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時代,人類都面臨不同挑戰。
全球經濟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人正遭受與飲食有關的健康問題(如肥胖癥、糖尿病等)的困擾;與此同時,仍有8億人口處于長期糧食不足或營養不良的狀態。如何為全球90億人提供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食品,如何優化土地、動物和資源的使用,是今天的農食產業繞不過去的全球性挑戰。
半個多世紀以來,基于歐盟農業委員會的傳奇人物——荷蘭農業政策專家西古?蒙索爾特倡導的共同農業政策,荷蘭的農業發展可謂相當成功,不僅實現了高效生產,也在減少農用化學品和農業污染、保護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面對新時代的全新挑戰,農食產業在理念和技術上迎來范式轉移。身為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國的荷蘭,正努力推進創新、健康和可持續的未來食品系統轉型, 旨在到2030年成為歐洲乃至全球可持續農業和循環農業的領導者。
在2021年1月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會議上,“食品創新中心”倡議正式啟動,并將全球協調秘書處設立在荷蘭農業食品生態系統的心臟——瓦赫寧根。這一決定無疑是對荷蘭全球食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中心地位的認可。
荷蘭耕地面積較小、氣候也偏寒冷,卻是農食技術和生產領域的世界級強國。這與荷蘭人多年來養成的在更大的范圍尋求合作機會的習慣,以及采取的農業合作社模式分不開。
氣候環境使得荷蘭的種植業必須借助溫室、暖棚等設施。因此,農民不能只關注自己,還需要在如園藝設施升級換代時與設施供應商打交道, 此外還會與其他農民“ 組團”購買種子、農藥等物資,因此形成與產業鏈上其他人進行知識經驗交流的習慣。
如今,荷蘭正在延續和發揚這一優勢,以世界排名第一的農業大學——瓦赫寧根大學為中心的荷蘭食品谷,有著食品硅谷的美譽,是一個全球食品體系創新和轉型的獨立平臺,擁有開放、多元、密集的國際合作網絡。眾多國際伙伴(包括各級政府機構,教育和研究機構,以及從行業巨頭到初創公司的各類企業) 在食品谷生態系統中相互聯系、合作和良性競爭,共同制定議程,啟動和開發項目,并以最快的速度使創新技術落地和上市。
根據市場需求,食品谷總結出了荷蘭乃至全球食品創新轉型的三大趨勢。
1循環農業系統
現有的農業生產模式給環境(如土壤和水質)帶來很大的負擔和副作用(如:導致了全球33%的土壤酸化和大部分的土壤富營養問題; 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全球總量的25%,僅次于石油產業),同時造成大量浪費(據統計,全球浪費的糧食足以養活10億人口)。

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
針對這一全球性問題,以及為實現歐盟2050年碳中和目標, 荷蘭農業、自然和食品質量部部長肖頓女士在2018年確立了向循環農業轉型的方向。
循環農業又被稱為閉環農業,其核心理念是使農業生產與自然循環協調共生,盡可能的減少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這意味著:盡量利用農業食品生產中的生物質附屬物/殘余物作為可再生的資源,更關注節約資源、減少浪費,更少使用進口化肥與飼料,使資源以循環持續的方式投入農業食品生產系統之中。
2蛋白質轉型
從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聯合國目標,到較發達社會提升公共健康、優化飲食結構的訴求,都在呼喚著蛋白質轉型。
盡管目前動物源蛋白質仍是主流,但探尋多樣性的蛋白質來源早已提上科學研究的議程。來自海洋農場、昆蟲農場、植物肉和細胞肉工廠等的新蛋白質途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重塑農食產業的格局。
食品谷在幾年前發起了“蛋白質轉型生態系統” 平臺, 通過其生機勃勃的國際網絡,及資本、設施與知識的結合,鏈接起了全球植物蛋白初創企業和規模企業。
3 萬物互聯與數字化
農業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精準育種與精準農業,個性化營養與健康等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潛力越來越大。
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這幾年的三大重點投資領域之一——“數字雙生”,就是通過傳感技術,結合數據連接,以及計算系統和人工智能,對有生命的物體如細胞、植物、動物、人和生態系統以及非生命物體如食物和供應鏈創建數字信息系統,從而加速創新與應用。其應用場景可以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延伸到作物的生長或者個人飲食與健康,甚至擴展到整個生態系統。已啟動的項目包括智能溫室種植、個性化血糖預測和氮循環數字農場等項目。
循環農業理念將改變現有的社會和生態系統( 如資源、市場、供應鏈、購買方式等) , 甚至形成新的經濟模式, 這需要政府、農民、企業、科研人員及對此感興趣的公民的共同努力。
近年來,荷蘭的很多食品企業都致力于在全價值鏈范圍內為可持續努力。
1皇家帝斯曼的戰略轉型
2021年9月,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宣布將從戰略層面對其組織架構及業務結構進行改革,以更好地擔負社會及環境責任,并將集團運營減排目標進一步提高到50% (即到203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2016年水平的一半)。
集團未來的業務核心將集中在健康、營養和生物科學領域,并根據不同細分市場確立了三個新的業務組:食品和飲料業務組、健康、營養和護理業務組,以及動物營養與健康業務組。
從研發創新角度看,食品和飲料業務組將致力于在食品口味、口感和健康等維度的可持續研發。其近期的突破性創新研發成果包括:天然無熱量甜味劑EverSweet?和植物替代蛋白CanolaPRO?等。
動物營養與健康業務組則將專注于動物蛋白轉型。該業務組包括帝斯曼去年收購的Erber 集團(全球最大的攝生素供應商之一,也是真菌毒素風險管理領域的市場領導者)旗下特種動物營養和健康業務,以及多個數據驅動可持續性監測工具,如供農場使用的Sustell ?及供獸醫、動物營養師等使用的Verax。
2皇家菲仕蘭:關注全供應鏈
與帝斯曼一樣,全球十大乳制品公司之一的皇家菲仕蘭,也開發出能夠量化衡量各種可持續(如減少碳排放、重建生物多樣性等)措施作用的工具,并依此向合作奶農提供獎勵和補貼。
眾所周知,動物糞便是一種寶貴的有機物質來源。糞肥回田可以補充土壤并提供養分,是使循環農業系統最終形成閉環的最后一環。而糞肥回田的關鍵在于糞便發酵。
2016年,皇家菲仕蘭與Jumpstart合作社共同發起Cooperative Jumpstart 項目,率先為弗里斯蘭省的會員奶農安裝和使用糞便單體發酵系統, 并提供每減少1噸二氧化碳排放10歐元的補貼。同時,荷蘭政府也通過可持續能源生產 (SDE+) 方案,撥款1.5億歐元促進農場采用該系統。
此外,皇家菲仕蘭還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菲常奶農”等計劃幫助了供應鏈中的數千奶農。2018年~2020年間,“菲常奶農”項目通過改善技術和管理方式,提升了7家中國牧場的產量和質量,降低蹄病發病率,并幫助牧場提升財務管理能力, 保持持續盈利。2021年,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皇家菲仕蘭又推出管理主題紀實視頻, 從技術、模式、文化、現實等多個層面進行經驗分享,實現在線幫扶。

3用科學數據說話的AVEBE
AVEBE是全球最大的馬鈴薯與木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生產和供應商,長期致力于探索可持續增長的新路徑,并提出“3x10”概念,即產量增加10%,碳排放減少10%,環境影響減少10%。
2020年,AVEBE的試驗田及樣板項目再傳捷報,用科學數據證明,選擇合適的馬鈴薯品種并結合最佳實踐,可以減少20%的碳足跡、減少30%的環境影響,同時每公頃增加280歐元的產量,并減少農民1小時的工作時間。

4人造肉先驅Mosa Meat
記性好的讀者或許還記得,2013年曾隔著屏幕“吃”過一只成本33萬美金的漢堡。這只漢堡中夾著的全球首塊人造牛肉餅,發明者正是總部位于馬斯特里赫特的人造肉初創公司,Mosa Meat。
這一事件開啟了人造肉時代。通過細胞培養技術生產肉類,既順應了人類雜食的天性, 又可使動物免于被宰殺的命運。MosaMeat的目標是使每份肌肉組織生成1萬5千磅人造牛肉,約能做成8萬個漢堡。如此一來,只需養殖三四萬頭牛,就足以供給全球的牛肉需求,而不用像現在這樣,每年宰殺3億頭牛。
在《時代》雜志最新的報道中,描述了以下情景:與Mosa Meat合作的一座牧場中,十幾頭利木辛牛(一種歐洲肉牛品種)過著悠閑的日子,盡管一兩年后,它們的肉將出現在馬斯特里赫特高檔餐館的食盤里,這些牛仍將繼續悠閑度日,而不會被送到屠宰場揮淚告別牛生。唯一的不適, 是每隔幾個月,就得讓獸醫從它們身上取下一塊胡椒粒大?。s半克)的肌肉組織。

憑借領先的農業食品生態系統,荷蘭還吸引到全球食品行業巨頭的加入。
2021年8月,富士石油集團宣布,有鑒于荷蘭食品谷在可持續生產和植物基食品技術開發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決定在食品谷中心——瓦赫寧根大學園區建立其第一家位于歐洲的全球創新中心。該中心負責人表示,將充分借助食品谷的生態系統,與來自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確定、評估和加快新技術的應用落地。
除富士石油集團外,荷蘭還匯聚了如巴斯夫、嘉吉、可口可樂、達能、卡夫、瑪氏、雀巢、先正達、聯合利華、伊利與養樂多等農業食品領頭企業, 以及植物肉企業Beyond Meat、保鮮科技企業Apeel、植物奶企業Otaly等熱門初創公司,這些全球創新力量匯集荷蘭,讓荷蘭食品創新生態系統更加多元、充滿活力,在創新轉型方面一起前行。
此外, 在可持續領域努力的不止是企業,也有政府、研究機構乃至個人的共同參與。荷蘭在全國范圍開展了不少循環農業前沿試點項目,包括大學和農民之間的合作。這些試點項目將生態學原理、前沿科技(如先進的育種技術、機器人,以及利用衛星數據和無人機的精準農業等)和前工業化時代的傳統智慧(如條播法等)結合起來,以期發現最優化的循環農業模式。
政府、科研、產業共同搭建的黃金三角協作模式(PPP),一直以來都是荷蘭農食行業保持持續創新和競爭力的關鍵。加上國際化的商業環境與開發包容的創新生態系統,荷蘭對成為全球農業食品創新轉型的領跑者充滿信心。 ( 綜合整理報道) ( 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