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穎,王藝璇,張春艷
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河南 洛陽 471000;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河南 洛陽 471000;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臟內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提高[1]。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發展至III、IV期,無法進行手術治療。125I粒子植入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方法,其對于NSCLC也有較好療效,通過提高局部放射劑量,確保腫瘤周圍組織進行可耐受治療,有效殺傷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目的[2]。埃克替尼是一種選擇性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屬于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具有特異性高、效果好、毒副作用少的優點[3]。為了探討埃克替尼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對老年NSCLC的EGFR、VEGF和免疫狀態的影響,本文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26例老年NSCLC患者進行研究,獲得滿意效果。
研究對象選自2016 年8 月—2018 年1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26 例老年NSCLC 患者。納入標準:年齡≥60 歲;經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III~IV 期;卡氏評分(KPS)>60 分;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0~2分;預計生存期超過3 個月;至少有一個可測量病灶。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他肺部疾病;既往接受過其他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精神疾病;對研究藥物過敏。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其中觀察組有男性34例,女性29 例,年齡61~80 歲,平均年齡(71.53±7.14)歲;對照組有男性36 例,女性27 例,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70.96±6.98)歲。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對照組采用多西他賽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選擇和佳放射性粒子治療系統(HGGR-3000 型);125I 粒子源為賽德(天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半衰期為59.6 d,組織穿透距離1.7 cm,粒子活度平均(0.8±0.1)mCi;德國SIEMENS公司螺旋CT。術前先通過螺旋CT 薄層掃描,將圖像傳入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PS)中,對腫瘤靶區進行三維重建,逆向計算出處方劑量為100~130 Gy。對患者進行局麻,取俯臥位或仰臥位,在CT 掃描下定位,確定穿刺部位和進針方向,再次通過CT 確認穿刺部位已進入腫瘤。然后插植粒子針,每間隔0.5 cm~1.5 cm 植入1 粒放射性粒子,植入深度為距離腫瘤深處邊緣0.5 cm。植入完成后逐步退針,根據TPS 行劑量驗證,如有遺漏則立即補植。術后常規應用抗菌藥,對氣胸、血胸、疼痛等并發癥進行處理。多西他賽(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27)每個周期第1 天75 mg/m2,靜脈滴注,以21天為一個周期,連續治療4個周期。觀察組采用埃克替尼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法同對照組,埃克替尼(浙江貝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61)口服125 mg,每天3次,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
(1)臨床療效:治療結束后,根據療效標準進行評價;(2)肺癌治療狀態評價量表(FACT-L4.0)和肺癌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LICP-LU)[4]:FACT-L4.0 由美國研發,中文版信度和效度為0.76~0.82,內容包括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及肺癌相關狀況,共有36個小條目,采用國際統一計分方法進行計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QLICP-LU 評分:由我國自主研發,內容包括軀體活動、心理狀態、社會功能、共性癥狀及不良反應、特意模塊5 個維度,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3)腫瘤標志物: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 離心15 min,分離獲得血清,置于-80℃保存待檢。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來自艾博抗(上海)貿易有限公司;(4)免疫功能指標: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美國BD FACSCanto II 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CD4+/CD8+;(5)毒副作用發生情況:在治療過程中,記錄兩組患者的毒副作用,如氣胸、咯血、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肝損傷、皮疹等。
參照WHO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臨床療效評價[5]: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時間維持在1個月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體積縮小超過50%,時間維持在1 個月以上;疾病穩定(SD):腫瘤體積減少不足50%,增大不足25%;進展(PD):腫瘤體積增大超過25%,或有新病灶出現。客觀緩解率(ORR)=CR+PR,疾病控制率(DCR)=CR+PR+SD。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FACT-L4.0 和QLICP-LU 評分、腫瘤標志物、免疫功能指標為計量資料,用t檢驗方法分析;臨床療效、毒副作用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方法分析。當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ORR 和DCR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FACT-L4.0 各維度及總分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FACT-L4.0各維度及總分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FACT-L4.0各維度及總分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治療前兩組患者QLICP-LU 各維度及總分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QLICP-LU 各維度及總分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QLICP-LU各維度及總分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FACT-L4.0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FACT-L4.0評分比較(±s) 分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前后比較,b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cP<0.05
組別觀察組(n=63)對照組(n=6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生理狀況30.47±4.25a 37.18±5.32bc 31.05±4.81 33.48±5.12b社會狀況23.57±3.97a 29.73±4.48bc 23.98±4.02 26.05±4.59b情感狀況31.46±3.26a 38.25±3.91bc 31.87±3.52 35.06±3.76b功能狀況32.76±4.02a 39.97±4.57bc 33.12±4.36 36.58±4.21b腫瘤相關狀況35.72±5.17a 42.33±5.52bc 36.01 ±5.46 39.11±5.89b總評分153.47±14.96a 172.05±17.73bc 154.71±15.86 160.84±16.52b
表4 兩組患者QLICP-LU評分比較(±s) 分

表4 兩組患者QLICP-LU評分比較(±s) 分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前后比較,b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cP<0.05
組別觀察組(n=63)對照組(n=6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軀體活動23.14±7.45a 28.76±6.83bc 23.81±7.01 24.37±6.52b心理狀態35.42±6.37a 39.15±7.82bc 35.98±6.12 37.36±7.35b社會功能24.36±5.48a 28.95±5.77bc 24.87±5.72 26.11±6.03b共性癥狀及不良反應32.16±5.29a 36.72±5.98bc 32.72±5.88 34.55±5.46b特意模塊33.69±6.14a 38.57±6.52bc 33.91±6.45 35.72±6.93b總評分157.26±17.69a 172.05±20.15bc 158.01±19.35 165.38±19.62b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EGFR、VEGF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EGFR、VEGF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血清EGFR、VEGF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s)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前后比較,b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cP<0.05
組別觀察組(n=63)對照組(n=6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EGFR(ng/L)26.38±5.29a 15.27±2.48bc 26.97±4.85 21.03±2.64b VEGF(pg/mL)348.12±69.25a 203.81±51.23bc 351.27±71.45 263.29±53.68b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免疫功能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CD3+、CD4+、CD4+/CD8+顯著高于對照組,CD8+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觀察組毒副作用發生率(12.7%)顯著低于對照組(2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近年來,靶向治療不斷應用于臨床上腫瘤治療,其可使分子靶向藥物直接于靶點,發揮殺滅腫瘤細胞效果,而對正常細胞無影響,針對性強,且毒副作用少[6]。EGFR是一種糖蛋白,其過度激活后,可與絡氨酸蛋白激酶作用,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黏附、活動及侵襲,導致細胞正常的周期發生紊亂,引發腫瘤疾病[7]。埃克替尼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其可阻斷腫瘤信號傳導過程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腫瘤的增殖、生長及轉移,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8]。汪建等[9]研究表明,埃克替尼對晚期NSCLC的臨床效果肯定,可下調血清細胞角蛋白19 片段(Cyfre21-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VEGF 等腫瘤標志物水平。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種局部放療技術,其穿透力極弱,殺傷范圍小,比其他放射性物質更安全,具有組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其作用機制為粒子通過電子捕獲而衰減,持續釋放特征為27.4~31.5keV 的X 射線和35.5keV 的γ 射線,X 射線可產生間接電離,產生氧自由基,促使腫瘤細胞凋亡,γ 射線可產生直接電離作用,可使腫瘤細胞DNA 單鏈或雙鏈斷裂[10]。因此通過持續低劑量125I 放射性粒子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進而殺傷腫瘤細胞。李妮等[11]研究表明,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聯合化療治療老年早期NSCLC療效較好,且安全、微創、不良反應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ORR 和DCR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埃克替尼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對老年NSCLC具有較好療效,因為放射性粒子植入通過持續的局部放射治療,增加腫瘤細胞對射線的敏感性,破壞腫瘤細胞的DNA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達到治療的目的。而埃克替尼可靶向性抑制酪氨酸激酶,阻止腫瘤細胞內信號的傳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同時其還可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加強聯合治療的效果。本研究還表明,觀察組FACTL4.0、QLICP-LU 各維度及總分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經過聯合治療后,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提高,因為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種局部治療法,僅針對腫瘤病灶,對正常組織無影響,因此不良反應少。埃克替尼也是一種靶向藥物,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使患者耐受性提高,因此聯合治療后腫瘤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表6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表6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前后比較,b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cP<0.05
組別觀察組(n=63)對照組(n=6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D3+(%)62.15±9.83a 69.24±10.37bc 63.01±10.26 65.48±9.76b CD4+(%)26.13±4.57a 35.46±5.56bc 26.88±4.73 30.12±5.29b CD8+(%)36.58±7.26a 26.95±6.74bc 37.02±8.02 30.76±5.94b CD4+/CD8+0.63±0.21a 1.12±0.26bc 0.65±0.17 0.89±0.19b

表7 兩組患者毒副作用發生率比較
在大部分NSCLC患者中EGFR表達是增高的,EGFR是表皮生長因子細胞增殖和信號傳導的受體,當其過度表達時,可激活細胞下游通路,導致細胞過度生長,形成腫瘤[12]。VEGF是已知的作用最強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刺激腫瘤新生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誘導血管的形成,促進腫瘤的轉移[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EGFR、VEGF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聯合治療降低腫瘤組織EGFR、VEGF的生成,通過同時抑制EGFR 和VEGF,有效殺傷腫瘤細胞,還能抑制其侵襲性,阻止其向其他組織轉移。
在機體抗腫瘤免疫過程中,T 淋巴細胞亞群起重要作用,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可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CD3+參與T細胞信號傳導,CD4+輔助T細胞識別抗原的受體,CD8+直接參與殺傷病毒和腫瘤細胞。在正常情況下,CD4+/CD8+保持著動態平衡,腫瘤患者往往都存在CD4+/CD8+的失衡。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CD3+、CD4+、CD4+/CD8+顯著高于對照組,CD8+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治療后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控制腫瘤,降低腫瘤發生轉移的風險。另外,觀察組毒副作用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較為安全,患者可以耐受。
綜上,埃克替尼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對老年NSCLC的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