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鑫彤 朱思衡
摘要:2021年7月,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機器逐漸取代需要用硬知識解決的工作,人類將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與建構軟知識。因此,學校教育的重心也開始由教授硬知識向師生共同建構軟知識轉變。本論文通過短期支教作為抓手,研究了軟知識對于學生發展道路上的影響并創新了建構軟知識的路徑,為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工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短期支教;軟知識;發展作用
自2020年RPA+AI的“普惠”型人機協同系統構建以來,人工智能接手甚至取締了一些硬知識指向型的工作,這對現階段的教育模式帶來沖擊。在此背景下,推動教育品牌輻射能力的軟知識成為當今教育的熱點。象山暖陽支教團以短期支教為抓手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一、象山暖陽支教團短期支教政策解讀
(一)響應政策號召,明確育人方向
浙江省發改委與教育廳印發了《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象山暖陽支教團積極響應十四五規劃中“以學生為本,抓特色教育,促內涵發展”的號召,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健康教育。
(二)創新游戲教學,構建品牌優勢
參照“安吉游戲”的理念,象山暖陽支教團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加入了“交互式”與“沉浸式”課堂,寓教于樂,結合象山當地的不同特點以及支教對象,因地制宜開展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探索。推動構建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教育品牌優勢,提升浙江教育的品牌輻射能力。
(三)賦能假日學校,促進教育發展
寧波于1998年率先提出“假日學校”的概念,之后輻射到全國各地。寧波市關工委特別重視假日學校的建設,關心下一代的發展。今年是寧波財經學院象山暖陽支教團成立的第九年,歷經九載,完成九次支教活動,解決了一部分象山地區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得到寧波市關工委以及象山縣關工委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二、人工智能的沖擊下硬知識的弊端
(一)學習模式單一乏味
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網上虛擬課堂盛行、課程教學微課化慕課化盛行情況下,傳統學習模式正受到極大的沖擊,滿堂灌講授式教學對學生來說缺乏趣味性。
(二)顯性知識逐漸過時
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例,“魚”即實物形式表面的硬知識,“漁”即融匯了知識后在實踐中總結的方法論,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國家大力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教育也應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現如今過分強調顯性知識(硬知識),在人工智能普及的趨勢下是不合時宜的。
(三)學習目的日益扭曲
學生學習的目的決定了其學習興趣、投入產出比,信息化時代應試教育的矛盾日益凸顯,一些硬知識指向型工作正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學生學習的意義何在?是否應該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一些軟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們多維度全方面發展是當今教育應考慮的問題。
三、象山暖陽支教團建構軟知識的路徑
(一)“練”——思維發散,共筑體系
象山暖陽支教團響應游戲教學理論提倡志愿者們要引導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自我構建。創新練習在課堂中的順序、設計思路以及呈現方式,在交互式的教學中不再過多地局限學生們的思維,讓他們學會課前試一試、課中想一想、課尾編題展示,使之真正成為設計、思考、解答練習的小主人,進而有意識地從小養成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習慣。
(二)“創”——課程新穎,共獲知識
支教團基于假日學校背景,在趣味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課程的基礎上,開設“體驗式”勞動教育,“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式”反邪教教育和“量化式”財商教育等特色課程,立足于個人思考完成個人知識積累。
(三)“協”——團隊協作,共筑成果
分享式、共創式教學模式更看重學生們之間的協作,傳統課堂中更多的是硬知識的簡單輸出,將學生們框架住,而假日學校中的我們著眼于學生們自己的聲音,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方案,并對組隊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分享。當然,最后我們更要注重對學生們學習成果的提升,有機地將其知識內容進行串聯、整合,幫助其搭建更為完整的知識框架結構。
四、短期支教帶去的軟知識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一)學習模式發生深刻變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主導,學生作為被灌輸的主體,這種“灌腸式”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的,缺乏主動性的。此類硬知識教學所傳授的都是顯性知識,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學形態受到沖擊,由班級制、固定課堂向分散式、泛在式學習模式轉變。硬知識重要性的下降將是局部性的斷崖式崩塌的過程,軟知識的重要性的上升將是整體性的波浪式前進的過程。象山暖陽支教團自主研發了“體驗式”勞動教育,“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式”反邪教教育與“量化式”財商教育等特色課程,讓學生以團隊協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學習和建構軟知識體系,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默會知識引起強烈興趣
默會知識即軟知識,指那些通過學生自我意會的知識,與人的想象力、創造力、警覺、自信心、判斷等有關。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擁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踐團在“K12”財商教育課程設計中就抓住了這一點,通過拋出“100元零花錢能干什么?”的問題,誘導性地引領學生思考更多種類的消費途徑,于學生積極熱烈的討論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其想象力與創造性。由于軟知識的答案均不固定,有助于讓更多的學生開口抒發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三)學習目的呈現相對扭轉
“應試教育”是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幕后主使,是長期以來學生形成的變味學習動機。相對而言,軟知識較硬知識更加靈活,知識與方法能更加融合貫通,學生更加注重方法論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消費者,而變為知識的制造商。學生學習的目的就不局限在僅僅是應試,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支教團在課程開展時就充分考慮了這一點,便創造了獎勵機制,在課堂上最具有創造性以及建設性發言或提問的學生將得到一定的獎品。事實證明,學生的積極性能大幅度提升,可見學生在有了新的學習目的后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
參考文獻:
[1]王竹立.軟知識與硬知識的重要性何時逆轉.在線學習[J],2021 Z1.
[2]吉祥.讓“練”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路徑[J].江蘇教育(小學教育版),2016(000)009:16-17.
[3]李衛紅.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變革.中國成人教育[J],2018(21):75-77.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研究》;項目編號:202113001020。
作者簡介:
錢鑫彤(2000--),女,漢族,浙江金華人,寧波財經學院財富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在校大二學生,研究方向:教育改革。
朱思衡(2001--),男,漢族,浙江寧波人,寧波財經學院財富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在校大二學生,研究方向: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