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皂角抗逆性強,適用范圍廣,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困難立地綠化造林的先鋒樹種。文章針對遼西北特點,開展了吸水劑應用、不同造林方式和時間、不同立地條件造林試驗。結果表明:皂角造林時應用吸水劑可以顯著提高成活率,其中吸水劑泥漿蘸根的方式造林成活率最高,可達91.3%;容器苗造林也可顯著提高皂角造林成活率,較裸根苗提高12.4個百分點;不同季節(jié)以雨季造林成活率最高,但差異不顯著;不同立地條件以中上坡、土壤肥沃的陽坡造林效果最佳。
關鍵詞 遼西北;皂角;荒山造林
中圖分類號:S728.1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6.012
Abstract ?Gleditsia japonica ?is a pioneer tree species for afforestation in difficult sites because of its strong resistance,wide application range & high economic valu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 Liaoning Province,afforestation experiments of water absorbent application,different afforestation methods,afforestation time and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were conducted. Result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absorbent in afforestation of ?Gleditsia japonic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in which the survival rate of afforestation with water absorbent mud dipped in the root is the highest,up to 91.3%;the survival rate of container seedlings of ?Gleditsia japonica ?is 12.4% higher than that of bare root seedlings. The survival rate of container seedlings of ?Gleditsia japonica ?is the highest in rainy season,but the difference is not significant;the optimal afforestation effect of ?Gleditsia japonica ?is on the sunny slope with middle and upper slope and thick soil.
Key words Northwest Liaoning Province; Gleditsia japonica ;afforestation on barren mountain
皂角 (Gleditsia japonica )是豆科(Leguminosae)皂莢屬( Gleditsia )落葉喬木,又名皂莢、胰皂、烏犀、懸刀、雞棲子。其木材堅硬、紋理細膩、耐磨耐腐,為車輛、家具及建筑等用材。莢果富含胰皂素,是很好的天然植物洗滌劑。種仁可食,富含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莢果、皂刺及種子均可入藥,有祛痰通竅、鎮(zhèn)咳利尿、消腫排膿、殺蟲治癬之效[1]。皂角是深根性樹種,根系發(fā)達,具有較強的耐旱、耐瘠薄和耐輕度鹽堿的能力,適應范圍極廣,是困難立地綠化造林的先鋒樹種,也是營造農田防護林的優(yōu)勢樹種,具有極高的經濟、生態(tài)復合價值,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雖然皂角抗逆性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但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其長勢有所差別。遼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立地條件相對較差,成為影響當地綠化造林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開展皂角荒山造林試驗十分必要。
1 試驗區(qū)自然概況
試驗地位于國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牤牛河林場,地處努魯爾虎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qū),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季多西南風,秋冬季多西北風,春秋干旱少雨,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00 mm左右,多集中6—8月,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常造成嚴重的春旱、伏旱、秋旱,年蒸發(fā)量2 636.6 mm,年平均氣溫6.5~7.6 ℃,極端最高氣溫40.9 ℃,極端最低氣溫-30.4 ℃。年光照2 700 h,≥10 ℃年積溫3 324 ℃,無霜期150 d左右,年均日照2 865.5 h,太陽總輻射量為579.0 kJ
Wingdings^B@ cm-2。土壤多為棕壤或褐土,僅沿河有風沙土或草甸土。pH7.5~8.5。土層厚度:陽坡5~20 cm,陰坡15~30 cm。植被屬華北植物區(qū)系向蒙古植物區(qū)系過渡地帶。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試驗造林所用皂角苗木全部選用2年生苗,實生苗自主培育,容器苗為直播培育,容器杯規(guī)格為15 cm(直徑)×18 cm(高),材質為可降解無紡布。吸水劑試驗采用裸根苗;不同立地條件造林試驗采用容器苗。所選苗木要求長勢一致、無明顯病蟲害和機械損傷。
2.2 試驗方法
2.2.1 吸水劑試驗 設置吸水劑溶液浸根(吸水劑∶水=1∶50)、吸水劑泥漿蘸根(吸水劑∶水∶土=1∶80∶15)、吸水劑穴施(每穴施吸水劑干粉3 g)及對照4種處理。造林后3個月調查成活率,秋季樹木停止生長后,調查樹木生長情況。
2.2.2 不同造林方式、造林時間試驗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造林方式分為裸根苗造林和容器苗造林2種方式,分別在春季(4月5日—20日)、雨季(6月20日—7月5日)、秋季(10月10日—25日)隨機選擇立地條件一致的地塊進行造林對比試驗,每塊試驗地0.6 hm2,3次重復。春季和雨季造林在造林后3個月調查成活率,秋季造林翌年春季5月調查成活率。
2.2.3 不同立地條件造林試驗 試驗設坡向(陽坡、陰坡)、坡位(坡頂、中上坡、中下坡、坡底)和土壤肥力(肥沃、中等、瘠?。?個立地條件因子,各試驗處理除立地條件不同外,其余整地、栽植、撫育管理等措施一致。每個處理隨機調查50株,3次重復,造林后3個月調查成活率,秋季樹木停止生長后,調查樹木生長情況。
2.3 數據處理和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由SPSS22.0軟件完成。
3 結果與分析
3.1 吸水劑不同處理對皂角造林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皂角造林應用吸水劑可以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苗木生長情況,其中吸水劑泥漿蘸根處理的成活率最高,達91.3%,苗木生長情況也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主要原因是經這種方式處理的苗木根系周圍的吸水劑與泥土有效地結合,損失較少,供給苗木水分的時間也長,造林后苗木容易扎根,較多地吸收土壤的水分和養(yǎng)分;而其他吸水劑處理方式吸水劑在土壤中損失較大,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故對幼苗的生長促進作用也有限。
3.2 不同造林季節(jié)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
不同造林方式、造林時間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利用容器苗造林可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較裸根苗造林的成活率提高12.4個百分點。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為: F 組間=16.39> F 0.01=7.55,說明皂角容器苗造林、裸根苗造林成活率差異極顯著。不同季節(jié)造林以雨季造林的平均成活率最高,但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 F 組間=1.86< F 0.05=4.56,說明造林方式相同,造林季節(jié)之間成活率差異不顯著。
3.3 不同坡向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
不同坡向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坡向造林效果呈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陽坡造林成活率顯著高于陰坡,高12.8個百分點;幼苗當年平均苗高也顯著高于陰坡,高13.6 cm,地徑陰坡大于陽坡,但是差異不顯著。
3.4 不同坡位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
不同坡位皂角造林的成活率及生長情況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皂角在不同坡位造林,效果呈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造林成活率隨著坡位的升高而增加,坡頂的造林成活率可達95.2%,而坡底的僅為56.8%,這與姚秀然[3]的研究結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坡位高的光照條件更好,且受到鼠、兔類等的啃食少;皂角幼苗當年生長量以中下坡的最好,中上坡的次之,隨著坡位的升高,苗高、地徑生長量均有所降低。
3.5 不同土壤肥力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
不同土壤肥力對皂角造林效果的影響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皂角在土壤肥沃的地塊造林成活率及當年幼苗生長情況均好于土壤瘠薄的地塊,成活率增加41.9個百分點,苗高、地徑增幅分別為19.3和0.26 cm,且呈顯著性差異。
4 結論
4.1 皂角造林時應用吸水劑可以顯著提高成活率,其中以吸水劑泥漿蘸根的方式造林成活率最高,可達91.3%,苗木生長量也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4.2 利用皂角容器苗造林可顯著提高成活率,較裸根苗造林提高12.4個百分點,且不受季節(jié)限制。不同季節(jié)造林以雨季造林成活率最高,但差異不顯著。
4.3 皂角不同立地條件造林,隨著坡位的增加,造林成活率呈增加的趨勢,但以中上坡和中下坡的皂角生長最好。陽坡的造林成活率顯著高于陰坡,生長情況也較好。在土壤肥沃的地塊進行皂角造林,成活率可比瘠薄的地塊增加41.9個百分點,苗高和地徑增幅分別為19.3和0.26 cm。
參考文獻:
[1] 陳德昭,吳德鄰,陳邦余,等.中國植物志?
[2] 成文博.遼西北皂角營養(yǎng)缽播種育苗技術[J].新農業(yè),2020(11):42-44
[3] 姚秀然.不同立地條件對荒山造林效果的影響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5):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