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禮梟,易軍紅,劉 牧,張綠水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330045,南昌)
康復景觀(Therapeutic Landscape)是與治療或康復相關的景觀類型,指那些被與治療或康復相關的物質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環境所包圍的場所,它們以能達到身體、精神與心靈的康復而聞名[1]。康復這個詞意味著具有恢復或保持健康的能力,與景觀或花園這些詞結合起來就得出能恢復或保持健康的環境的概念[2]。健康不僅僅意味著不生病,而是指人們的生理機能及精神狀態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康復景觀就是通過參與者與其產生有效互動,以此來維持參與者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健康效能,并產生促進作用,提升參與者的健康與福祉。康復景觀涵蓋的景觀類型廣泛而多樣,可以存在于園林綠地之中,也可以衍生于具有療養性質的景觀之中,其類型包括康養花園、療養花園、康復花園、療愈花園、復健花園、冥想花園、園藝療法園等。康復景觀之中,物理和建筑環境、社會條件和人類感知結合起來,產生有利于治愈的環境和氛圍[3]。
在后疫情時代,中國將進入新公共衛生發展階段,社會對公共健康的關注為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風景園林學科在改善公共健康和疫情防控中將發揮重要作用[4],人們對康復景觀的研究熱情也被再度點燃。基于此,本文通過系統收集康復景觀研究的相關文獻,借助CiteSpace軟件繪制康復景觀規研究知識圖譜,梳理出1990—2019年間國內康復景觀的研究現狀與進展,以期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以“康復景觀”“康復花園”“園藝療法”等9個詞匯為主題詞,199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為時間區間,在中國知網(CNKI)文獻數據庫檢索得到1 213篇中文研究文獻,人工剔除會議論文、報紙、專利、標題不符等相關性較弱的文獻,最后獲得1 064篇有效樣本文獻。
Citespace是一款用Java語言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軟件,主要根據文獻引文與被引文的關系,挖掘引文空間的知識聚類和分布,并且提供其他相關信息的合作和共現分析功能,從而方便研究者獲取其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5]。由于Citespace在處理海量文獻數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加之該軟件操作簡單、可視化清晰,因此成為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文獻計量分析軟件。
本研究將1 064篇樣本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入Citespace軟件并進行處理,其中Time Slicing設置為1990—2019,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Pruning區域勾選“Pruning sliced networks”,Node Types區域根據研究需要分別勾選“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其他區域為默認值,運行合成可視化知識圖譜并進行分析。
從圖1可知,近30 a我國康復景觀研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1990—2007年為康復景觀研究的萌芽期,康復景觀雖然在1990年就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此時學術界對其關注度不高,總發文量較少。2008—2014年為康復景觀研究的形成期,發文量逐年遞增,年均發文量達到49.5篇,發文量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9.8%,表明研究者逐步重視康復景觀相關研究。2015—2019年為康復景觀研究的發展期,發文量顯著攀升,年均發文量高達155.6篇。特別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之后,其發文量增長速率明顯加快。由圖1可知,國內康復景觀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近30 a來康復景觀得到了國內學者的持續關注,康復景觀已經成為國內風景園林學術界的重要研究熱點。

圖1 1990—2019年康復景觀研究文獻數量年度分布圖
分析研究機構有助于探查康復景觀研究領域的前沿機構。利用Citespace軟件,Node Types區域勾選“Institution”為節點類型,運算繪制研究機構可視化知識圖譜(圖2)。圖譜中節點的字體大小表示發文量的頻次,連接線的粗細表示合作關系的強度:字號越大,發文量越高;連接線越粗,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越密切。如圖2所示,圖中節點松散,節點總體連線極少,說明康復景觀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夠密切。其中,研究機構合作較為密切,合作發文量較高的主要有浙江農林大學、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和浙江誠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南京林業大學、天津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等。總體而言,高等院校是康復景觀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但也有不少醫療機構、設計公司投身康復景觀研究。同時,研究機構間的合作受地域因素影響較大,未能真正形成跨地域、跨學科的合作研究。

圖2 研究機構知識圖譜
分析作者合作網絡有利于探查康復景觀研究領域中核心作者的合作關系及緊密程度。在Citespace軟件Node Types區域中勾選節點類型“Author”,運算繪制作者合作可視化知識圖譜(圖3)。從圖3可以看出,節點總體呈現多而分散的狀態,表明大多數作者間的合作無關聯性。同時可以看出,國內康復景觀研究的核心作者形成了5個發文量較高的學術團體:即由清華大學的李樹華等組成的園藝療法研究團體;由浙江農林大學的金荷仙等組成的康復花園、養老機構及植物景觀對于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團體;由南京林業大學的季建樂等組成的醫療機構景觀、養老機構景觀對于人體康復影響的研究團體;由南京軍區鼓浪嶼療養院的馮瑞華等組成的景觀療養提高療養質量的研究團體;由河北農業大學的張培等組成的園藝療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團體。總體看來,康復景觀研究領域作者間合作關系不夠緊密,多為同一機構內的合作,缺乏跨地域、跨機構、跨領域的協同合作學術共同體。

圖3 作者合作知識圖譜
對檢索到的國內文獻進行期刊來源分析,提取發文量排名前10名的期刊,并對其影響因子進行統計。從表1可以看出,國內相關文獻大多集中發表在風景園林、康復醫學、農林科技類期刊,且發文期刊的影響因子總體偏低,僅《中國園林》《風景園林》《廣東園林》的影響力較大,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較少。

表1 研究文獻分布期刊統計表
高頻關鍵詞代表著研究熱點,多個關鍵詞同時出現被稱為關鍵詞共現。對關鍵詞共現產生的中心性進行分析,可以說明關鍵詞對研究發展所起的控制作用,進而判斷研究熱點[6]。在Citespace軟件Node Types區域中勾選節點類型“Keywords”,運算繪制高頻關鍵詞共現可視化知識圖譜(圖4)。圖中節點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率,節點越大,頻率越高,與主題的相關性就越大;節點的顏色深淺代表相關研究的時間遠近,顏色越深,表示研究的時間越近;顏色越淺,時代越久遠。總體來說,康復景觀研究領域關鍵詞間的關聯強度較高,研究分支發散。在Citespace中,中心性超過0.1的節點稱為關鍵節點。提取中心性排名前10的高頻關鍵詞(表2),可將其歸納為3種類型。第1種類型的關鍵詞是“園藝療法”“康復景觀”和“康復花園”。作為康復景觀相關研究的統領關鍵詞,其內容上學科融合、涉及面廣泛;形式上研究手段豐富多樣。其不僅是研究重點,還輻射出“療養院”“醫院”等關鍵詞,因此中心性和頻次都較高。第2種類型的關鍵詞是“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和“風景園林”。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園林綠地促進人體健康方面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第3種類型的關鍵詞是“老年人”和“園藝活動”。這類關鍵詞體現了康復景觀的受眾和具體活動類型,使得康復景觀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其促進健康功能。雖然這類關鍵詞中心性及頻次相對較低,但其是拓展康復景觀相關研究的重要節點。

圖4 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

表2 高頻關鍵詞中心性排序表
時間線視圖主要側重于勾畫聚類之間的關系和某個聚類中文獻的歷史跨度,并給每個聚類賦予合適的標簽[7]。在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基礎上,通過聚類算法生成知識聚類,然后點選“Show Terms by LLR”對數似然率算法,再選擇Control Panel面板“Layout”中的“Timeline View”生成高頻關鍵詞聚類時序圖譜(圖5),以此來表征康復景觀的研究主題。圖譜中平行軸線代表不同聚類,序號數字越小,表示聚類中包含的關鍵詞越多;節點大小同樣代表關鍵詞頻次,節點位置代表關鍵詞首次出現;節點顏色從淺到深的變化,表示關鍵詞隨時間從早期到近期的共現關系。

圖5 高頻關鍵詞聚類時序圖譜
根據高頻關鍵詞聚類時序圖譜,可將康復景觀研究歸納為康復景觀的健康效益研究、康復機制研究、適用人群研究和康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四大主題。
3.2.1 康復景觀的健康效益研究 康復景觀的健康效益研究主要圍繞健康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健康等3個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康復景觀通過提供休閑娛樂場地,鼓勵市民進行健身鍛煉,進而降低參與者發生部分慢性疾病的風險。康復景觀不僅有助于參與者消減心理疲勞、緩解壓力,還可以通過創造和增加社會資本來提高居民的社會健康水平。李樹華歸納了園藝療法對人們精神、身體以及技能諸方面的功效[8],論證園藝療法對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修美玲等通過測定實驗前后老年人的情緒、脈搏和血壓變化,證明園藝操作活動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9]。季建樂等通過設計營造醫療場所中有益身心健康的康復景觀,探索醫療場所綠地的康養功能[10]。陳璐瑤等從社區綠地對人群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的促進作用角度,證實良好住區綠地環境是緩解住區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徑[11]。相關研究發現城市綠地有利于增加社會聯系及社會接觸、提高社會資本,從而使個體可以更加容易地從社會網絡中得到信任與支持,克服個人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健康作用。不僅如此,對于康復景觀的保健作用[12-14],園藝治療功效[15-17],促進身心健康[18-21]等相關研究也日趨深入、豐富,反映康復景觀研究主題正不斷拓展與完善。
3.2.2 康復景觀的康復機制研究 根據對樣本文獻的梳理分析,發現康復景觀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的機制可以概括為3個方面:即促進體力活動、舒緩精神壓力和減輕精神疲勞。相關研究已經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康復景觀如何緩解參與者的壓力和改變他們的情緒,進而促進人們的健康。李樹華在國內首次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22],參與者通過園藝操作不僅能夠促進體力活動,還可以減緩心跳速度、改善情緒、減輕疼痛,對病人康復具有很大的幫助而無任何副作用[23]。余洋等通過分析綠色空間內體力活動的健康效用,探索公眾健康與綠色空間設計的聯系[24]。段藝凡等通過探索康復景觀中五感體驗與人們健康的關聯性,探討了如何營造有益于人體身心健康的綠地環境[25],達到舒緩精神壓力的作用。張高超等通過對壓力目標人群的康復實驗,證明了納卡地亞康復花園具有明顯的康復作用,實驗人群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有顯著改善[26]。黃薔薇等通過運用園藝療法對住院心理疾病患者進行對照實驗,論證了園藝療法對心理疾病患者的焦慮情緒具有明顯改善作用[27]。郭富要以杭州3家療養院的植物景觀為研究對象,探索了植物景觀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證實了植物景觀能夠降低消極情緒、減輕精神疲勞,從而改善人體健康[28]。相關研究表明:積極情緒能夠降低個體的心理易感性,使個體更好地應對負性或壓力事件,積極情緒與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29]。
3.2.3 康復景觀的適用人群研究 本研究主題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康復景觀的適用人群,探討了不同類型人群對康復景觀的需求差異,有助于更加精準地發揮康復景觀的健康效益。孫晶晶以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室外環境影響兒童病患心理特征變化的相關研究,總結了兒童患者對于環境的感知和需求更加特殊和敏感[30]。張加軼等從自閉癥兒童的訴求角度出發,提出康復花園、園藝療法是傳統療法的有益補充,構建了新型兒童自閉癥康復花園輔助治療模式[31]。梁廣東等通過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證了園藝療法可以促進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32]。劉博新通過對養老機構康復景觀的相關實驗,證實了庭園活動能夠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且景觀空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康復效果[33]。劉睿琦等通過分析相關研究文獻,驗證了康復花園對阿爾茨海默癥的預防、情緒干預和心理治療具有顯著的輔助療效[34]。此外,有關亞健康人群[35-36]、殘疾人士[37]、精神疾病患者[38]等康復景觀受眾人群的研究正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3.2.4 康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康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主題大多是從園林綠地促進人體健康效益角度出發,結合各類人群的行為特征、綠地需求,提出相應的設計原則與策略。張文英等通過歸納總結康復景觀的理論及實踐,提出康復景觀的循證設計[39]。郭庭鴻等總結出由“探尋證據,運用證據,總結成果”3個環節組成的康復景觀循證設計過程[40],從而為康復景觀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證基礎。崔曉燕提出安全性原則、空間和設施豐富性原則、可見性原則、舒適性原則、親和性原則等康復景觀設計原則[41],用以指導康復景觀設計實踐。趙晶等從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選址、空間營造和人性化設計等方面出發,探索其對于現代醫療機構景觀設計、改造提升等的啟示作用[42]。劉志芬認為對于綜合醫院,科學而人性化的園林環境規劃設計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對人體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健康效益[43]。邢彩霞從保健植物景觀營造方面探究醫療園林的規劃設計理論[44],王俊以養生文化為切入點探討現代養生園林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法[45]。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康復景觀規劃設計及優化策略的探索內容復雜多樣,涉及面廣,融合了植物學、康復醫學、環境心理學、生態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體現了康復景觀研究的全面性、創新性和融合性。
通過對國內1990—2019年間的1 064篇康復景觀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筆者發現該研究領域呈現以下2個趨勢。
4.1.1 研究內容由單一轉向多維 從關鍵詞和研究主題來看,康復景觀研究涉及的研究內容由早期的單一轉向為多維。早期研究是以“園藝療法”“康復花園”等關鍵詞為引領,展開對老年人、養老機構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者對康復景觀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研究受眾不再局限于老年人,陸續開展了對兒童、亞健康人群、精神疾病患者等受眾的研究;研究場地也逐漸由療養機構、養老機構、康復花園向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醫療機構附屬綠地等擴張;研究也不局限于僅關注場地的景觀設計,并引入植物學、康復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研究維度正逐漸擴展。
4.1.2 研究方法由定性轉向定量 從研究機構和研究內容來看,康復景觀的研究方法由早期的定性分析轉向為更加科學、直觀的定量分析。由于統計學的不斷發展,研究方法也從早期的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轉向借助先進儀器(如電子血壓計、腦波測定儀)和輔助軟件(如SPSS、SAS),再通過數據構建模型(如Rayman模型、Kano模型、POE分析法、IPA分析法、AHP層次分析法)進行量化分析,使得研究更加具有實證性、客觀性、明確性和科學性。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持續提高,康復景觀正受到越來越多群體的關注。探索康復景觀是何物、在何處、對什么有益以及如何設計和營造高效的康復景觀,始終是康復景觀研究領域最本質、最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結合高頻關鍵詞的變化、社會科技的進步、風景園林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筆者預測以下2個方面將成為今后康復景觀的研究熱點。
4.2.1 以先進技術和實驗手段為著力點,探究康復景觀促進人體身心健康的機理機制 城市綠地具有美化城市外觀、改善生態環境、游憩文教等直接功能,但其促進運動、調節人們身心健康的間接功能卻未引起足夠重視。深入探究康復景觀促進人體身心健康的機理機制,有利于推廣普及康復景觀理念,提高康復景觀影響力。
先進的觀測手段、科學的儀器設備能夠更好地幫助研究者探究康復景觀對人體身心健康影響的效能和機制,從而為康復景觀規劃設計奠定理論基礎。為避免由于研究對象的個體偏好和限制(如經濟狀況、教育背景等)而導致的研究結果偏差[46],研究方案可以采用實驗對比方法[47-48],或使用生理多導儀和腦電儀等先進儀器,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精確衡量康復景觀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使研究結果更加精準[49]。
4.2.2 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突破口,創新康復景觀的研究視角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科的發展,將諸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念融合到康復景觀研究之中,深層次挖掘康復景觀研究領域的研究內容和應用范疇,既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又符合新時代的創新要求。
將更多相關學科融入康復景觀研究當中,有利于突破現有的研究局限,創新康復景觀的研究視角。如結合景觀生態學,構建康復景觀環境評價體系[50];結合康復醫學、康復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探究康復景觀設計新理論、新方法[51],進一步豐富康復景觀的研究內容和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