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珊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采用興趣教學法,是沖破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靈活施展小學課程體系的意義,并且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情境創設中融入興趣教學法,激勵學生多參與課堂活動中,激發創新思維,充分發揮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中。通過新穎活躍的興趣教學法,提升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關鍵詞:興趣教學法;小學美術教學;應用探析
引言
隨著現實生活質量提升,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育中融入道德情感體系。如何在小學教育中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內容的深度,更好地發揮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基本繪畫技巧、提升學生審美水平等都是持久戰略工作。根據現階段高速發展的社會當下,教育應當走在前面,而興趣教學法逐漸被重視應用,除了針對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學習的態度之外,也是提高學生對學習興趣有很直接的作用。
一、興趣教學法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重要性分析
(一)在綜合課程體系中,美術一學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科目之一。但在大部分的教育現狀下,美術在課程實施當中只是簡單的一門“副科”,使得這門科目可能會被“冷漠”對待,地位可有可無。美術課堂教學廣泛來說方式方法繁多,課堂氛圍稍顯單調無趣,忽略了學生是否對美術活動感到興趣,不對某一點進行切入點培養學生的興趣,終會使得學生把美術一科目拉入黑名單。中外美術歷史悠久,都值得學生去學習其中的奧秘,在綜合素質發展方面都起得很大的重要性作用。而興趣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對美術的失望邊緣拉回,在充分神秘的美術海洋世界中遨游。
(二)興趣教學法要清楚明白這種教學法如何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在課堂上如何更好的利用起來,并起作用。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們內心活動想要與這件事情有關聯,發生意識關系傾向。興趣教學法也就是教師對教育對象或者教育內容所采取靈活的措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不求深,創造一個能使學生感到舒適的學習氣氛,激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能夠在情感的愉悅中接受新知識、掌握繪畫技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果,這比普通接受知識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在心理學中,赫爾巴特曾得出過結論,“興趣”就是心理上的有意義的、積極向上的活動,也意蘊著自我中心的活動,是人的意識的主觀動力,與“漠不關心”相對立的。在美術教學中,有興致的事物對我們心理具有吸引作用,然后凸顯于其他表象之外。換一個說法就是,興趣是帶有有意義、積極的內部心理傾向,即主動地去探索主觀需求。一個品質良好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是可以體現在興趣培養的優良,當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便可指導培養的興趣并不是單方面的素質培養,而是采取多方面的興趣培養。故,在教師正確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達到課程計劃中所設想的效果。學生在潛移默化下,逐漸對美術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各方面得到提升,不但使學生學習到專業的美術知識,還能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及綜合素質。
二、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
(一)教師在課堂導入中采取創設情境的手法,增添有趣的課堂導入元素和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在正課開始前,教師導入情境教學法,對設置的問題進行有趣化,以提升學生對課堂活動的關注度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主觀能動性。如,在導入《螞蟻搬家》一課時,情境背景是電閃雷鳴,惡劣天氣即將來臨,螞蟻焦急得亂竄。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中體會螞蟻的焦灼心情,進而引入課題。教師在教學梵·高的油畫《星夜》時,可以引用梵高曾寫給他的弟弟提奧的信中提到的一句話:“日出前的早上,在我的窗口,我看到的這個國家一無所有,但晨星卻那樣巨大耀眼”,引導學生領悟其梵高所繪畫的情境背景和心情的描述,可想而知,梵高是向往陽光、正面的積極生活。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畫面所傳達的含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美麗的星夜下觀賞并講述關于梵高的故事。
(二)雖然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很難滿足興趣多樣的學生的需求,但學校應充分運用好現有的硬件軟件資源,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在足夠了解到學生興趣所向的前提下,根據教學計劃目標中,對課堂活動進行有效的物資利用,現如今有教師會收集紙箱、變廢為寶,變成有用的教具。教師以身作則,同時也教會學生對有限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提升的作用。再比如,若學生對國畫感興趣,教師可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師示范教學或者欣賞名師畫作,示范教學的同時向學生解說畫水粉畫的專業知識和表現手法等等,通過示范法和講述法,同學們能夠更快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教師從中便可對學生進行觀察和了解,正確的指導學生,進行對一事物表象描述,激發熱情。
(三)教師可以通過正面語言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和課內活動。在進行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鼓舞,能夠使學生對美術繪畫充滿自信,大膽參與到課堂中。在小組探討研究或者在進行有趣的搶答時候,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氣氛。教師并不是一味地在講述課程,對學生有一定的肯定與鼓勵及其重要,在講授新課中或者技能當中,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嘗試讓學生通過想象的方式表達在畫面上。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認知之后,再引導學生大膽進行造型與表現,或與老師和同學以提高交流次數來闡述對美術知識的理解,用發散思維引導學生發揮主觀性。
(四)教育理念一直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有趣的美術教學過程是一個能使學生發動腦筋、踴躍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教學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通過了解蒙娜麗莎背后的故事后,認識到她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達芬奇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教師引導同學們通過觀察蒙娜麗莎臉上神秘而難以露出微笑,了解有產階級婦女背后心酸的故事,產生憐憫之情。嘗試讓學生了解后用自己話語分享觀后感、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學會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科目中,在傳授給學生美術的基本技能知識之外,還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教學內容只有和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直觀觀察,才能體會到美術的真實價值。在現科技發展社會中,人們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感到枯燥,根據教育觀點初衷是讓學生做知識的小主人,針對每個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關愛學生,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思考和學習技能,達到教育最初的目的。使學生愛上美術學習、樂于接受新知識、從中找到樂趣,有效提升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儉.淺談情景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論文集卷四.: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175-176.
[2]劉雅丹.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學生審美情感培養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王芳.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0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