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 馮曉麗

2020年,是國家“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收官之年,是國家謀劃“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布局之年,也是中國養老服務業盤點收獲、謀劃未來的一年。
過去的十年里,在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和全力推進下,中國經歷了深刻的歷史變革,完成了由補缺型社會福利制度向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重大轉變。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國家的政策推動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下,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養老服務業是涉及億萬民眾福祉的民生事業。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國家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對推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制定專項規劃,出臺系列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建立了配套完善的政策體系,為行業改革創新、推動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政策引領作用;
(二)?國家社會服務供給側改革在養老服務領域成效顯著,養老服務放管服、扶持與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營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三)? 初步建立了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體系、行業評估體系,養老服務由擴容增量向提質增效快速轉變;
(四)?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建立,由單一護理服務向多崗位專業服務人才轉變,形成了多部門教育資源與養老服務行業有機融合的發展態勢;
(五)?積極引導科技創新成果、專業服務資源向養老服務領域快速流動,服務方式由單一生活照料服務向多層次專業化服務轉變;
(六)?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積極投身養老服務業發展,服務群體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力量主導轉變。
回顧十年,養老服務業創新發展成效顯著,但隨著老年群體的不斷增長,快速上升的服務需求與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難點熱點問題集中表現在:
(一)? 政策扶持力度大,但部分地區基層落地實施較難。需加強基線調研,研究解決民辦機構“運營難、融資難、盈利難”問題,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市場環境,推動養老服務業大眾創業新業態的發展。
(二)?專業化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專業技能人才數量不足,影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養老機構管理者知識結構急需改善,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專業人才激勵機制不夠健全,服務企業用人難、留人難。需頂層設計專業技能人才激勵機制,盡快建立完善優質教育資源、行業組織、社會培訓評估機構與養老服務品牌機構合作機制,培育養老服務人才培訓市場,加快完善專業技能考核評價機制,快速推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三)?老年群體支付能力不足,養老服務市場拓展缺乏動力。需進一步提高養老金的管理質量與效率,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宣傳消費養老等新理念,為養老服務市場注入發展動力。
(四)?信息技術等科技創新產品系統性導入養老服務不足,適老化環境設計、服務設備用品系統研發不足,需加強頂層設計與試點推進,為養老服務科技創新、提升服務能力與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五)?老年群體文化旅游服務、時尚生活服務需求強勁,專業化服務供給不足。需加強制度建設,創新建立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市場,以滿足健康老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國家“十四五”規劃將為我們描繪科技創新、經濟繁榮、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的藍圖。中國將站在新的起點上,譜寫新的歷史篇章。養老服務業發展擔負著國家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責任,在國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將成為“十四五”的重點民生工程。
作為養老服務領域的國家級社會組織——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以下稱“協會”),在國家“十四五”養老服務業發展進程中,應繼續秉承宗旨、強化四個服務(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聚焦行業需求、發揮平臺優勢,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認真落實“十三五”后期國家有關部委出臺的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職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相關政策,學習貫徹即將出臺的“十四五”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聚焦行業發展難點,精準定位協會重點工作,配合政府部門做好政策的落地實踐。
進一步發揮協會團標委貼近基層、服務需求、快速響應的優勢,創新開展團體標準的研發與推廣,為會員單位提質增效賦能。
繼續做好教育部1+X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項目,向國家有關部委積極爭取新技能、新崗位培訓評價項目的申報,創新開發培訓教育資源,在試點推進中創新建立養老服務職業技能人才考核評價機制,為配合政府部門加快行業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實踐經驗。
繼續辦好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和相關專業論壇,促進行業的國內外交流合作,重點加強跨界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培育中國特色的服務品牌和服務產品,為進一步拓展養老服務市場助力。
與各省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加強溝通協調與學習,建立重點服務項目協同合作機制,共同提高服務行業能力,為積極參與并助力中國養老服務事業創新發展、提高老年人福祉、促進社會和諧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