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人民日報》2021年12月17日第20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包括《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不學詩,無以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以載道”“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中華文脈深沉厚遠,豐饒絢爛。作為當代文藝工作者,我們繼承的正是這樣的悠久傳統。
我想起多年前,在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演出的一場晚會帶給我的沖擊。它以現代的科技手段與綜合藝術媒介讓北宋的巨幅名畫動起來、活起來,傳達著文化創造的熱情。“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晚會上一首以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為歌詞的合唱,讓人看到中華文化跨越時空不曾褪減的魅力,引發多少詩心、史思、文情、藝夢!當時我就感慨:“哪怕僅僅為了欣賞辛棄疾的詩詞,下一輩子,下下輩子,仍然要做中國人。”
我們的文化傳統是生生不息的傳統,是與當下世界接軌的傳統,是歷久彌新的傳統。我們的文化自信,必然包括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傳統與現代、普及與提高、學習與消化、繼承與發展,須相得益彰、互補互證。
在繼承的基礎上,寫就古老文藝傳統的新篇章,是當代作家責無旁貸的使命。我們有幸經歷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奮起、革命和建設、發展和變局,見證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歷史節點。經歷和見證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書寫和描繪是我們的光榮使命。這些年,作家與人民大眾日益貼心,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日益厚重,生動反映奮進新時代的光輝與壯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面對這一目標,我們每一個人思考和安排寫作的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回顧傳統、展望未來,更覺歷史使命重如泰山。
新時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蓬蓬勃勃,熱火朝天。一方面,體量的增加、傳播的擴大、受眾的開拓有目共睹,文化產業與消費市場的發達、文化選擇的豐富與便捷值得歡呼;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接受時間與人民的檢驗,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精益求精,拿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當代文藝工作者還可以做得更出色。
時代與人民都在關注著中國的文化發展,關注著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期待著14億多人口大國文學新篇、文學巨著、文學大家的不斷涌現。我們越是重任在肩,越要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必須不折不扣地說到、寫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