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院,廣西 南寧530022)
我國是世界重要的食糖生產國和消費國,食糖生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位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進口量位居世界第6位。食糖是我國四大重要農產品和三大經濟作物之一,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自1992年以來,廣西食糖產量連續28年居全國第1位,2005年以來,連續15年占全國總產量的60%左右。雖然廣西糖業在全國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在食糖制造業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做精做細食糖精深加工產業、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廣西食糖品牌為目標,以品牌帶動廣西糖業發展,推進糖業轉型升級發展,是廣西制糖業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2018/2019年榨季,廣西16家制糖企業(集團)的85間糖廠開機生產,日榨能力62.01萬噸,單廠平均日榨能力7295噸,設計榨蔗能力萬噸以上的糖廠有25間,最大的南華糖業集團東門糖廠日榨2.4萬噸。糖廠除生產白砂糖、赤砂糖等傳統糖類產品外,逐步向下游延伸,研制并生產了原糖、紅糖、精制糖、綿白糖、異麥芽酮糖和低聚果糖等產品,特色糖、功能糖、甘蔗飲料、酵母等產品生產規模逐步擴大,全區首條出口糖果生產線即將投產。在甘蔗制糖副產品加工利用方面,對蔗渣、糖蜜、濾泥等進行加工,基本做到“吃干榨凈”。蔗渣制漿由造紙逐步轉向具有高附加值綠色環保餐具。蔗葉利用起步良好,用于發電和生產飼料的蔗葉超過10萬噸,有效地減輕了碳排放的壓力。蔗渣發電量居全國生物質發電第一,形成了若干條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2015年來廣西與全國成品糖產量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2015年來廣西與全國成品糖產量對比表
2018/2019年榨季以來,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全球食糖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國際、國內食糖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廣西制糖企業基本處于虧本運營狀態。雖然據國際糖業組織(ISO)等多個權威機構預計,2019/2020年榨季印度、巴西、泰國、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產糖國減產,國際食糖產需缺口600萬噸以上,2020年國際食糖價格高于上年。但自2019/2020年榨季開榨以來,廣西食糖現貨價格已由6000元/噸跌至5600元/噸,跌幅達6.6%,加之我國的食糖貿易保障措施于2020年5月已到期,國外食糖大量進口,對國內食糖價格穩定將造成沖擊,整個國內糖業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長期以來,廣西制糖業以白砂糖、赤砂糖等傳統糖類產品為主,產品主要作為工業原料,附加值低。雖然近幾年部分企業也逐步向下游延伸,研制并生產了原糖、紅糖、精制糖、綿白糖、異麥芽酮糖和低聚果糖等產品,但食糖精深加工產品不到20種。精深加工發展滯后,食糖深加工項目少,產業鏈短,缺乏直面終端消費者的衍生產品。單一品種不能適應市場多品種、多口味的市場需求。
目前,廣西制糖業已經有“云鷗”、“木棉花”、“湘桂”、“明陽”、“古府”、“大明山”、“荷花”、“昌菱”和“榕峰”等品牌,品牌多但是知名度不高,主要作為工業原料面向加多寶、娃哈哈等大型食品飲料企業進行銷售,直面消費者的品牌少,缺乏在零售消費者中食糖精深加工能叫得響的品牌,沒有形成像“太古”、“徐福記”、“金絲猴”、“喔喔”、“馬大姐”和“旺仔”等有影響力的品牌,因此,未能通過品牌效應帶動產業發展。
目前,世界制糖技術主要集中在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或地區,他們均采用“二步法”制糖,而廣西尚處于“一步法”與“二步法”共生時期,長期與國外技術脫節,采用“一步法”制糖技術模式,導致在加工環節上缺少合理的分工,生產的食糖質量達不到國際高標準。同時,受市場低迷、蔗價與糖價嚴重倒掛等因素影響,企業投入技術改造的意愿和能力不強,大部分糖廠在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方面投入較少,制糖設備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勞動生產率低。
一是制糖企業布局較為分散。全區90間糖廠分散在54個縣(市、區),產能利用率不到70%,存在一縣多廠、產能利用率低的情況。二是制糖企業規模偏小。全區糖廠平均日榨能力僅為7200噸左右,遠低于澳大利亞、泰國等食糖生產大國平均水平。三是國有控股制糖企業生產經營缺乏活力,生產效率低下。
支持企業建立和完善自主研發能力,積極創建國家和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鼓勵企業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合作,建立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全面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加快推動設立廣西糖業發展研究院。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銷售方式轉型,逐步拓展國內市場,促進制糖產業發展。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積極延伸制糖業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發展食糖下游加工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開拓高端客戶市場,積極開發直面終端消費者的衍生產品。鼓勵實力雄厚的大型糖廠開展蔗糖深加工,提高蔗糖的科技含量,優化蔗糖品種結構。積極發展精制糖、綿白糖、紅糖、速溶糖、液體糖、黑糖和有機糖,引導生產高檔糖果及保健糖、藥糖等功能性糖產品,積極發展低聚果糖、蔗糖酯、山梨醇、甘露醇、果葡糖漿和結晶果糖等蔗糖深加工產品,拓展蔗糖在醫藥、化工領域的應用,逐步實現由單一白糖供給向多樣化食糖產品供給方向轉變。
提高品牌培育意識,提升品牌價值,增強產品競爭力,打造本地糖業優勢。企業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嚴把產品質量關,加大品牌宣傳,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新的品牌形象。鼓勵和支持制糖企業進行無公害蔗糖、綠色蔗糖、有機蔗糖認定和產品認證,積極申報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提升行業競爭力,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一是通過開展線上線下各種銷售優惠活動等形式,加大品牌宣傳力度。二是充分借助各種主流媒體資源,用好新媒體、新技術,通過網站、微博、微信以及傳統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形成全媒體全方位報道格局,多角度多層次地宣傳廣西食糖制造業終端產品品牌,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品牌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三是充分利用國際產業合作、博覽會、重大展會等活動推廣廣西食糖制造業終端產品品牌,將廣西品牌打造成為產品品質高,品牌認可度、產品美譽度及影響力強的品牌。
加快推進企業提質發展,實施“三化”技改。推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加快制糖企業技術改造,爭取三年內全部完成糖廠壓榨輸送槽生產線升級改造。改進蔗糖生產工藝,推進“二步法”加工精制糖,采用糖漿降硫脫色新技術,研發管理信息化系統、煮糖在線自動監控系統、高濃度酒精生產技術、濾汁處理新技術等;由單一產品大批量的生產方式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引導一批糖廠關停并轉,提高全區糖廠原料蔗滿足率。
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繼續推動制糖企業戰略重組。鼓勵制糖企業開展內部整合,支持企業間開展股份合作,關停原料少、技術裝備落后的糖廠,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規模效益。推動制糖企業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在保持自治區國有資本對集團相對控股的前提下,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形成合理的股權架構和充分市場化的決策運營體制。外部投資者要與企業集團的核心價值觀相近,產業發展戰略相通,雙方有長期合作發展的契合點,能夠給廣西帶來產業和資本。
深入貫徹落實全區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和全區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著力培植“工業樹”、培育“產業林”,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圍繞市場熱銷糖類品種,積極謀劃和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鏈延伸項目,積極引進在全國、全世界有影響力的糖類產品終端品牌企業,與廣西合資合作建設糖類產品生產線,帶動廣西制糖業的發展。
以消費者為核心,打造食糖產業終端消費品品牌,積極實施“品牌+”戰略,上連農業、下接服務業,中間做好加工業,推進甘蔗種植、食糖制造、銷售服務的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市場營銷、售后服務、企業管理等環節推廣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加快建設糖業大數據云平臺,推動糖業農工貿一體化和全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建立大宗物資采購平臺,健全和完善采購管理制度和辦法,強化產品銷售和物流管理,降低商貿物流倉儲成本。繼續推動泛糖交易平臺建設,加快完善平臺交易結算、金融支持、產業預警監測、信息發布等服務,提高廣西糖業的抗風險能力。
以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為契機,積極承辦糖業博覽會、研討會、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努力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吸引國際知名制糖企業來廣西辦廠,持續提升廣西糖業在全世界知名度和行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