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舒眉 張晗
在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的背景下,疫苗成為全球多國對抗病毒的重要武器,截至目前中國官方表示已經接種1500萬人次。不過伴隨著接種疫苗進程的推進,也不斷出現眾多備受關注甚至引發爭議的疫苗話題。針對最受關注的若干話題,《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會長封多佳。
我國疫苗接種與國際同步開展
環球時報: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宣布,目前中國新冠疫苗接種量已經超過1500萬人次,這個接種量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封多佳:據世衛組織18日召開的第148屆執委會會議,隨著世界第一批疫苗開始接種,截至目前,至少有49個高收入國家接種總量超過3900萬劑疫苗,而最低收入國家只得到25劑疫苗。
我國作為最早拉響全球抗疫警報的國家,疫情形勢與國外不同,因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主要策略結合國內疫情形勢和防控工作目標來考慮。當前,重點人群接種疫苗不但對這部分人群起到保護作用,而且有利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有利于我國總體疫情防控。
環球時報:您在采訪中提到疫情前我國疫苗接種意愿較低,這是否會成為未來鋪開新冠疫苗接種的障礙,還是說新冠疫苗的接種有機會改變國人的觀念?
封多佳:以流感疫苗為例,新冠疫情暴發以前,我國公眾對流感疫苗接種意愿不如西方國家公眾那樣強烈,不過近年隨著預防接種和疫苗科學普及工作力度加大,公眾預防觀念已發生較大轉變,愿意接種的人數逐年提升,甚至出現疫苗供不應求的情況。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成果證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有高度的公共衛生參與意識,加上對疫苗的公益宣傳和科學普及的廣泛和深入,公眾的接種意愿肯定會越來越強。目前接種工作進展很順利,就是很好的證明。
從歷史上看,我國一直就有通過預防接種,萬民共建免疫屏障,戰勝疫情的優良傳統。比如,通過預防接種,徹底消滅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顯著降低乙肝發病率和攜帶率,很好地控制了麻疹等。現在雖然還有些人對接種新冠疫苗有點猶豫,但總體看,公眾的接種意愿空前高漲。
環球時報:按照我國目前的產能和防疫需求,您認為我們需不需要達到群體免疫(70%-75%的人口產生抗體)?什么時候能達到?會不會跟國外形成“免疫落差”?
封多佳:雖然我國的防疫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我們仍必須通過預防接種,主動構建群體防疫屏障。而構建這個防線就必須依照預防醫學的規律,達到必要的人群覆蓋率。目前,我國疫苗接種工作與國際同步開展,進度符合計劃安排及接種策略,不會出現所謂的“落差”。至于何時達到既定接種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接種率,一方面要看疫苗供給速度和總供給數量以及接種進度,另一方面有關機構也會根據疫情的變化而適時調整接種計劃和策略。
如何看待國外疫苗的不良反應
環球時報:您對于輝瑞頻繁爆出不良反應怎么看?應該怎么調整接種策略?這種不良反應的出現會拖慢新冠免疫進度嗎,還是說對其他技術路徑疫苗來講是一個機會?
封多佳:任何一款疫苗,在獲批上市使用后,都要經歷“上市后再評價”(或者稱之為“四期臨床”)階段,都必須通過大規模人群接種觀察,進一步證實安全性和有效性。輝瑞-BioNTech的mRNA疫苗是國際上第一款用此技術研發的疫苗,該技術已發展了二十多年,現在終于形成疫苗產品,它的上市使用意味著進入了“上市后再評價”階段。目前有些關于這款疫苗的不良反應的報道,但各種不良反應是否超出正常范圍、死亡病例是否與疫苗本質或者產品質量有直接因果關系,這需要科學家、醫學專家和藥品監管專家經過規范和專業的分析才能得出科學結論。從以往經驗看,各種技術路線研發的疫苗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生產工藝上。針對同一種病原的不同類型的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沒有質的差別。
環球時報:目前中國生物和科興研發生產的滅活疫苗因為在數據上不如輝瑞、莫德納的有效率高而受到一些質疑和抹黑,您如何看待這些數據上的差異?我國疫苗在提高國際市場的公信力上存在哪些挑戰,應該如何克服?
封多佳:不同款疫苗因臨床試驗設計、場地、人群、疾病流行背景以及統計方法不同,最終數據之間沒有絕對的可比性,只要符合世衛組織新冠疫苗研發指導原則和基本標準,符合本國法定標準規范,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結果審查和評價,各款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有保障的,而且沒有質的區別。
我國疫苗能否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公信力,可能取決于幾個方面:一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國際承諾;二是我國使用該疫苗的預防控制效果;三是國際質量認可;四是在國外使用該疫苗的預防控制效果;五是疫苗供給效率和服務水平;等等。在這些方面,中國疫苗已經展示出良好的公信力,多國政要帶頭接種中國新冠疫苗就是對中國疫苗公信力的肯定。
我國在疫苗研發領域存在哪些機遇與挑戰
環球時報:mRNA是一種新的疫苗研發路徑,目前我國在這一路徑上的水平怎么樣?是否滯后?差距有多大?
封多佳:我國部署了5條技術路線研發新冠疫苗,其中包括mRNA疫苗路線。據我所知,現在我國已有兩家企業研發的mRNA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顯示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同時,已經為大規模生產開始設施建設。
環球時報:我國疫苗研發生產中一些設備和材料依賴進口,應怎樣突破?
封多佳:例如培養基,由于在研發、質控及多年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優勢,目前國外生產的培養基占據了全球細胞培養基市場的絕大部分。但近幾年國內生物行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培養基的市場需求增加,帶動了本土企業、自主
產品的出現與發展。再比如疫苗包裝用的預充注射器或者西林瓶的制造原料(玻璃管)長期依靠從少數幾家國際公司進口,受到疫情影響,出現了全球供給不足和物流緩慢的問題。這也促使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彌補空白,實現供應鏈的自主和可控,目前已經取得積極進展,國產化曙光初現。還有,疫苗生產線的一些關鍵設備,包括培養罐、純化設備、分裝線乃至信息化和數字化系統等,過去進口比例較大,如今國內企業不僅能夠生產供應,而且他們的產品已經加入國際供應鏈。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成員企業,正在加大投入,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希望盡早實現產業鏈的自主和供給保障。
中國疫苗總產能將超40億劑
環球時報:您預估中國疫苗市場潛力有多大,能發展到什么樣的規模,能不能給出具體的全球市場占比?
封多佳:根據我國的新冠疫苗免疫策略,我國免疫覆蓋人口將達到10億人以上,需要超過20億劑的疫苗供給。如果加上發展中國家的疫苗需求,對國產疫苗的總需求量可能將超過40億劑。我國有18家企業正加緊新冠病毒疫苗產能建設,估計今年底前國產新冠疫苗可能超過20億劑。隨著更多企業的疫苗陸續完成臨床試驗和獲批上市,全部實現達產后,總產能將超過40億劑,按照全球人口和平均接種覆蓋率估算,這個產能約能滿足全球新冠疫苗需求量的40%以上。
環球時報:目前我國接種疫苗的年齡段是18歲-59歲之間,請您介紹一下目前18歲以下組,以及60歲以上組進行相關研制和試驗的進展,以及后續相關組別人群接種的具體計劃。
封多佳:作為創新型疫苗的新冠疫苗,考慮到目前疫情形勢和各年齡人群的臨床需求,結合安全性考量,需要分步開展不同年齡人群的臨床試驗。從臨床試驗設計來說,3至17歲屬于青少年組,18至59歲是青壯年組,60歲以上是一組,所有年齡段人群都進行了臨床試驗數據觀察。之所以目前限制在18到59歲這個年齡段,是因為青壯年組入組最早,數據最完整,是首先附條件批準推薦接種的人群。目前,3至17歲年齡段正在申報。后續通過研究進展和數據不斷積累,接種人群將會逐漸擴大到3至17歲青少年及60歲人群中。▲
環球時報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