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災難降臨時災難新聞便被受眾所聚焦。災難新聞具有較高報道價值,但新聞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失范現象導致新聞倫理問題層出不窮。規避災難新聞中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本文從多角度論述相應對策解決災難新聞倫理困境。
關鍵詞:災難新聞;人文關懷;新聞倫理
災難包括人類不可抗拒力量或由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或社會矛盾而導致的社會災難,災難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等特點,沖擊人類的心靈和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災難新聞是新聞媒體對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如今災難新聞報道更加及時透明,新聞倫理問題在實際報道中日漸突出。
一、災難新聞中的新聞倫理困境
(一)沖擊新聞真實性
報道準確是新聞真實的最大保障。在災難突發后,災難報道的新聞真實在現實層面常常難以把握,首先是記者通常在災后才能到達現場,第一手資料嚴重匱乏;其次是采訪條件有限,只能通過目擊者還原災難經過,而目擊者的敘述又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加上災難本身具有復雜性,災難過程不斷變化,相關知識非常專業,容易出現報道偏差。1此上種種因素都直接沖擊災難新聞真實性,挑戰新聞倫理。
(二)人肉搜索隱私侵犯
在新聞報道中知情權和隱私權是一對矛盾的存在,媒體承擔滿足公眾知情權的社會公職,但往往在新聞報道中卻無法避免侵犯隱私權。2記者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根據實際情況公布當事人信息,缺乏媒介素養的網民在匿名網絡環境中發表不當言論,甚至有些網民出于極端個人情緒對當事人進行既不合道德也不合法的人肉搜索,侵犯當事人隱私權造成隱私泄漏。
(三)揭露細節造成二次傷害
在媒介競爭日趨激烈時代下,新聞媒體搶先獲取獨家新聞吸引受眾關注度。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不顧受害者家屬悲痛情緒,對事件細節描述,對現場圖片、視頻等資料不做處理直接刊登,血腥、暴力、殘忍的現場圖片沖擊受害者家屬心理,對受害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災難本身已經帶來悲痛和恐懼,媒體應把報道重點放在對受災者的救助、對災難的預防上,普及災難知識、減輕心靈創傷等,而不應過度渲染災難的場景。3
(四)漠視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從業者是社會觀察者和報道者,從業人員應為社會公眾而非某一利益集團發聲。有些記者借助災難新聞社會關注度高,在采訪中收受錢財對災難新聞進行謊報、瞞報而產生虛假新聞,甚至出現記者向當事人勒索錢財產生有償新聞。從本質上看是記者漠視新聞專業主義,背離記者職業素養,有悖于作為記者瞭望時代的職責。
二、災難新聞中新聞倫理對策
新聞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產生新聞倫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新聞媒體發展,而災難新聞又作為媒體報道重要組成部分,亟需采取相關措施規避新聞倫理失范現象。
(一)加強新聞法律法規建設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是底線的倫理。新聞法是國家以立法形式頒布有關在新聞實踐活動中的法律條文,是有效規制新聞媒體發展的必要途徑。目前我國在新聞法律法規中沒有頒布單獨成文新聞法,而是將新聞法規有關條文載入憲法等法律條文中。在一些歐美國家和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已經頒布新聞法。歐洲的瑞典頒布《出版自由法》,法國早在1881年制訂第一部新聞法。4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新聞法律法規的起草和制定,從根本上杜絕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等現象出現,發揮新聞記者作為社會瞭望者的地位和作用。
(二)創新災難新聞發布形式
當今在媒介融合發展時代下,大數據、人工算法、VR(虛擬現實)等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給新聞媒介報道形式帶來變革與發展,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創新災難新聞發布形式。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傳播時效性增強、傳播形式多樣化和信息愈加豐富性等特征,融合文字、圖片、GIF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為一體。VR新聞獨具沉浸感體驗和強烈視覺沖擊逐步開創著新聞業變革,創新新聞報道方式,影響傳統新聞報道原有生產邏輯,不失為傳統災難新聞報道的一種創新方式。
(三)加強新聞專業主義
在災難新聞報道中記者肩負著社會瞭望的特殊重任,需要加強記者的新聞專業主義。其一,增強新聞報道時效性,及時發布信息滿足受眾知情權。信息源頭做好新聞把關,核實新聞內容真實性,核查數據性資料準確性,緩解民眾對災難恐懼心情。其二,主動發布信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在災難發生后謠言可能會充斥在網絡中,容易造成社會恐慌和群體極化。民眾在紛繁復雜信息中渴求具有媒體公信力媒體中獲取真實信息。其三,充分尊重生命,堅持以人為本核心價值觀。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不僅包含災難事故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可能包含傷亡人數、損失程度等相關信息。記者在撰寫文本時盡量避免赤裸裸直擊心靈字眼,現場真實圖片應該視情況進行二次處理,對于現場真實音頻、視頻等資料盡量以動畫模擬還原報道形式。
(四)公眾提升媒介素養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生產和發布再也不是新聞記者的特權,受眾可以借助便捷社交媒體成為新聞的生產者、發布者和傳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受眾發表言論渠道。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匿名性和信息渠道獲取多樣化使受眾在使用媒介時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其一,接收和獲取信息具有思辨性,把握媒介正確使用方式,在信息流中選擇恰當內容進行合理解讀,形成正確理性媒介接觸行為。不謠傳未經官方媒體核實發布的新聞,不主動發布任何一條虛假新聞,一言一行都應謹慎對待。其二,發揮公民中意見領袖在災難新聞報道的重要作用。意見領袖是專業素質較高、能拋開自身利益思考問題的思想者,能代表社會良知,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共議題,并致力于成為公眾利益的守護者。5意見領袖掌握的“指揮棒”應與傳統媒體弘揚的“主旋律”相契合。6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意見領袖要樹立大局意識,冷靜、客觀、真實的傳播相關災難信息,主動承擔作為意見領袖的責任和義務。
三、結語
災難事件是人類無法回避的一種生存狀況,災難新聞是新聞媒體無法回避的一種新聞報道體裁。災難性新聞報道與新聞倫理相悖之處日益凸顯,不僅需要新聞記者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多方共同發力,希望相關對策能為災難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新聞倫理困境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開拓新傳播格局。
參考文獻:
[1]羅筑娟.全媒體時代災難報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采寫編,2020(04):43-45.
[2]邵慧.再議空難報道的新聞倫理原則——基于“埃航空難”報道的個案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04):65-66.
[3]王之延.災難報道四大倫理問題:認識與防范[J].中國記者,2015(04):102-103.
[4]廖曉英.國外新聞法面面觀[J].中國記者,1988(02):58-59.
[5]胡泳.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網絡意見領袖?[J].新聞記者,2012(09):8-13.
[6]羅華麗.網絡群體事件中微博意見領袖的實證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2):74-76.
作者簡介:石孟園(1995-),女,漢族,湖北黃岡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