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知
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在地,在明清時期,是貢院所在之處。
貢院是古代朝廷設立的考場。北京的貢院,每三年就要舉行一次重要的考試——“會試”。會試在春天舉行,是舉人(全國各省在鄉試中考中者)才有資格參加的考試。
清朝時,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這些人有資格參加由皇帝親自主考的全國最高級別考試——殿試。因為殿試考中者可加官進爵,盡享榮華富貴,所以古代讀書人多把進京趕考、考中進士作為終生奮斗的目標。這一過程猶如一步登天,被人們譽為“鯉魚跳龍門”。
明清貢院的南門正對著現在的建國門內大街,最初街的對面有條小胡同,叫“老人胡同”。當時,從這條胡同走到街對面的貢院,僅十幾步之遙,這短短的一段路,卻走過了無數化為“巨龍”直上青云的有才之士。由此,在這里才誕生了一個關于鯉魚的故事,“老人胡同”也才得名“鯉魚胡同”。
因為這條胡同離貢院非常近,所以各地考生進京趕考都會到此地投宿。當時附近還有“驢蹄子胡同”“筆管胡同”等,光聽名字就知道都是“考試經濟”的產物——古代考生千里進京,很多都會騎驢,所以必經之路上都是驢蹄子印,就有了“驢蹄子胡同”;“筆管胡同”里則是毛筆店一家挨著一家,家家都有專供考生選用的上等好筆。這幾條胡同在那時聞名于世,人人皆知。一到會試臨近,這片“考試服務區”就會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傳說有一年春天,又逢京城會試,考生從四面八方前來應試。有一個河南考生,因為家里窮,只能自己挑著行李和書箱,邁開兩條腿進京趕考。他提前三個月就離了家,日夜兼程地趕路。可等他到達目的地時,大小客店已經全都住滿了。他恨自己時運不濟,沮喪地走在街上,不知到哪里找個落腳之處。
這時,迎面走來一位老人:“這位舉子,你為何唉聲嘆氣???”考生經老人這一問,頓感一陣心酸,半天才說出話來:“老人家,我是從河南進京趕考的,走了三個月才趕到這里,誰知還是來晚了,連個住處都找不到。我在京城舉目無親,這可怎么辦啊!”
老人見他是個有志氣的青年,就說道:“莫愁莫愁!若不嫌棄,就到我家去住吧。”考生一聽,喜出望外,連忙跪下給老人磕了個頭,跟著他回了家。
這位好心的老人就住在“老人胡同”。這條胡同里住的人年輕時都在貢院當過差,老了便在這里住下來,胡同由此得名“老人胡同”。他們對考生的甘苦再清楚不過,所以才會產生一種特別的同情心。河南考生得到了老人的照顧,開始安心備考。
離會試還有三天時,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剎那間,雨水橫流,溝滿槽平,老人胡同里匯成了一條小河。雨下了一陣,天忽然亮起來,從云端落下一條大鯉魚,足有二尺多長。這魚從胡同這頭游到那頭,引得人們紛紛開門觀看。大家正看得起勁時,突然一聲雷響,這魚騰空而起,直向貢院飛去。到了貢院上空,鯉魚一翻身,化成了一條巨龍,鉆入云端不見了。人們驚訝極了,紛紛議論說鯉魚跳貢院,今年準要出一榜好人才。此事立即傳遍了京城,“老人胡同”在人們口中就變成了“鯉魚胡同”。
會試開考了。河南考生的一筆小楷端正漂亮,文章思路清晰、立意高遠,真可謂才華橫溢。考官們傳閱了他的試卷,都異口同聲地稱贊:“好卷!好卷!”
會試中了頭名后,河南考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謝老人。后來,他又考中了進士,做了老百姓的父母官。為了感謝老人,他特意在鯉魚胡同為老人立了個大牌坊。從此,人們也稱鯉魚胡同為大牌坊胡同。這條胡同更加聲名遠揚了。
這件事隨著各地考生的返鄉而傳遍了全國。此后每逢大考,各地考生都搶先進京,趕往鯉魚胡同投宿,就想圖個“鯉魚跳龍門”的吉利。商人們看準商機,紛紛來這里蓋新房、開客店,但會試期間,仍是店店客滿,一床難求。那些沒能住進鯉魚胡同的考生,不論住在何處,即便是住在北城,也要到鯉魚胡同走一走,再過街前往貢院,象征“躍進龍門”,以圖榮登金榜。
現在,貢院的舊址上矗立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大樓——古時的科舉考場,成為了今天中國最高級別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隨著建國門內大街的改擴建,很多當年的胡同和“鯉魚胡同”一起,都不復存在了,只有那“鯉魚跳龍門”的故事還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