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情緒主體性的表現

2021-01-21 05:44:11鄂建華
關鍵詞:情緒

作者簡介:鄂建華(1996-),男,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摘?要:向培良認為,情緒表現貫穿在戲劇中,從劇作家創作、到演員表演、最后為觀眾接受,這是情緒主體性表現的完整體系。情緒是經由內心深處的性格而發出的,以動作為中介,直到觀眾被情緒所感染為終結。情緒的傳達是中介,最后趨向于內在的生命力,使得人生獲得向升的生命力,可以促成人格和德行的形成,情緒的表現更貫穿著一種教育的功能。

關鍵詞:向培良;戲劇;情緒;生命力;戲劇教育

中圖分類號: I20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5-0067-06

向培良是湖南省黔陽縣沙灣鄉寨頭村人,是莽原社重要成員、狂飚演劇運動主要負責人、青春文藝社創始人和負責人,曾任怒潮劇社戲劇部主任、教育部巡回戲劇教育隊第一隊隊長、國民黨中國萬歲劇團團長。向培良積極活躍在現代戲劇歷史上,創作過戲劇理論、戲劇作品、藝術論等著作。他以獨特的視角“情緒”去切入戲劇這座大廈,提倡一切為了“情緒”,“情緒”也為了一切,向培良的戲劇理論是“情本位”的,以情緒的傳達為最終目的。這種要求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套思維邏輯的,他的情緒主體性理論不是一蹴而就,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情緒”為主體的,以創造和傳達這種情緒為本位的戲劇理論和戲劇作品。

一、情緒說的伊始及嬗變

在20世紀中國話劇史上,對于戲劇批評的理論是一片空白。向培良是一位剛登文壇不久的劇作家,初生牛犢的他撰寫了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史上的第一部戲劇批評的著作——《中國戲劇概評》。該書回顧了新興話劇發展的2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斷代的話劇史。向培良在《中國戲劇概評》回顧了胡適、汪仲賢、陳大悲、熊佛西、丁西林、郭沫若、田漢、余上沅等人的作品,發現劇作中存在“社會問題”“趣味”“教訓與感傷”等問題,并不是“忠實表現人生,忠實地傳達情緒的”[1]50。這時的戲劇不是真正的藝術,因為“真實的藝術,表現著真美的人生及其情緒,是要有真實的、坦白的心的人才能夠領受的”[1]49。在向培良的眼里真正的戲劇是“一種藝術,創造和傳達人底情緒的藝術。戲劇的使命在于創造和傳達情緒的,不在于顯示事件”[1]91。以情緒表現的標準來看,目前話劇史上基本沒有一部戲劇是成功的。因為劇作家們的焦點發生偏差,首先劇作家只關注劇本,而忽視了演出的重要性;劇作家只關注事件,而忽視事件所要傳達的情緒。這里可以看作是向培良“情緒表現說”的一個雛形。此時的情緒,我們要有所區分,話劇中的“情緒”與平時所講的情緒,是有所區分的。平時所講的情緒,是包含喜、怒、哀、樂在內的感官上的刺激反應,這里的“情緒”,是一種由劇作中傳達出的幽微、隱蔽、細膩的情感,向培良強調的是內心的心理狀態。所以向培良也在劇評中提到《黑衣人》和《尼庵》,其中描寫的孤獨、寂寞、恐怖等心理活動和含有的神秘、美麗、向往的心情是值得稱贊的。

20世紀20年代的話劇作為一種新興藝術門類,既想方設法努力掙脫于舊劇的襁褓,同時又積極向西方尋求戲劇藝術的理論。向培良是極力反對舊劇的,所以他的戲劇理論也向西方汲取營養,他曾在序言中寫道:“介紹到我國來的最早的藝術理論書籍,為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和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兩部書都使我大受感動。廚川氏主義看似太狹,而托氏的宗教意識說也不能使我滿足。”[2]2這表明,西方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向培良閱讀過很多理論,雖不能十分使他滿足,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見。喬治·貝克認為,戲劇中的劇本之所以為劇本是因為“它能在觀眾中創造感情反應,這個反應是劇中人物的感情所引起,或者是劇作者由于觀察這些人物所得到的情感而引起的”[2]41。而動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是“激起觀眾感情的最迅速的手段”[3]20。劇本對動作有明顯的依賴也就不足為奇,“戲劇從一開始,無論在什么地方,就極其依靠動作”[3]15。喬治將“動作”又進行細分為“形體的動作”和“內心的動作”,他認為最能激起觀眾情緒的動作,亦或最能傳達戲劇性的動作是“內心的動作”。而向培良舉出“動作”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動作本身所引起的官能刺激,一是動作所表示的情緒。當下“動作”所傳達的“情緒”,就如同喬治的“內心的動作”,此時的情緒是由內心的動作所生發出來的審美情感。此時的“情緒”與前文的“情緒”是有所區別的,是劇本中所生發的劇作家、表演者體驗后再度創作產生的,是劇作家對于劇中人物的觀察后所創造的情感,同時也是表演者對于劇本中角色人物的體驗把握后創造的一種情感,還是觀眾從觀看演出后所獲得,經過內心醞釀過后的審美體驗的情感。

向培良有關“情緒”理論的積累,和內心的運籌,最終集成一部著作《藝術通論》。向培良在《藝術通論·前言》中說過,“我的藝術論是從我的戲劇論出發的”[4]。向培良的戲劇理論和創作對于藝術觀的形成是有影響的,這就解釋了向培良為什么用“情緒”來取代托氏的“情感”一詞。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把自己體驗到的情感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只要作者所體驗的感情感染了觀眾和聽眾,這就是藝術。”“藝術是生活中以及向個人和全人類的幸福邁進的進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際的手段,它把人們在同樣的感情中結成一體。”[5]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表達和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促進人類不斷向上的原動力,是達成人類團結一致的精神源泉。向培良基于當時中國的國情,對于托氏把藝術的表達最終落腳于宗教意識這一論斷,不甚滿意,而以人類“情緒”取而代之。這里“情緒”的內涵較為豐富,可以概述為以下:①情緒是藝術的所傳達的媒介,即情緒作為藝術傳達的內核而存在,其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認識的意味;②情緒是不要被現實所壓抑的,起源于實物,依附于具體的事物,最終要達到一定的行動作為發泄的終點;③情緒代表著人類相互聯結的一種生命力,一種人類趨于向上的一種生命的內驅力。最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藝術是情緒之物質的形式。向培良以本質論、假象論、內容論、形式論、材料論、探源論、創作論、鑒賞論、思潮論和效果論,架構了整本《藝術通論》,其中要求“藝術是在情緒上要求互相了解的活動,也是人類精神擴大超升的途徑”。其中可以看出“情緒”在向培良的理論框架中的地位尤為重要,不僅是作為內容“情緒第一”,而且形式的千變萬化也是為了引起必要的情緒來。再有甚者,創作論中其歸結點在于“不僅是情緒傳達的手段,而且應該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外物不斷刺激創作者,而逐漸達到情緒完整的程度”[2]99。此時的情緒是一種創作的原動力。

綜上可知,藝術是情緒之物質的形式。情緒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從《中國戲劇概評》中的幽微、內斂的心理描寫的情感傳達,到以《劇本論》中論述情緒是一種與動作精密聯結,是劇作家或演員創造的審美效果,最后到《藝術通論》中情緒成為藝術傳達豐富的內涵,以及作為一種聯結人與人之間的媒介,它既需要去發泄,又可以成為推動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更可以成為人類相互聯結的一種生命力的表征。

二、情緒說的創作實踐和理論建構

(一)戲劇創作中情緒表現的“生命激情”

向培良在寫下“我離開十字街頭,人的潮流在我后面奔走”之后,就開始邁上戲劇藝術的道路。其戲劇創作的過程中無形的會滲透著他的戲劇理論,從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忠實的愛情》中的龍英男和陶亞文在愛情漩渦中的打轉,一次次的被那愛情中幽微的情緒所左右,主人公感到生活的疲倦,內心的煎熬和對愛情的迷茫與懷疑,都是對于“情緒”理論創作的前奏。到《沉悶的戲劇》中充滿著“疲憊,忿怒,愛之犧牲,迷罔矛盾,心底苦悶,以及追求著的理想底破滅”[6]1的幽韻內斂而又難以抒發的情緒。向培良關注的是劇中人物內心的世界,所以劇本中有詳細的心理描寫。在《生的留戀與死的誘惑》中,向培良描寫“白色恐怖”的醫院背景,到戰士與護士這兩種在戰場和生命最后“戰場”上奮斗的人,就是內心情緒隱忍后,需要極度的釋放的人群。兩個人的對話中“我的精神,支持著我生命的精神,我覺得已經消失了。并且我沒有氣力”[6]12看出護士的極力支持,直到“死神”的到來,才終結了戰士生的希望之光,劇本落幕。而《冬天》之中,是充滿著象征和隱喻的,情緒的傳達更加的隱蔽而幽深。如同雪萊在《西風頌》講到“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阮宜均和陸若華之間的愛情從怯懦走向勇敢,最后雖然以死亡終結,但是內在蘊含著一種生命力,“我離開春天,勇敢大膽向冬走去。我要同冬天奮斗。我要同寒冷奮斗,我要同黑暗奮斗,我要同殘酷奮斗”[6]42。這里情緒內容飽滿高漲,與劇本剛開始的那種怯懦形成鮮明的對比,飽含生命力的激情。

最具典型特征的是《暗嫩》,《暗嫩》被譽為中國的《莎樂美》。劇本是依托《圣經·撒母耳記下》的故事,暗嫩在行不軌之事之前的心理描寫堪稱一大妙筆,到后來暗嫩的情感得到宣泄后一種極度失望和痛苦也是點睛之筆,其實這正是也是向培良“情緒”表現后的代價。暗嫩是一個“對美的追求表現個人的旺盛生命力,將其描述為具有激昂向上的生命力的追求理想的‘新人’”[7]。這是向培良早期的作品,整體上看有這種“情緒”主體性表現傾向的不只是向培良早期的著作,《白蛇與許仙》劇本,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經過向培良的再創作,白娘子不再是一個只有妖精法力的傳統女性形象,而是一個具有人類感情的女子。白娘子不是對愛情盲目追求,而是體會到了愛情的滋味,是一位正常傾訴自己情緒的女人。許仙是一個充滿“內心動作”的人,許仙漫無目的地走在路上思索著該何去何從時,即思索去尋妻還是去追隨法海,許仙是一位在尋求內心的情緒并做出決定的“墻頭草”。劇末的結局雖然是個悲劇,但是白娘子“面向太陽”的激情及向上的生命力是為我們所折服的。與此同時我們聚焦《母親利巴的哀歌》中利巴在失去兒子時痛苦的咆哮“以色列的婦人誰比我更苦?以色列的婦人的眼淚誰比我流得多?我唏噓如風,如秋天吹死一切有生之物的西風,我的眼淚如不息的溪流”,“我詛咒你們,也詛咒你們大王,就是把我的兒子奪去了交給基遍人的王大衛呵!”[8]內心所表現的悲痛欲絕和憤怒的情緒,正是向培良一直強調的演員要傳達給觀眾,并在觀眾之中激起反應的“情緒”。

向培良在戲劇創作中會營造一種唯美而不頹廢的氛圍,劇中人物盡管有羸弱的現狀,但是他們都是在現實中表達自己的生命訴求,在事件中塑造自己的情緒,最后展現一個人生命的激情,表現出一種奮發向上的生命力。

(二)戲劇理論中的“情緒”說

向培良以“情緒動作”說有機架構了戲劇這門綜合的藝術,使劇本、導演和演員分別以情緒表現為核心得到重新闡釋。戲劇是向培良最為看重的一種文學藝術樣式,他認為戲劇藝術是與圖畫、音樂等藝術門類相等同的藝術。“因為沒有一種藝術是比戲劇傳播得更廣的,沒有一種藝術對于觀眾的關系更密切的。”[9]同時戲劇也是傳播最為廣泛與民眾聯系最為緊密的藝術。戲劇傳達“情緒”能激起民眾的反應和反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情緒”在戲劇藝術形式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向培良在《戲劇之現代底形式》一文中將戲劇分為劇本、演員、導演三個部分,“情緒”主體性的表現的“觸手”伸到向培良戲劇理論的各個角落,統領戲劇理論各個部分。《劇本論》中重點談的是編劇的問題,分別從題材、結構、人物、對話等方面展開論述。“劇本首先得有一個故事,故事必須是關乎人的活動,活動是以動作表現出來的。”[10]5然而,“動作的歸結在于顯示情緒,則情緒自然是劇中主體了”[10]5。戲劇最直觀的方法是以動作來示人,所以在戲劇中的人物動作設置和性格特征都得巧妙地安排,動作的表現和性格的塑造最好要借助對話來安排,因此結構的安排巧妙指出就是要以劇中情緒的起伏為依托。“情緒”的觸手有力地解構了題材、人物、對話等主要的劇本元素,為表演前導演的調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向培良認為,戲劇是集體的藝術而不是個人的藝術。在這個集團之中,導演是這個團隊的靈魂和統帥,“他是劇本和演員的中介,聯合舞臺各部分工作成為一個聯合的,聯合演員的思想與力成為一個,最后,達到他工作完成的地步,聯合舞臺工作和劇本成為一個,而且他也是戲劇進展中事業的領袖”[11]13。導演的工作除了這三個“一個”之外,舞臺上還有很多錯綜復雜的事物,導演在戲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舞臺表演是在戲劇中間重要的一環,因為觀眾所接觸的事實的血與肉是人類的呼吸和顫動。人類此時的生命力是與觀眾之間息息相關的。向培良認為,戲劇真正的生命是在舞臺上,一切的組織活動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舞臺演出的準備工作中首先要做兩件事,一是選擇劇本,一是角色分配。劇本的選擇應當集思廣益,不能導演一人的獨斷,劇本選擇要考慮時代、地域、受眾等綜合因素。角色支配不能以個性為標準,因為“舞臺上需要的是表現能力”[11]33。向培良認為,一個好的演員應該知道動作、表情、聲音等姿態里要與情緒的韻律相諧和。更有甚者,舞臺的布景、燈光、服飾等要與舞臺整體的情緒、情調相互之間配合,最后能達到激起觀眾情緒的結果。此時,應當注意與那些專注感官刺激的手段相互區別,不要墮入淺薄的寫實主義,因此“舞臺上的角色也是,而且還要情緒和韻律的調和及心和生命的調和”[11]44。導演還要分析每個角色的個性、環境、風格,他的理想,他的希望和夢等一系列事件,其前提條件是著重把握角色的心理與情緒之變遷,舞臺藝術上的角色之間互相關涉,導演還要在乎角色之間的位置的變化,一個動作接著另一個動作都息息相關。隨著燈光和服飾之間的變化,直接前提是為了顯示這個角色的風格和情緒的變遷。導演的調度和指導都是為了“情緒”的顯現,確保演劇活動正常進行,所以正如格·托夫斯托諾戈夫所言“沒有導演,便沒有戲劇”。

“演員底表演是舞臺的中心。”[12]同時,演員也是戲劇藝術的主人,而演員的表演則是這藝術的中心。所以,從演員的角度,他平時應當要做些基本訓練,鍛煉自己的喉頭和胸腹,能夠發出必須的音調,和別的演員相互之間的契合能夠產生出相當的情緒來,還必須研究自己的手和腳的動作,充分利用肢體的活動和面部表情及其舞臺上動作之間的變化造出各種情緒從而使觀眾產生一定的審美效果。平時刻苦的訓練就是為了日后上臺表演,“我們所處的地位不同引起情緒是多么差異。表演是直接以事實之骨與肉給觀眾的,你要沉著考慮所創作的東西是否會發生你所預期的情緒”。在那兩三個鐘頭中以最飽滿的情緒將表演呈給觀眾。戲劇表演分為兩個派別:“體驗派”和“表現派”,體驗派強調演員要真實地創造角色,必須深入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在舞臺上表演時強調忘我,要求演員與角色合一。“演員應先產生必要的情緒,就是那個角色所有的情緒。他演瑪格波斯就必須燃燒起野心和嫉妒,他受情緒的指揮。”[11]39表現派講求理智的作用,演員只要在舞臺上演出角色的性格即可,要保持自我和理智,不需要真的變成劇中的人物。“另一個派別反對這種,所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情緒。首先需要理智去尋求表現那些情緒的方法。……藝術所要傳達的是情緒,但所以創達的途徑卻是理智。”[11]39所以向培良先生偏向于“表現派”的藝術表現觀點。演員需要直接從社會從自然取得他的靈感,這要求演員去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和觀察社會。人的情緒受到身體的行動和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動作在某些環境中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演員最好是在專門的場所去訓練和休息。演員在排練的過程中,應當顧忌別人的情緒的變化,臺詞之間的時間長短的銜接尤為重要,要有張有弛,井然有序。最后是注意服飾和燈光以及幕布的位置對于演員的影響,演員衣服的變化要符合情緒的變化。不同的服飾來自于不同的種族、時代和環境,需要與角色的身份保持一致,同時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情緒,戲劇中燈光和服飾的色彩應該與演員的身份和情緒的起伏相協同。例如,在《茶花女》中“茶花女是舞臺上的主角,她的衣服的色彩應當是主要顏色,不要使任何別人比她更觸目,更鮮艷”[11]66。茶花女的主要顏色是桃紅色,其次是高潔的白色和高貴的青色。到了第四幕中,衣服變成了青黑色和沉重的線條,這是象征著死亡的前兆。隨著劇情變化和人物的情緒的變化而變化,燈光也要與劇中人物的心情相契合,紅色有時象征著人物內心的亢奮,青色代表著一種沉靜等。

總之,向培良的“情緒主體性的表現”體現在他的戲劇創作中的是一種激越的生命力,而在戲劇理論中則處處以“情緒”為主體,借助“動作”的媒介得到充分表現。

三、情緒表現的教育功能

戲劇的教育功能,是指演員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用寫意或寫實的動作能傳遞出他要表達的情緒,進而這種情緒對觀眾情感和精神的渲染和教育。觀眾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領略一個戲劇人物濃縮的一生。戲劇人物情緒中會有時光易逝的嘆惋,也會有功成名就的豪邁,也會有復仇之后的迷茫……種種戲劇情緒,其中蘊含了一種教育的意義,這里的教育意義不是為了教育才寫的戲劇情緒,不是說戲劇淪為教育的工具。這里的教育功能是戲劇情緒爆發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倫理色彩、戰爭激情和直接展示的生命激情對于觀眾的感染和教育。在戲劇創作的過程中蘊含了教育的因素,具有教育的功能。

戲劇是一種運動藝術,情緒是運動背后的推動力,這種情緒是由劇作家、演員體驗后再度呈現后產生的。劇作家會以觀眾的接受能力和欣賞維度塑造戲劇人物的形象,會影響到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表現。演員對所塑造角色的沉浸與內在情緒的體驗,情緒的高漲和生命力的張揚,是演員借助舞臺藝術的手段而產生的。演員的舞臺生命體驗會對現場的觀眾產生情緒上的影響,演員的情緒包含著他對于人生所處境遇的體悟和表現,對于臺下觀眾之間是有肉體或者精神上的某種共鳴。如果教育可以分類,可以分為思想的教育和行動的教育兩類,“戲劇是行動的藝術”。戲劇就是對人的行動上教育的直觀性的藝術。情緒可以通過演員的動作表現出來,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觀眾可以游歷和領略人生的縮略過程,在緊張的矛盾沖突中,觀眾的情感得到渲染和發泄,對于觀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影響。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著作中說道:“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 [13]憐憫和恐懼的情緒在這里表現得要適度,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要合理適當,因為過度的憐憫和恐懼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傷害。向培良的倫理劇《不忠實的愛情》中龍英南和陶亞文二人相戀,陶亞文是對愛情執著而堅貞,面臨著吳夢茵的追求,她斷然拒絕;但是龍英南是因為生活的憂郁和空虛而想躲避到愛情中以便解開心結,他把愛情當作寄托,最終解開心結開槍自殺了。這部戲是在告誡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戀愛的大門,其后果有時是難以預料的。還有向培良的抗戰劇《民族戰》,劇中講述了東北底層人民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和欺詐,王家堡、綠里村和下林村的村民,在反抗壓迫和抵御外敵的過程中展現了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英雄主義精神,底層同胞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那種高漲的情緒,給觀眾傳遞了愛國主義的精神,也譜寫了東北人民抗擊侵略的事跡。總之,不論是面臨愛情認真的態度,還是描寫家國情懷的抗爭史詩,在戲劇高潮部分中戲劇情緒都是飽滿而富有張力的,都是演員對于觀眾精神方面的一種洗禮。

在戲劇舞臺上情緒的表現有時是歡樂、激動、幸福的,有時是悲傷、憂郁、痛苦的。在劇院的音樂、燈光和色彩的渲染下,觀眾很容易沉浸其中,常常在戲劇結束之后,久久才能從那個氛圍里走出來。甚至由于演員表演過于逼真,臺下的觀眾會分不清現實和虛幻,隨著劇情叫喊出來。“觀眾對臺上的戲是非常輕信的,他們興高采烈地自愿成為戲劇的藝術魔力的俘虜。”[14]觀眾會隨著劇情發展,情緒隨之發生起伏,他們甚至會和演員同笑同哭。在觀劇之后,自己面臨某一困難或障礙時,會受到劇中人精神的渲染,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在戲劇中,情緒表現的教育功能是能量巨大的,這種情緒的傳遞能產生很多正能量。

綜觀,向培良戲劇中情緒主體性的塑造是十分明顯的,從他嚴肅的戲劇批評中初現端倪,到戲劇理論體系之中的建構,無意識地使用情緒的概念,再到戲劇創作中的嘗試,都是為了情緒服務和編排的。情緒的編排不是無目的的,而是合目的性的。在戰爭年代,高漲的情緒可以迅速渲染人的情緒,人體驗到生命的激情,完成一次生命的愉悅。

參考文獻:

[1]向培良.中國戲劇概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2]向培良.藝術通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

[3]喬治·貝克.戲劇技巧[M].余上沅,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41.

[4]向培良.藝術通論·序言[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2.

[5]托爾斯泰.藝術論[M].豐陳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11-412.

[6]向培良.沉悶的戲劇[M].上海:光華書局發行,1927.

[7]王云霈.唯美而不頹廢——向培良綜論[D].開封:河南大學,2014.

[8]向培良.母親利巴的哀歌[J].北新,1930,4(13):81-90.

[9]向培良.戲劇藝術的意義[J].現代文學評論,1931,1(2):1-6.

[10]向培良.劇本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5.

[11]向培良.戲劇導演術[M].上海:世界書局,1938.

[12]向培良.新的舞臺藝術[J].矛盾月刊第2卷,1934,(6):34-42.

[13]亞里士多德.詩學[M].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

[ 14]波波夫.論演出的藝術完整性[M].張守慎,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280.

編輯:黃航

猜你喜歡
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色片|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伊人天堂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久久青草热| 无码福利视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第二页| 国产理论精品|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综合亚洲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体视频| 男人天堂伊人网| 欧美成人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色|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va视频|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第一区|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影院|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亚洲另类第一页|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嫩草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国产精品浪潮Av|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第一页亚洲|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一在线|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67194亚洲无码|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图区| 香蕉精品在线|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