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1月19日文章,原題:提高科技開發競爭力,美國可借鑒中國的經驗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將很快超過美國。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學士學位授予和研究人員數量上,中國其實已超過美國。這些變化表明中國幾十年里轉變為經濟強國的驚人變化。盡管美中的政治意識形態截然不同,但中國的研發進步凸顯美國應重新評估中國的研發模式,為本國注入新活力。
推動中國成功的最明顯因素是告別了計劃經濟。隨著中國向自由市場治理轉變,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中國更好地發揮了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二是市場變得細分,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從第一點看,中國人的生活和工資水平普遍較低,這令勞動力成本更低。
第二點則沒得到充分理解。本世紀頭10年中期,中國假冒美國品牌的市場火爆。這些仿冒品會將知名產品尤其是科技行業的,重新制造出更便宜的版本。盡管山寨產品往往缺乏真品的特色,卻能讓大量民眾接觸到手機等重要技術。以數字方式連接民眾,為微信等應用鋪平道路,這些應用能讓用戶進行從即時通信到手機銀行的一切操作。后來,一些(中國)公司從山寨生態系統中衍生出來,成為世界舞臺上的真正競爭者。
中國政府通過全國性協調推動國家的互聯互通,從而在支持增長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比如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高鐵網。僅過去10年,就有超過70億人次使用這些網絡,其擴張和交通能力得到世行稱贊。這些發展不僅僅是國家的努力,還需要中國鐵路部門、制造商、科學實驗室、學術中心之間的廣泛協調。像這樣的國家計劃,為公共和私營部門組織合作創造了一個投資腳手架,同時又不至于管得太死進而抑制進展。
那美國可以從中國的做法中學到什么?首先是進一步確立長期目標,并建立各種激勵機制來實現目標,尤其要注重基礎設施和技術發展。就像中國從美國的進步和自由市場戰略中學到發展之道,美國也應隨時學習中國的發展和長期經濟規劃。中國的研發經驗顯示,(科技)進步需要對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進行長期投資,而是否進行這種投資將對一個國家的福祉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約瑟夫·卡納卡特等,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