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1月23日文章,原題:在中國如何“叛逆”有句中國諺語教導人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古人認為四川的安逸生活會令年輕人喪失志向。但如今,這正被絡繹不絕的新來的年輕人打破。一些壓力承受者和無拘無束的人紛紛前往四川省會成都。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這意味著放棄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味追求成功的信條。
從說唱愛好者、電子音樂發燒友到漢服擁躉,這座城市遍布年輕人的亞文化。這里的時裝新穎別致且異想天開。咨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成都炫酷少年們每年的服裝和鞋類開銷將超過90億美元,與墨爾本或邁阿密同齡人的此類支出不相上下。
沒人確切知道這座中國內陸城市如何變得如此前衛。按當地時髦人士的說法,這是“酷生酷”。廉價租金、一種慢節奏的休閑文化,還有寬松的地方政府,也起到助推作用。
但反主流文化并不總被接受。一個位于寫字樓內頗受歡迎的小型電子音樂俱樂部已被兩次關停。老板埃倫·張把他們的美妙音樂放在U盤中送給當地官員以贏得認可。張說,這里是個讓許多人感覺舒適自由的地方。漫漫長夜中,電子音樂發燒友們就像逃到“另一個銀河系”。其中一名常客是來自內蒙古的教師辛吉爾,他離開家鄉,因為不能再忍耐“按時上班、到點下班”的工作。
辛吉爾的一天結束時,25歲的和尚趙(音)在清晨5時開啟自己的一天。他曾在北京從事藝術工作,但他厭倦了對生活的永不滿足。“縱使你有1000套房子,也只能躺在一張床上”,品茶時他頗有見地的如是說。他這一代人中,有一個不墨守成規的群體自稱“佛系青年”。他們不渴求有所作為、不心懷遠大理想,而是接受平庸,表示隨遇而安。不過,真正的僧人認為他們只不過是怠惰而已。▲
(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