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 吳玉韶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很有必要,對于養老來講也是開啟了新時代的新養老。國家“十三五”規劃已經圓滿收官,正在規劃“十四五”。“十四五”期間,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將由輕度轉變到中度。
2013年作為養老產業的元年,經過7年的共同努力,養老產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發展速度之快超出了預期。養老產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即速度快、模式創新、技術的運用,養老產業發展的速度、模式、技術已經超過日本和韓國。
未來,養老產業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一個巨大的機遇是,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國內循環為主,最主要的是要靠消費的拉動。在消費市場中,其他的領域已得到充分的開發,唯有老年消費領域還存在著巨大空間。
老年人口是一個基礎性的因素,“十三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達到3500萬人,據預測“十四五”將增加到5300萬人,這也是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十三五”期間老年人口的1.53倍。
老年人口不僅數量增加,更關鍵的是老年結構發生了變化。1960年后出生的人現已進入老年,他們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有消費實力;第二,有消費意愿,想花錢;第三,有時尚品質的追求;第四,有獨立個性的特色;第五,能夠嫻熟運用信息化的能力。所以“60后”進入老年,對于老年消費來講也是一個好事,它將加速養老服務業的提檔升級。
但是,養老產業發展也存在著兩個制約性因素,一是老年群體的特殊性,整體來講老年群體收入不夠高,消費意愿不太強,這也是養老服務業發展難的原因之一。二是政策層面,由于對老齡化、對養老服務業的規律性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政策上表現出一些不精準、不聚焦。
未來將釋放更大產業的空間,這是我們新的機遇。新時代的養老要由生存必須型向享受型、發展型的轉變。我們現在大部分還是生存必須型,未來要向享受型發展,創新更高層面的養老服務模式,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目標。
未來,老年健康產業將呈現出以下幾大趨勢:
第一,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務。幾千萬的老年人的康復護理,老年人群的慢病,這個慢病是兩個75。75%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又有75%患有多種慢性病,健康管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據哈佛大學的專家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很難遵守最佳治療方案的原因是人類有兩個人性的弱點,一個是懶,一個是僥幸。所以需要外界的干預,這為健康管理提供了空間,包括未來會有許多新的職業,如健康管理師、管家保姆,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有新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健康管理要進行市場化運作,要探討健康管理的付費機制,比如說醫保付費、保險付費、子女付費。對于老一代人來說,如果一年拿出少量健康管理的錢,保健品可以基本不買,藥可以少吃,省的錢比要支付的錢多得多,老人自然而然會選擇健康管理,所以付費機制很重要。
健康素養是老年人群目前最大的問題。老年人呈現出來的問題是想健康,但不知道如何健康。所以,去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提出以健康素養促進主動健康。對老年人來講,只有掌握生老病死的規律性,了解醫療的局限性,才可以增強應對自身健康主動性,所以老年人最緊迫的是提高健康素養。
第二,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從國際經驗上來看,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以后,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開始上升,所以老年人的物質需求是有止境的,但是精神文化需求是無止境的。隨著新時代養老的到來,精神文化需求的空間將更加巨大。
旅居、老年教育兩個領域也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世界這么大,都想去看看,所以中國旅居前景非常廣闊。還有老年教育,不是指過去傳統意義上的老年大學,而是未來會有更多市場化的老年教育的形式。目前,老年教育供給和老年需求差距非常大,所以學習是未來最好的養老。因為老年教育的功能除了知識以外,有知識、社交、展示和再成長,這都屬于新時代、新養老未來發展趨勢。
第三,更加注重融合。養老產業不是獨立的產業,而是眾多產業的集合,所以融合發展是未來非常大的趨勢。從老年人來講,就是需求導向,要提供連續綜合服務,所以融合是一個方向,包括養老機構向社區嵌入型發展,向康養專業型發展,向智慧信息型發展,向品質鉆研型發展。
第四,更加注重科技支撐。需要明確指出,智慧養老不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而是和傳統養老模式有機融合。智慧養老無論在管理、設施服務以及產品都有很大的潛力。特別需要強調對傳統養老服務業的難點、困難突破,智慧養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替代情感性和近身的服務,所以智慧養老既要技術的精度,更要人文的溫度。
第五,更加注重區域聚集。區域聚居是養老產業最重要的特征,養老產業正在呈現快速區域聚集新趨勢,尤其是長三角龍頭地位已經形成,對未來輻射和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所以歸納“一個龍頭六個中心”區域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一個龍頭就是毫無爭議的長三角,養老做得最好;其次是京津冀,大灣區,成渝地區,鄭州、武漢、長沙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
第六,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前七年發展非常快,但還是外延式的數量增長,未來“十四五”“十五五”將專項技術質量向效益、內涵式發展,所以重標準、重人才、強質量、贏環境,行業監管應當重點加強。
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把握人才隊伍標準。練好內功,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迎接挑戰,才能抓住未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