度。大小型車道:一條機動車道最小寬度為3.50 m。小客車車道:一條機動車道最小寬度為3.25 m。
(5)道路凈空高度。機動車不小于4.5 m;自行車、行人不小于2.5 m。
原澧水大橋重建工程設計中,澧水大橋向南跨越澧水、澧蘭西路后,在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之前直接落地,大橋跨徑采用3×30 m+(70+100+70)m+2×30 m,兩側橋臺各長8 m,橋梁全長406 m[3]。澧水大橋主橋橫斷面布置如圖1 所示。
3.0 m(人行道)+2.5 m(非機動車道)+14.0 m(機動車道)+2.5 m(非機動車道)+3.0 m(人行道)=25.0 m。

圖1 澧水大橋主橋橫斷面布置圖(單位:m)
該工程總體方案將原大橋“一次直接接地”改為“兩級分流接地”。對原施工圖設計中南側引橋部分(2×30 m)進行調整,縱斷面進行抬升,使得澧水大橋跨越澧水后繼續以高架形式向南延伸,南延伸段高架段(澧蘭西路至南莊路段)設置一對平行匝道接地,服務南莊路,實現過橋交通與南莊路的交通轉換。此外,設置主線兩側地面輔道與南莊路平交,滿足大橋、南莊路至澧蘭西路轉向交通需求。高架主線跨過南莊路至大庸路, 以分離通過性直行交通,減小通過性交通對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響。澧水大橋南延伸段高架(澧蘭西路至南莊路段)橫斷面布置如圖2 所示。

圖2 澧水大橋南延伸段高架(澧蘭西路至南莊路段)橫斷面布置圖(單位:m)
南延伸段高架主線跨越南莊路后,接入大橋路-大庸路節點。由于改建道路沿線建筑較多,方案需綜合考慮交通功能、用地征拆影響、工程建設難度等多方面因素。根據該項目的功能定位分析,結合現狀及相關規劃,大橋路(南莊路至大庸路段)擬采用三個方案進行比選。
如圖3 所示,方案一主線以雙向4 車道跨線橋形式上跨南莊路,分離通過性直行交通,大橋路主線高架落地后,與兩側地面輔道并板,與大庸路形成T形平交口,對交叉口進行展寬渠化設計,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圖3 方案一效果圖
方案一具有如下特點:
(1)立交層次較低(兩層),立交方案較簡單。
(2)交通適應性一般,保證大橋路過境直行交通連續、快速,對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改善較為明顯,但對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改善效果一般。
(3)拆遷量較大,主要涉及居民樓、農行宿舍、水利局、部分臨街商鋪,工程實施難度較大。
(4)路橋建安費較低,工程投資較小。
如圖4 所示,方案二澧水大橋南延伸段高架跨越南莊路后,高架分為左右兩幅,為了減小對交叉口東北角地塊建筑(市政協大樓)的影響,利用該交叉口西北側加油站及綠化帶用地與大庸路設置半定向T 形互通立交節點,以分離通過性交通減小通過性交通對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和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的交通壓力。同時設置地面輔道與大庸路平交,解決沿線到發性交通和轉向交通需求。

圖4 方案二效果圖
方案二具有如下特點:
(1)立交層次較高(三層),立交方案較復雜。
(2)保證大橋路過境交通連續、快速,實現與大庸路的快速交通轉換,交通適應性較好,對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的服務水平改善較為明顯。
(3)拆遷量較方案一小,主要涉及水利局、加油站和部分沿街商鋪,不涉及居民樓,工程實施難度較低。
(4)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匝道邊線距離東北角地塊建筑(市政協大樓)約50 m,最高點距離建筑約80 m,對地塊建筑的影響較小。
(5)路橋建安費較高,工程投資較大。
如圖5 所示,方案三基本同方案二,為了減少征地、不占用現狀加油站用地,盡量利用交叉口用地范圍布置轉向匝道,與大庸路設置全定向T 形互通立交節點,實現與大庸路的快速交通轉換。

圖5 方案三效果圖
方案三具有如下特點:
(1)立交層次較高(三層),立交方案較復雜。
(2)保證大橋路過境交通連續、快速,實現與大庸路的快速交通轉換,交通適應性較好,對大橋路-南莊路交叉口、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服務水平改善較為明顯。
(3)拆遷量較方案一小、比方案二略小,主要涉及水利局和部分沿街商鋪,不涉及居民樓,工程實施難度較低。
(4)大橋路-大庸路交叉口匝道邊線距離東北角地塊建筑(市政協大樓)約35 m,最高點距離建筑約45 m,對地塊建筑的影響較大。
(5)路橋建安費較高,比方案二略低,工程投資較大。
從節點方案的特點、技術功能、社會影響等方面綜合比較[4],得出方案二具有交通功能較好、征拆難度較低、社會影響較小等優勢,同時用地征拆是該片區城市建設的最主要制約因素,因此經政府主管部門綜合決策,最終采用推薦方案二為該工程實施方案(見表1)。

表1 方案綜合比選情況
張家界澧水大橋南延伸段高架工程總投資約2.5 億元,為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第一座高架立交,其建設對完善城市骨干路網體系、改善現狀交通擁堵節點、加強澧水兩岸組團間的聯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項目背景、工程概況、功能定位及主要技術標準、總體方案、節點方案比選五個方面對澧水大橋南延伸段高架的方案設計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可為同類工程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