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娜,楊志剛,孫西文,王阿妮
(陜西省江河水庫工作中心,陜西 西安 710018)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實現水利信息采集、輸送、存儲、處理和服務的現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事業活動效率和效能的過程。自上世紀90年代提出“數字水利”以來,水利信息化逐步在水利行業落地生根推行嘗試,但成效不佳。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長足發展,水利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如何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改變傳統工程管理模式,提質增效,強化監管,讓維修養護工作更加透明化,工程管理APP系統的研發運用值得思考。
渭河下游工程管理包括堤防、河道工程和水閘工程等,南北跨渭河兩岸、東西涉及3市14個縣區,工程數量多、涵括種類廣、覆蓋面積大,多年來工程管理工作一直采取人工巡防、書面記錄、手工匯總、定期檢查等傳統管理方式開展,總體表現為時效慢、周期長、效率低、監管難、透明差。隨著近年信息化飛速發展,特別是手機智能化軟硬件對網絡應用場景的大量支持,為防洪工程實現水利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平臺。
2017年,為進一步強化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維修養護管理,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發展總基調,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制度要求為依據,陜西省江河水庫工作中心結合多年工程管理經驗和維修養護實際需要,提出了“工程管理APP”系統項目研發目標任務,組織信息專業技術人員和工程維修養護管理人員,通過1年時間研發及現場測試、調整,初步完成了管理系統研發成果。該系統采用固定終端與APP移動終端相結合的采集方式,利用互聯網技術、移動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及空間數據庫技術,按照管轄范圍內堤防、河道整治工程的現場巡查、專項維修、日常養護等業務需求,覆蓋水利工程現場維修養護管理全過程,實現記錄、上報、審批、軌跡、信息發布等多項功能,方便巡查、維修、養護過程實時、實地、實事的記錄。這項管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將事后檢查變為事中過程監管,加強工程管理事件應對處理能力,有力提高維修養護項目的管理水平。
2018年8月“工程管理APP”研發成功,省江河水庫工作中心分五個階段在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維修養護中進行了試運行。一是注冊安裝階段;二是培訓試運行階段;三是推廣運用階段;四是制度保障階段;五是持續優化改進階段。為保證“工程管理APP”系統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揮成效,省江河水庫工作中心多次召開全系統工程管理工作會,研究、完善、落實系統的運用。目前,隨著不斷改進,“工程管理APP”系統累計注冊用戶283人,巡查記錄4540條,養護記錄3797條,監理巡視記錄610條,各類通知公告、工作動態、制度辦法等資訊209條,實現了巡查養護信息實時上傳,電腦端資料匯總整理日趨完善,水利信息化在項目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發揮應用,研發目標基本實現。
“工程管理APP”系統運行2年來,在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及維修養護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實踐功能上,該系統運用后在四個方面成效較為明顯:一是任務落實明晰及時。月度任務等通知公告及時上傳下達,各級管理單位及工作人員層級任務、時限明確清晰,全員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有方向。二是責任落實完成到位。中心工程管理養護三級責任人的日常巡查軌跡在線自動上傳,落實工程管理責任,增加對工程實情現狀的熟悉程度。三是任務完成及時有序。巡查發現的問題,養護形成的工程量,在線實時數據上傳,方便月度任務的安排下達落實檢查,各級管理員隨時督導檢查養護過程,掌握任務完成進度,監控過程養護質量,對存在問題及時申報解決。四是工程數據長期有效。通過對工程養護數據的不斷積累,不僅保證了對過程工作的源頭追溯和數據查用,也為下一步分類梳理、從體制機制方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礎支撐。
目前,該項目的運用成效已經得到了水利部黃委會等多個上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認可與好評,認為這是順應水利行業強監管的重要推手,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在信息化方面運用的一次很好嘗試。但由于“工程管理APP”系統在全省防洪工程管理上是新生事物,同時受限于場景網絡平臺及開發經驗不足等問題,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支持不足。由于水利工程基本都在河段偏遠地區,區域內用戶數量少,所以網絡運營商基站布設較少,網絡信號不穩定,造成日常工程巡查軌跡不準確或養護數據無法及時有效上傳。二是人員培訓亟待提高。受用戶專業水平和素養等影響,具體巡查養護中填寫數據不規范或漏填漏報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基礎數據不完善、不完整,給后期整理分析帶來一定問題。三是系統模塊設計有待提升,重點是在實踐過程中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的更新迭代。從2年的運用看,模塊內容及界面設計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在數據完成度、數據分析、人性化使用上需持續做好完善。
自“數字水利”提出以來,水利信息化一直在水利行業逐步嘗試,但總體成效多體現在防汛指揮系統等,工程管理上表現不多。隨著近年來中省在政務管理方面對信息化要求的不斷深化,實現水利設施的智慧化管理和運行,為社會公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人水和諧、水利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管理提質增效的新方向。尤其是隨著當前“萬物互聯”技術場景的不斷創新和突破,借助水利信息化技術發展,改變傳統管理模式,提質增效,是每一個水利工程管理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工程管理APP”系統作為省江河工作中心在日常工程管理場景的一個嘗試性項目,運行2年來已經取得較好效果。但是按照“智慧水利”的部署和水利信息化的發展方向,為了達到更加符合實際的效應,還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提高整體行業對水利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推進“物聯網”概念的深化;②加強頂層設計、系統整合和行業標準建設,防范各項目管理軟件和數據孤島效應,提高對數據的綜合分析能力;③做好專項資金投入,保證項目建設和后期運行維護工作;④開展人員培訓學習,規范基礎數據、日常數據的填報;⑤堅持創新機制,不斷完善軟件使用模塊,提高用戶體驗;⑥不斷升級完善,結合目前的5G網絡,使其軟件功能和效率不斷提高。
2019年9月18日,習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黃河流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3月,國家水利部印發《關于開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試工作的通知》(水信息〔2020〕46號),啟動“智慧水利”先行先試工作,計劃用2年時間,開展實施36項先行先試任務,對下一步水利設施的智慧化管理和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程管理維修養護項目為例,在堤防和河道工程、水閘工程設置視頻監控系統實時監測,配備巡查專用車輛加載GPS系統過程監督,提高養護機械化使用效率,加強統計數據分析降低成本,利用“工程管理APP”系統完成數據的共享和互聯,從而實現數據實時同步資源共享,計劃下達、任務分解、組織實施、監督管理、匯總整理、結算驗收的一體化、系統化、信息化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因此,能否以渭河工程防洪工程管理維修養護項目為突破點,率先在全河流域信息化管理與水利業務深度融合方面打造一個新試點,為行業智慧水利發展積累經驗、貢獻力量。下一步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