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未


《隱身人》是英國科幻大師威爾斯的名作。書中描寫了一位青年天才物理學家格里芬,他發明了一種“隱身術”,讓自己成了來去無蹤的“隱身人”。那時,這只不過是科學幻想。但在今天,“隱身”已由幻想變成現實,將來還會有更多的“隱身”出現。
隱身飛機在哪里
1982年8月初,黎巴嫩貝卡谷地上空沒有一絲云彩。敘利亞防空軍部隊的雷達兵們汗流浹背地守在熒光屏前,屏幕上除了司空見慣的地形回波外,什么敵情信號都沒有。9日下午2時14分,熾熱的太陽剛有點偏西,以色列近百架“秘密武器”同時向敘利亞防空軍在貝卡谷地上的19個“薩姆-6”防空導彈營實施猛烈、準確的攻擊。敘利亞防空軍猝不及防,僅僅6分鐘就被全部摧毀。
晴天霹靂!敘利亞防空軍慌忙調整部署。就在這時,又有幾個可疑的影子掠過陣地上空,并隱約傳來飛機引擎聲。任憑敘利亞防空軍雷達兵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發現任何敵機信號。第二天清晨,以色列又如法炮制,將敘利亞在夜間倉促部署的4個“薩姆-6”防空導彈莒全部摧毀。這一切,都來自一種當時聽起來非常科幻的武器隠身飛機。
內外修的隱身
我們知道,飛機的外殼大都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它受到雷達波的輻射后,會產生電磁回波,被對方探測雷達接收后,會在熒光屏上?示出來。為了讓飛機具有“隠身”的本領科學家在機身的設計制造上動足了腦筋。他們設計的飛機外形,能使雷達波一輻射到機身就產生偏折,或者一滑而過,從而令電磁回波大大降低,或令雷達波反射面縮小。
除了外形,科學家還在飛機材質上下足了功夫。他們有的采用能吸收雷達波的復合材料來制造機體,這種復合材料內部的分子結構疏松,受雷達波輻射后會產生振動,從而將雷達波轉換為熱能散發掉;有的在飛機外表涂上能吸收雷達波或能改變雷達波長的化學涂料,使雷達波有來無回,或變換波長后再反射回去,使雷達無法接收。正是如此“從內到外”的改變讓雷達對隠身飛機“視而不見”。
身的不似是飛
在現代戰爭中,這種總身技術使飛機的損失率從原來的13%下降為6.5%,大大地提高了飛機的生存力和戰斗力。目前這種隱身技術已用于各種飛行器,如隱身戰斗機、隱身轟炸機,甚至還有隱身導彈。其中,俄羅斯有起飛重量為34噸的T-50隱身戰斗機,美國有更為大型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它們的雷達反射面都不到1平方米,只有原大型噴氣式飛機100平方米的1%。還有美國的F-22采用了最先進的隱身材料,完美打造了全球第一款全面隱身戰斗機,其雷達追蹤面積還不到0.1平方米。未來,還將出現一些更先進的隱身戰機,其雷達反射面大約只有0.05平方米。
除了讓飛機隱身,科學家也不會“放過”機場。那么大面積的機場又該如何隱身呢?專家們給機庫和機場上其他熱源降溫、為假目標充熱,來迷惑敵人的熱探測裝置;在建筑物上涂特別的化學涂料,使它在雷達屏上顯示出來的圖像跟草地一個樣;在飛機跑道上刷變色化學漆,使跑道的顏色隨季節而變化......這樣一來,機場被敵人發現的可能性就減少了一半。
人類的海、陸、空交通工具中,飛機發明得最晚。第一架飛機在1903年才被發明出來,到今天僅僅l00多年時間。比起幾千年歷史的車和船,飛機只能算是一個小嬰兒。不過,飛機誕生雖晚,技術發展卻非常快。像隱身這樣的“特技”,幾十年前還是炫酷的科幻元素,如今卻成為真真切切的現實,未來還將隱身得更徹底。對了,你想過“隱身術”用在民用飛機上會是什么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