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鵬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各大城市停車難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1-3]。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停車需求,建設大型停車場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停車場布局和進出場流程規劃,對使用的旅客和停車場管理方都有著重要影響。通過合理規劃停車分區、流程設計和車輛引導等,不僅能夠減少旅客、司機場內繞行,而且能夠有效降低大型停車場的管理難度。本文通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站樓前車場的改造實例淺析室外停車場改造思路,重點分析了車場內的分區設計、流程設計和標識引導,以期為同類型的車場改造和新建工程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陜西省省會機場,位于咸陽市渭城區,距西安市區直線距離約26 km;前往機場需經福銀高速或機場專用高速。2019年末,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722.1 萬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七位。
現有停車場是咸陽機場2012年二期擴建時按照年吞吐量3100 萬配套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停車場存在布局分散、資源共用能力差、容量不足、旅客停車難、停車場與道路系統互相影響、設施運行效率低等問題。隨著客流量的增長,機場陸側配套停車資源緊缺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為系統解決停車資源不足和停車區域分散等問題,對現有室外停車場進行合并改造。改造后的車場不僅能充分利用航站樓前土地資源,增加車位,緩解P2 停車場車位不足的現狀,提高P3 停車場使用效率,達到資源的平衡分配,解決了車場結構性停車不足問題,還能提高站前廣場的整體美觀性,同時提升節假日高峰時段的保障水平。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目前共有三個航站樓,分別為T1、T2 和T3A。陸側道路網采用貫穿式道路交通系統,車輛經機場專用高速和福銀高速從機場東、西入口均可以抵達各航站樓。核心區供旅客使用的停車場主要有P2 和P3 兩個車場。P2 停車場面積約3.2 萬m2,停車位681 個,道口6 進5 出。P3 停車場面積約5 萬m2,停車位1110 個,道口5 進6 出(見圖1)。

圖1 改造前平面圖
通過對改造前停車場的調研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隨著機場業務量的增長,停車場保障資源將從結構性不足轉變為整體數量不足。目前T2 航站樓運送45%的旅客,車位數僅占總量的23%,日平均車流達到5109 輛,T2 停車資源不足,且已沒有空間增補。現有P2、P3 停車場分散布置并分別設立獨立進出口,經常出現P2 滿載、P3 略有富余的情況。
(2)現有停車場的布置致使旅客在擬入車場滿載或誤入非擬達車場時,必須通過外圍陸側道路經過長距離繞行才能完成調度,使旅客出行的體驗感大為降低。
(3)停車場出入口均直接布置在主干線上,影響道路運行;遇到節假日車場滿載,進入車場的排隊車輛影響外圍路網的正常通行,嚴重導致道路大面積堵塞,影響機場的整體服務水平。
(4)車輛在進入停車場后存在反復繞行尋找空余車位,加劇本就飽和的場內道路,并且增加了人車交織、車車交織風險。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總結,對影響停車場使用和管理交通順暢運行的因素總結如下:(1)停車資源不足;(2)出入口布置不合理;(3)未合理規劃功能分區;(4)缺乏合理的標識引導系統。
綜合考慮停車場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結合近遠期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發展規劃,在滿足高效停車基礎上,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出行、解決停車資源不足、合理規劃場內布局等,提出以下改造理念:
(1)完善功能,發揮設施效能。
(2)整合資源,提升保障能力。
(3)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質量。
結合以上理念,對車場整體改造思路如下:
(1)結合外圍路網和車場規劃確定進出口位置。
(2)依據預測車流量確定進出口道數量。
(3)結合整體布局,合理規劃停車分區。
(4)根據進出口位置和分區,合理設計車輛流程。
(5)結合車輛流程設計標識引導系統。
(6)結合車場布置,完善人行引導。
為了減少人車交織,結合人流向分析,規劃全場的人行系統,采用彩色陶瓷薄層鋪裝對現狀瀝青基或水泥基路面進行加罩處理,來實現人行導流,紅色的人行鋪裝來增強旅客視覺效果。
為了提升旅客體驗,新建一座旅客服務中心,內設茶水間、男女衛生間和機場管理用房等。
改造后的停車場(見圖2)面積約12 萬m2,停車位約2700 個。

圖2 規劃總平面圖
本文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停車場改造為實例,詳述改造中的3 個關鍵技術,即停車分區、流程設計和標識引導,以便能夠為同類型的車場改造和新建工程在設計和規劃中提供一定參考。
大型樞紐型機場內配置的室外停車場,面積大、停車種類多且管理方式多樣。通過調研各大機場,如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和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等,發現大部分機場均將室外停車場進行切塊分區的模式進行管理,復雜的車輛進離場流程變得相對簡化(見圖3)。
本次改造同樣采用分區模式將停車場劃分為7個區域,分別為網約車、大巴區、充電區、A 區、B 區、C 區、D 區。
根據圖2 可知:
(1)網約停車區布置在人行廣場兩側,西臨GTC(交通換乘中心),極大方便到達旅客乘車。
學生對這個原理的理解應該沒有太大難度,但如何求最小值則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范圍,尤其是如果在此之后才學習微積分,那就更如同聽天書了.但如果學生學習過一元函數的微積分,可以從幾何上作出直觀解釋.與曲線的極小值一樣,曲面的最小值處的切平面與xOy平面是平行的,因而兩個偏導數等于0,高中階段大概也只能到此為止了.如果原理不清不楚,教材中再多的例子也難以讓學生開竅.
(2)大巴區西臨GTC,北鄰服務區,旅客下車后能夠較快前往GTC 進入T3 航站樓,也可進入服務區休息。
(3)新能源汽車是發展趨勢,本次改造中在停車場的南端增設充電區。充電區的西側為出口,南側為市政道路,充電區為獨立區域,考慮發生火災時,既不影響其他區域車輛,也能提供快速疏散條件。

圖3 分區平面圖
(4)停車場規劃的骨干路網將場內自然切分成4 個區域。本次借鑒其他機場的管理方式,將停車場劃分為7 個分區,形成3 個獨立分區、4 個場中場區塊的運行模式。各個分區與外圍道路利用護欄進行隔離。
停車場規劃包含停車位布局和行車通道設計,停車位布置方式是內部車流路線組織的基礎。根據行車通道與停車位的位置關系,停車位布局有3 種模式,分別是平行式停車、斜列式停車和垂直式停車(見圖4)。

圖4 停車位布局
綜合考慮現狀場地、行車通道和停車高效性,本次采用垂直式停車模式。
內部車流路線組織,可按規定的引導標識單向尋車,也可將道路按雙向行駛進行流程組織。
單流程組織,存在一定繞行,但流線清晰,車輛沿著規定的路線前進,較少存在平面交叉,適用于大型停車場的組織管理。行車通道雙向組織能夠使旅客較快找到空車位,缺點是每個路口均會存在平面交叉,導致行車混亂,效率低下,易發生交通事故。
本次改造采用主干道雙向,小分區單循環流線組織模式。流線組織如圖5 所示。

圖5 流程組織圖
為了合理規劃場內的標識系統,本次調研其他機場停車場內標識牌布置方式,并將調研結果列于表1 中。

表1 停車場內標識引導牌布置方式
從表1 和圖6 分析可知:

圖6 標識引導牌
(1)停車場內引導牌的安裝方式有單柱式、懸臂式和多面板。其中,單柱式造價低,其立柱高度低、版面小,只適合近距離觀察。懸臂式桿件的高度可滿足各種車型在其版面下方經過,造價適中,適合長距離車輛引導,能夠提前一定距離告知司機前往目的地信息。多面板造價高,整體高度接近懸臂式桿件,但由于其方位信息多布置在版面的中下方,更適合近距離引導。
(2)表1 中3 個機場停車場內標識版面內均含有分區信息。比如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分區是利用車位編碼來引導。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是根據停放車輛的種類不同進行分區,如晝夜停車A 區,大中型停車B 區,小型停車C 區、D 區、E 區,商務停車F 區和員工停車G 區等,并根據分區進行引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部分室外停車場采用字母+ 數字形式分區并以此進行引導,大區按字母劃分,每個大區內分多組車位,采用數字來區分。
(3)3 個機場中只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場內標識有帶終點目的地的方位信息,如出口、地鐵、航站樓等信息,其余機場只體現了分區信息。
結合以上機場實例和本次改造停車場的自身特點、參考《城市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范》(GB 51038—2015),本次場內道路引導標識安裝方式為懸臂式和雙柱式,版面只含目的地方位信息。
本次改造后停車場有兩條主干通道——南北雙向4 車道,東西單向3 車道,均有過境和疏散功能,類似城市主干道。為了保證司機能夠遠距離提前辨識并及時判斷方位,本次選擇懸臂式立桿形式,保證凈空4.5 m,滿足各種車型凈空要求。
規劃停車場存在結構性場中場模式,即T3 室內停車場在室外停車場內部,需先進入室外停車場并借用場內道路才能進入T3 室內停車場。為了簡化版面信息,幫助旅客快速辨識抵達目的地,本次場內標識系統信息只有出口、充電區、T3 室內停車場,如圖7 所示。

圖7 標識引導布置示意圖
本次建議將分區信息和剩余車位信息布置在三面柱中,將三面柱固定在現狀高桿燈上,既能充分利用高桿燈高度優勢,實現遠距離觀察,也無需在地面立柱降低造價,如圖8 所示。

圖8 分區三面柱
(1)本文針對改造前停車場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梳理,并將制約因素總結如下:
a. 停車資源不足。
b. 出入口布置不合理。
c. 未合理規劃功能分區。
d. 缺乏合理的標識引導系統。
(2)綜合考慮停車場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結合近遠期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發展規劃,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并規劃總體停車場布局。
(3)通過調研其他機場停車場管理方式,發現大部分機場將室外停車場進行切塊分區的模式進行管理,復雜的車輛進離場流程變得相對簡化,本次改造后停車場借鑒分區模式,規劃7 個分區。
(4)綜合考慮現狀場地、行車通道和停車高效性,采用垂直式停車模式。流程采用主干道雙向,小分區單循環的組織模式。
(5)結合調研機場實例和本次改造停車場的自身特點,本次場內道路引導標識安裝方式為懸臂式和雙柱式,版面只含目的地方位信息。
本文通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站樓前停車場的改造實例淺析室外停車場改造思路,重點分析了車場內的分區設計、流程設計和標識引導,以期為同類型的停車場改造和新建工程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