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
在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前數小時,伊朗總統魯哈尼向他喊話,催促美國重返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以及解除對伊朗制裁。由于拜登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主張以伊核協議“為起點”同伊朗政府恢復談判,這讓人們似乎看到伊核協議的一線轉機。
最近,伊朗方面動作頻頻,“三箭齊發”展示實力。半個月內,伊朗舉行了4次軍事演習。在最近一次演習中,伊朗發射的彈道導彈成功擊沉距離美軍航母一百多公里的靶船。伊朗還扣押了一艘韓國油輪,借此向美國施壓,暗示解除制裁刻不容緩。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伊朗宣布將濃縮鈾豐度提高至20%。這意味著伊朗濃縮鈾產量和豐度已雙雙突破伊核協議有關規定,被指“圖謀邁過核門檻”。
伊朗的這些行為并非簡單的“秀肌肉”,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政策信號。從時機看,伊朗看似激進的行為并非戰爭前奏,更非試圖擁核,而是以主動出擊的方式“送別”特朗普政府,警告后者及其盟友在任期最后時刻勿對伊朗造次,并展示其在重壓之下,依然具備維護國家安全的意志和能力。同時,伊朗這樣做是以強硬姿態迎接拜登政府。
從對象看,這些舉動分別針對伊核協議有效性、伊朗遭受的經濟制裁,以及被特朗普拿來說事的彈道導彈問題。借此展示伊朗的戰略目標和底線,即原原本本地恢復伊核協議,拒絕將彈道導彈和地區政策作為談判議題。伊朗行為的邏輯是絕地求生,以斗爭求緩和。它試圖采取“核邊緣”政策,確保威懾有效性,并用“撕毀對撕毀”的方式,將美伊關系打回伊核協議簽署前的原形,以便贏得籌碼,強化談判地位,爭取以“凍結(制裁)換凍結(核活動)”的方式,在同一起跑線上與美國展開新一輪博弈。因此,伊朗的新動向仍限于戰術和策略層面,其外交和安全戰略并未改變。通過談判恢復伊核協議,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系,仍是伊朗的選項。
對于伊朗的新動向,一直維護伊核協議的歐洲締約國發出了較為嚴厲的批評,甚至認為其完全偏離伊核協議軌道,謀求擁有核武器。歐洲國家視白宮易主為伊核問題的重要轉機,致力于配合拜登政府恢復伊核協議,自然不愿看到事態朝相反方向發展。然而,它們對伊朗的真實意圖心知肚明,認為伊朗理論上仍在伊核協議框架內,其突破協議條款的行為并非不可逆。因此,在放出“狠話”的同時,仍在積極與美國協調,籌備重啟與伊朗的談判。
目前的跡象顯示,拜登政府繼承奧巴馬外交遺產、重返伊核協議的意愿較為強烈。伊核協議談判要員溫迪·舍曼被提名為副國務卿,拜登團隊與伊朗秘密接觸的消息也已流出。當然,盡管美伊雙方都有恢復伊核協議的意愿,但此協議非彼協議,雙方仍自說自話,立場仍有差距。
首先,是關于和解步驟的分歧。伊朗的訴求是美方解除制裁,無條件重返伊核協議。美國則要求伊朗先行凍結核活動,并附加新的談判議題。如此一來,雙方又將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扯皮之中。
其次,是雙方國內反對和解的力量都很強大。伊朗即將迎來總統選舉,國內政治氛圍不利于迅速緩和與美國的關系。特朗普任期內,美國國內反伊朗勢力得到強化,拜登政府恢復伊核協議的努力將受到多方掣肘。
更為不利的是,過去幾年里,中東戰略態勢已發生巨變。客觀地講,特朗普政府在中東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重塑了地緣政治格局。在其撮合下,美國的中東盟友間實現大和解。美國的中東盟友網絡得到拓展與鞏固,伊朗被地區國家進一步孤立。在“多對一”的態勢下,中東地緣政治格局“陣營化”愈加明顯,伊朗與地區敵手間的安全困境猶在。在新格局下,美國若與伊朗改善關系,勢必遭到一眾盟友強烈反對,這將使拜登政府陷入兩難境地。因此,預計拜登政府將優先應對抗疫等國內挑戰。在外交上也會先易后難,押后處理伊核問題,伊朗和其他中東問題也未被列入其百日執政計劃中。
雖然恢復伊核協議絕非易事,但拜登政府上臺后,美伊關系將觸底反彈,“緩和”會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主基調。雙方恢復接觸和談判值得期待,這將為伊核問題最終解決提供基礎。伊核協議其他各方也會珍惜即將出現的機會窗口,共同推動恢復協議。美伊關系走向緩和,陣營間實力差距縮小,力量格局趨于平衡,中東有望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志遠卓越學者、中東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