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虱機理上取得新突破
說到農作物治蟲,常見的辦法是噴藥或是培育新的抗蟲品種,然而,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突破了既有的想象,通過深入敵內、直搗黃龍式的干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2020年10月上旬,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洪曉月教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虱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長文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urrent Biology》。該校昆蟲學系博士研究生龔君淘為第一作者,洪曉月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和主要聯系人。
褐飛虱是亞洲最主要的水稻害蟲,常年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頻繁暴發,既能直接刺吸危害水稻植株、引起植株倒伏,又能傳播水稻病毒造成間接危害,嚴重影響作物生產。長期以來,稻飛虱的防控主要依賴化學防治,給水稻綠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洪曉月表示,團隊首次將基于內共生菌Wolbachia(沃爾巴克氏體)的昆蟲防治技術順利應用在褐飛虱的防控上,通過往褐飛虱蟲卵體內注入Wolbachia細菌,既能令其后代不育,又能阻斷病毒的傳播,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洪曉月將Wolbachia細菌生動地比喻成微生物防治界的“硬通貨”,該細菌不僅被證明在昆蟲綱內具有廣泛易感性,而且還能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引起后代不育。該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應用潛力的、穩定攜帶人工轉染的Wolbachia農業昆蟲品系。同時,該昆蟲品系的成功建立也是第一次成功實現胚胎顯微注射的方式在半翅目昆蟲中的Wolbachia細菌轉染。
研究發現,在對宿主適合度影響輕微的情況下,新建立的褐飛虱wStri轉染品系不僅能夠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表型,即后代不育現象,同時能起到顯著抑制褐飛虱所傳播的水稻齒葉矮縮病毒(RRSV)的傳播。這項研究的應用,一改傳統的噴灑殺蟲劑的方式,通過釋放褐飛虱轉染品系致使后代不育,達到“種群壓制”或是“種群替換”的目的,為農業害蟲的防治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洪曉月介紹,該褐飛虱轉染品系同時表現出符合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備了進一步在半現場和田間試驗的價值。由于褐飛虱發生的源頭在中南半島一帶,未來在應用試驗上,可以考慮將釋放褐飛虱的“戰場”前移至越南或是我國境內的廣西、云南一帶。
“瑞香紅”蘋果新品種轉讓費刷新全國最高紀錄
2020年10月22日,第27屆楊凌農高會開幕第一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木美土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將自主選育的蘋果新品種“瑞香紅”苗木生產經營權以1 100萬元許可該公司實施,這一轉讓費刷新了2019年由山東“魯麗”蘋果新品種所創造的1 000萬元的全國最高紀錄。
選育團隊領頭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趙政陽教授介紹,“瑞香紅”屬優質晚熟新品種,集合了母本“富士”和父本“粉紅女士”的優點,果個勻稱,果形高樁,果面光潔,色澤紅艷,其果肉中的香氣物質總量是紅富士的7.5倍。該品種可無袋栽培,商品率高,具有“好吃、好看、耐貯、易栽培、抗性強”的特點。
“瑞香紅”是趙政陽教授團隊歷時20多年、繼“瑞陽”“瑞雪”之后所育成的第三個晚熟新品種,其對標的品種是紅富士。2020年1月,“瑞香紅”通過陜西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目前正在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中國工程院院士、果樹專家束懷瑞教授對“瑞香紅”的優點給予充分肯定,希望校企雙方緊密合作加大推廣力度,同時勉勵趙政陽教授團隊堅持育種方向,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種,為我國蘋果產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據了解,紅富士自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后,已成為我國的主栽蘋果品種。隨著蘋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在陜西渭北黃土高原低海拔地區及同類生態區,紅富士的競爭力在大幅減弱,“瑞香紅”的育成滿足了這些地區蘋果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吉林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2020年10月下旬,記者從吉林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吉林作為糧食主產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3 230萬畝,為全省糧食總產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吉林省將高標準農田列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大工程”,明確提出到2025年建成高標準農田5 000萬畝。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緊盯目標,全力抓好組織實施。一要突出做好2020年度收尾和2021年謀劃工作。各地要抓住秋收后農田建設施工黃金期,在省內全面開展“秋冬大會戰”,確保國家下達的年度建設任務圓滿完成。二要突出抓好綠色生態高標準農田項目示范區建設。一方面突出集中連片,力爭通過一兩年的時間,建設更多的“方條田、方塊田”,開展“百鄉千萬”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另一方面突出綠色生態,重點把黑土地保護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化、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應用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起來。三要突出抓好西部地區鹽堿地改良治理。研究啟動鹽堿地改良治理項目,積極探索鹽堿地改良新方式、新路徑。四要突出抓好“建管護”長效機制建設。要逐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咨詢審查、申報審批、設計變更、質量控制、資金使用管理、監督檢查和建后管護等系列管理辦法。升級改造省級農田信息管理系統,做好登記造冊,明確工程設施權屬,調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加強日常維護積極性,確保高標準農田長久發揮作用。
玉米新品種“川單99”培育取得重大成果
“你看它植株高大抗倒伏,穗大籽粒飽滿,顏色也漂亮。”“這是抗逆高產的突破性創新品種、質量安全品種、健康品種,還是智慧型品種。”2020年10月13日,榮廷昭、陳溫福、南志標、朱有勇、張洪程、康振生等六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紛紛點贊玉米新品種“川單99”,他們及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在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智慧煙草農業“雙創新”基地5 000多畝烤煙、玉米輪作區現場考察,聽取項目組匯報,審閱相關資料。經過質詢和充分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專項“西南及南方抗逆高產耐瘠薄玉米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成果,“川單99”通過項目重大新品種指標評價。
“‘川單99所參加的多組區域試驗中,產量均排在同組第一位,比對照增產10%以上,在生產示范中創造了我國南方玉米30畝以上連片的1 078.17千克/畝高產紀錄。該品種還具有高抗灰斑病、穗腐病等西南玉米生產區主要病害的突出特點。”根據多年多點試驗和數十萬畝生產情況反饋,“川單99”具有在西南玉米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潛力,是一個具備年推廣能力超過300萬畝的重大玉米新品種。專家組評價,玉米新品種“川單99”具有高產穩產、抗倒抗逆和適應性廣等突出特點,相關配套技術成熟、穩定,并已在生產實際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示范推廣效果,是目前西南地區非常有市場影響力和推廣前景的玉米新品種。
由四川農業大學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西南及南方抗逆高產耐瘠薄玉米新品種培育”項目,自2018年6月啟動實施以來,項目各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在重大品種培育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盧艷麗表示,為進一步梳理項目后續研究工作、總結凝練亮點成果,此次項目組在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開展重大新品種指標完成評價暨西南及南方玉米“種業+”成果展示與交流,是對項目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項目組將科研成果積極應用于地方經濟建設的一次有益嘗試。
畜禽養殖物聯網關鍵技術創新和智能裝備研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0月底,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物聯網技術與服務創新團隊獲悉,我國畜禽養殖物聯網關鍵技術創新和智能裝備研制在“物聯牧場”理論方法與國家級測試平臺創建、畜禽多維立體感知技術與專用傳感器研發、智能控制裝備研制與大數據平臺構建等方面取得突破。
隨著我國膳食營養改善、經濟社會轉型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亟須加快畜牧養殖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針對物聯網技術與畜牧業深度融合難、畜禽養殖復雜環境多特征聯動監測難、高效養殖智能化分析預警難等問題,該項科技創新首次創建了“物聯牧場”理論方法,搭建了國家級農業物聯網創新平臺,并研制出畜禽“生態—生理—生長”多通量專用傳感技術,創新了畜禽多維立體感知方法,為智慧養殖獲取海量數據提供了技術保障,還構建起基于大數據的畜禽養殖分析預測模型庫,研制出智能化控制設備,實現畜禽高效健康養殖的智慧管理與科學決策。
(以上摘編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