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21日文章,原題:北京填補中東真空副題:中國(在中東)的實力投射不僅僅是地區問題,最終將對美國構成威脅有報道稱,拜登政府的中東政策將側重于重新加入伊朗核協議和重啟巴以談判。這樣做可能會損害關鍵盟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利益,同時忽視華盛頓鮮有人去解決的核心地緣政治挑戰:中國在中東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中國通過涉及數萬億美元的“一帶一路”倡議,投資波斯灣附近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并在紅海入口處的吉布提設立保障基地。阿富汗日后也可能會成為“一帶一路”走廊從中國西部經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一條支線。中國是沙特和阿聯酋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還在埃及投資數十億美元,并與伊朗達成戰略協議,對伊朗投資數十億美元。
在華盛頓,許多人按照重要性評估劃分不同地區。中國的戰略家則不同,他們對地理會有通盤的思考。他們認識到,世界在變得更小、更擁擠和更互聯互通,各地區和各大陸相互配合,相互流動。
因此,中國人知道,他們正在建設的橫跨中東的公路、鐵路和港口系統,有朝一日將使他們在歐洲和東亞——乃至東非——獲得有力的優勢。
北京不偏袒任何一方。中國樂于與伊朗、以色列和沙特合作。中國人奉行一種商業和帝國式的態度,一切都與金錢和交通紐帶有關。
幾個世紀以來,英國外交政策的目的是防止任何一個國家主宰歐洲大陸。同樣,美國的外交政策現在也應以防止任何一個國家主宰非洲-歐亞大陸為目標。通過中東將歐洲與東亞連接起來,中國最終會發展出在經濟和軍事上威脅美國的能力。拜登政府必須著力阻止。
如果說華盛頓不關心中國的中東動作,那是因為該地區在華盛頓政界被污名化了。這是可以理解的。20多年來,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耗費了大量鮮血和財力,卻一無所獲。但大國力量的失衡似乎可能會致命地削弱美國相對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地位。
美國在中東有許多明確的利益。新上臺的拜登政府發出信號,要著力遏制中國,并因此淡化在中東地區的存在,轉而重視“印度洋-太平洋”和歐洲。這就弄錯了戰略地理。拜登團隊似乎沒有意識到,“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也包括中東海域,而為了遏制中國,美國需要在該地區建立強大的存在。▲
(作者為美國地緣政治學者羅伯特·D·卡普蘭,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