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工作中的張春山。謝文清攝
“我們執(zhí)法,其實執(zhí)的不是法,而是情和理。當你打動老百姓感情的時候,你不用執(zhí)法。”出乎很多人意料,這句充滿溫情的話出自一位基層城管執(zhí)法人員之口。
他,就是“最美公務員”、北京市懷柔區(qū)楊宋鎮(zhèn)人民政府綜合行政執(zhí)法隊隊長張春山。
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接訴即辦工作開展兩年多來,張春山為楊宋鎮(zhèn)16個村居3.3萬常住人口以及上百家企事業(yè)單位累計辦理群眾訴求1500多件,解決率達93%,滿意率高達99%,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真辦事兒的人”。而他所在的楊宋鎮(zhèn),去年接訴即辦綜合成績在全北京300多個鎮(zhèn)(鄉(xiāng))街中排名第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接12345市民服務熱線舉報,有人擺攤設點占道經營。
接到舉報,張春山第一時間到達事發(fā)地點。擺攤賣菜的是一對中年夫婦,沒有采取任何防疫措施,安全堪憂。可深入了解發(fā)現,男方有殘疾證,家里還有三個孩子需要撫養(yǎng),出攤賣菜是他們唯一的生計來源。當時,女方情緒特別激動,急得都快掉眼淚了。
疫情防控之下,既要對夫婦倆負責,又要對轄區(qū)老百姓負責,該怎么辦?張春山思考著最優(yōu)解決方案。隨后,他為夫妻倆協(xié)調了一處售賣地,就在附近一家賣干果的商鋪。這樣一來,占道經營的問題迎刃而解,夫婦倆的實際困難也得以解決,還方便了周邊居民買菜。
自2015年來到楊宋鎮(zhèn),張春山正好趕上楊宋鎮(zhèn)加快打造“中國影都”、服務科學城統(tǒng)領“1+3”融合發(fā)展的關鍵期,服務對象多元,涉及事項龐雜。隨著楊宋鎮(zhèn)城市化進程加快,全鎮(zhèn)群眾訴求增多,年訴求量高峰時接近5000件。
2021年5月的一天,有市民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某小區(qū)周邊工地運輸車輛有道路遺撒、噪聲擾民的情況。接到鎮(zhèn)訴求辦派單,張春山立即趕赴現場,可剛下車就被情緒激動的群眾圍住了。
他一邊安撫群眾,一邊安排清掃路段。現場問題解決后,張春山隨即對全鎮(zhèn)21處施工工地及周邊道路進行全面排查,要求施工工地使用正規(guī)運輸車輛,運輸進行苫蓋,低速轉彎。此后,再無類似情況發(fā)生,周邊400多戶居民對此高度認可。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張春山說:“作為政府工作人員,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解決好。當我們帶著溫情去執(zhí)法、去服務的時候,老百姓的正向回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認可,這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之所以能讓老百姓滿意,是因為張春山始終心懷老百姓,將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如何才能使老百姓滿意?首先需要態(tài)度誠懇,真得拿他們的事當自己的事。”張春山說,如何看待城管這項工作、如何對待老百姓尤為重要。
張春山坦言:“有時候我會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就是一干起來啥事都不想,就一心想著要是這事是我們家的該怎么處理。”
“我就要給你解決,我就是要為你解決好。”張春山告訴記者,在這樣的自我驅動意識下,他在實際工作中會去調查了解很多細節(jié),“要有耐心,有細心,還要有決心。”
如果沒有決心,遇到困難難道就半途而廢嗎?“其實打動人的,往往是出于你去犧牲你自己。假的換不來真的。”張春山說,有些人反復性很強,需要去做好幾次工作,犧牲休息時間在所難免。
采訪是在一個周五的上午,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張春山接了四五通電話。
“馬叔,周六上午9點?周日我這里也不行。今天下午行嗎?那下周。您這年紀,這么大成就,啥沒見過啊?有些坎兒得過去。您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拉鋸’也得有度。”電話里,張春山一邊安撫對方,一邊勸對方勇于擔責。
張春山口中的“馬叔”是一位別墅業(yè)主,由于私搭花棚被工人舉報。花棚建到一半,工人以欠薪的名義,到鎮(zhèn)里投訴。“談了兩輪了,下周還得談一輪。”張春山說。
加班對于張春山來說幾乎是常態(tài)。“周六日有事就找我,我不是負責人嗎?責無旁貸。節(jié)假日也有排班,但12345訴求件我都要到場。”一年下來,張春山完整休周末的時間不到三分之一。
從2010年到2021年,張春山只陪家人過了一個春節(jié)。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時間最公平。很多時候,全心撲在工作上就必然以犧牲家人的時間作為代價。他感謝妻子和家人給了他一個穩(wěn)固的后方,讓他可以心無旁騖專心工作。
前些年,一些地方城管粗暴執(zhí)法影響了整個行業(yè)的口碑,有些人習慣以“有色眼鏡”看待城管。張春山告訴記者,不同于公安隊伍,城管隊員都是“半路出家”,素質良莠不齊。
今年是張春山從事城管執(zhí)法的第15個年頭。47歲的他感慨,很多道理也是近幾年才悟到的。特別是接訴即辦工作開展以來,思想進步更加明顯。
“剛開始是迫于考核的壓力,進入狀態(tài)之后,每解決完一件事情就很有成就感。”張春山笑言,“獲得老百姓的認可,夸你幾句你會很高興。”
為了讓老百姓滿意,張春山總是不厭其煩,“一回不行兩回,兩回不行三回”,直到對方滿意為止。“多輪次不斷去尋找機會,用你誠懇的態(tài)度去‘化’,‘感化’也好,‘暖化’也罷,重在一個‘化’字。”
多年的基層執(zhí)法經驗告訴張春山,老百姓之間并沒有太大的恩怨,“化”特別重要。“‘化’好了,矛盾化解了,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總結經驗,學習盡可能多的社會知識。”
張春山說,自己性格內向,從小總是不自信,偶爾還會有本領恐慌。而工作中,會與各種各樣的執(zhí)法對象打交道,每當解決了老百姓的訴求,得到了對方的認可,就會為他平添一分自信。
如今,執(zhí)法中的張春山從容不迫,偶爾還會開玩笑打趣。記者采訪時,他還接電話,做人的思想工作呢。“您這大別墅住著應該高興才對啊!您看我買個樓房,貸款得還到60多歲。您還有什么不高興的?”
張春山意識到,工作中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太死板。一定要把執(zhí)法對象內心有感情的部分激發(fā)出來,喚醒它。“要喚醒他內心善的一部分,不能突破法律底線,從而化解矛盾。讓他認可你,認可你說的話,認可你的解決方案,通過你再來認可政府。只有這樣,才能建設真正的和諧社會。”陽光透過玻璃,張春山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