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姚遠





3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積,卻囊括著東達日本本州島中部、西到喜馬拉雅山脈、北抵我國漠河、南至我國西雙版納如此大范圍內的動植物種類。它是世界上中緯度地區植被最完整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北緯31°的綠色明珠”。它便是地處我國湖北省西北部的神農架。
神農架位于中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是中國西部高山和東部低山丘陵的交接處,地理位置居中,地質地貌獨特,且有著足夠大的高差。
橫向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讓神農架成為氣候、物種的交匯地區;縱向上,巨大的高程差距使神農架擁有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長期穩定的氣候,則使這里成為許多珍稀物種的避難所。
正因如此,神農架成功匯聚了我國華中地區的生態種群,成為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更是先后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3個世界級保護地,還被納入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似乎再多頭銜,都難以體現這顆綠色明珠的璀璨。神農架到底有何種魔力?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地質變遷史 地貌博物館
地球,歷經了滄海桑田的演變,在山谷里,在地層下,每一顆石頭、每一條裂縫都記錄著它的故事。而神農架就記錄著16億年以來地球滄海桑田變遷的歷史,最古老的地層——神農架群形成于10多億年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晚前寒武紀地層單元。
在其后的幾億年里,神農架歷經數次的海平面漲落,時而滄海變桑田,時而桑田變滄海。
到了距今2.5億~0.6億年,神農架地區再一次發生了地質運動。在近南-北向的擠壓作用下,神農架地區快速隆升,使得神農架形成了以神農頂居中,形似一口倒扣鐵鍋的斷穹構造。而到了近兩三百萬年前,一次新構造作用,使整個神農架地區遭受抬升,古老的巖石重見天日,成為華中地區最高的山峰,被譽為“華中屋脊”。而種種“風化、水蝕、冰川、生物擾動”改造了這些古巖層,將它們變成了如今的神農架。悠久的地質歷史也為神農架地區帶來了多樣的地貌景觀,有“地貌博物館”之美譽。
持續的地殼隆升作用,使得神農架主峰地段不斷地抬升,由中心向四周呈階梯狀下降態勢,形成四期夷平面,是典型的構造地貌。所謂夷平面,通俗地說,就是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的山脈海拔高度卻非常相近,因為它們原本是同一個平面,經過后期切割形成了不同的山峰。
神農谷石林,是白云巖經長期的溶蝕、寒凍風化和重力坍塌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巖溶地貌,大多呈排列密集的錐狀體或柱狀體。第四紀以來,冰期和間冰期頻繁交替。神農架記錄了第四紀冰期時冰川運動的痕跡,有多種冰川地貌。溶洞或地下河經過長年累月的裂隙水或者地下暗河的沖刷,垮塌而形成的天生橋也算是流水與巖溶地貌集于一身的地質景觀。
在地球歷史中曾存在而現已大部分滅絕的生物,我們稱之為古生物。而疊層石是由原始的藻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將周圍海水中碎屑顆粒黏結、沉淀而形成的一種化石。藻類白天受太陽光照垂直生長,生長層厚,顏色透明;夜晚日光消失呈水平狀生長,生長層薄,顏色灰暗,由此構成了疊層石一明一暗的紋理。這也正是神農架海陸交替變換的主要證據。
華中生態島 物種聚集地
神農架林區是華中地區著名的綠色寶庫、生物基因庫、史前景觀生態區和自然遺產地,因古老、孑遺、特有、珍稀和瀕危物種多,生物多樣性豐度較高、儲量較大,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全球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
神農架地區有無脊椎動物4358種,其中昆蟲4318種(占湖北省昆蟲種類的75%);脊椎動物59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8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6種。神農架還擁有各類植物3684種,其中有25種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通過資源調查發現,神農架有3200多種植物具有藥用價值,中藥資源種類占全國中藥資源的1/6以上,占湖北省中藥資源的2/3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百草藥園”。神農架四大名貴中草藥尤為出名,分別是重樓(七葉一枝花)、蛇菰(文王一支筆)、南方山荷葉(江邊一碗水)、延齡草(頭頂一顆珠),被譽為“神農四寶”。
隨著海拔的升高,神農架地區的植被類型也發生變化,自然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從山底到山頂大致呈現出“常綠闊葉林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分布。神農架植被的垂直分布是中國中部山地植被上表現得最為清晰、最為完整的地區,它不僅反映了垂直梯度上環境條件變化對神農架植被產生的影響,而且在中國山地植被的互相比較中,還可以說明區域地帶性的變化。
第四紀以來,地球的氣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比以往更加頻繁,許多動植物因適應不了氣候的劇烈變化而滅絕。同時,高山和谷地因其自然地理環境的垂直分帶性成為許多瀕危動物的避難所,神農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川金絲猴
川金絲猴是神農架的旗艦保護動物,是最形似美猴王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種群數量近1500只。川金絲猴的種群結構特殊,一個猴群由若干一雄多雌家庭單元和一個全雄單元組成。神農架科技工作者耗時3年,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難,首次成功實現了川金絲猴野外人工補食。這既保留了川金絲猴野生種群的生活習性和結構,又能近距離開展對它們的研究。不放棄對川金絲猴的研究,是神農架近40年來一批批基層生態保護工作者扎根深山、奉獻青春的一個縮影,正是有了這樣的生態保護接力,神農架才有了成為瀕危動植物避難所的完美生態環境。
中華蜜蜂
中華蜜蜂,俗稱“土蜂”,是中國本土蜜蜂。出于經濟原因,外來物種“意大利蜂”逐漸被大規模推廣,并且由于意大利蜂對中華蜜蜂具有較大破壞性,當前中華蜜蜂面臨滅絕。而神農架因為馴養“土蜂”歷史悠久,以及海拔高、氣溫低、蜜源植物分散等原因,現已成為華中地區中華蜜蜂最后的家園。
梅花鹿
神農架鹿苑放養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梅花鹿,它們體型中等,雄鹿有角,雌鹿無角,夏天毛呈紅棕色,雜有顯著的白色斑點,形似梅花,因而得名。野生的梅花鹿稀少,但人工養殖使這一珍稀動物得以保存和發展,神農架的小梅花鹿超級活潑可愛,不怕生,游客可進入喂食玉米粒,隨意擺拍凹造型。
白化動物
在極地,可以看到很多白色動物,因為在冰雪世界里,白色是一種很好的保護色。但是,在極地之外,還有一處神秘的地方擁有眾多白色動物,這就是神農架。神農架發現的第一只白化動物是白化熊,全身白毛如細絨一般,性情溫順,貌如大熊貓,高興時還會手舞足蹈,十分逗人喜愛。此后,在神農架地區陸續又發現了白蛇、白金絲猴、白獐、白麂、白烏鴉、白娃娃魚、白松鼠、白蜘蛛、白狼、白龜、白鹿等白化動物。縱觀古今中外,還沒有一個地方能像神農架一樣,發現如此之多的白化動物。對神農架動物的白化現象,目前有多種解釋,有的認為是返祖現象,有的認為是基因突變,有的認為是環境影響。對此,科學界尚無定論。
珙桐
珙桐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留下的孑遺植物,也是中國特有的單屬植物。珙桐花開放時,兩片純白的花瓣酷似鴿子在扇動雙翅,因此又被稱作“中國鴿子樹”。1899年,英國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到中國采集植物并重點尋找出產于神農架的著名觀賞樹——珙桐樹,珙桐才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觀賞樹木。
紅豆杉
紅豆杉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樹皮含有抗癌物質——紫杉醇,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1994年,紅豆杉被中國定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同時被全世界42個有紅豆杉的國家稱為“國寶”,是名副其實的“植物大熊貓”。神農架是中國紅豆杉重要的分布地區之一。
高山古文化悠悠5000年
神農架所處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這片紛繁復雜的生態系統,也使其成為殷商文化、秦漢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荊楚文化的匯集地,各式各樣古老的傳說與神秘的民俗,共同構成了神農架的高山原始文化。
5000年來,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流傳至今,神農架漢族的神話史詩《黑暗傳》入選非遺。民間歌謠唱本《黑暗傳》,是漢族首部創世史詩,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1984年被神農架地區文化干部胡崇峻發現并整理出版。《黑暗傳》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從混沌初開到人類起源的過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神農架歷史“活化石”。
傳說在上古時代,神農氏架木為屋以避風寒、架木為梯以助攀巖、架木為壇跨鶴升天,在川、鄂、陜交界的地方,采嘗百草、治病救人,神農架的名稱由此而來。今天,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川鄂古鹽道遺跡猶存,無不展現出神農架獨有的魅力。
1970年,神農架林區成立,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以“林區”命名的省轄行政區。為了發展經濟,神農架原始森林被大量開發,一場人與動物的生存之戰由此開啟。
1982年,神農架寶貴的自然資源開始得到各方關注。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生態區域,神農架先后成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保護地,開始平衡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的關系,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線。神農架的伐木人轉變為護林人,捕獵人轉變為飼養員,木頭經濟轉變為生態經濟。
2015年,國家發改委正式將神農架納入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目前,神農架國家公園已啟動生境廊道項目,建成華中地區首批野生動物通道,野生動物過馬路可走專屬“天橋”。相信在未來,神農架這個地球生態島必將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