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梅

小學生數學做題出錯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象。“錯誤”是學生學習中的必然經歷,也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教師只有去敏銳的捕捉,靈活的運用于數學教學當中,發揮數學錯誤最大限度的價值,才能讓這些錯誤“變廢為寶”。“錯誤”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著眼點、自主探究的生長點、思維發展的支撐點和解決問題的轉折點,讓數學課堂因“錯誤”而精彩。
一、理解新知,對比反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可避免會發生錯誤。可以這樣說,只有認知活動,就會有錯誤發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地防錯、避錯,缺乏對差錯的欣賞與容納,大大減少了學生拓展認知范圍、發現新知識的機會,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膽嘗試的探索意識被壓制乃至被扼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利用錯誤進入積極地思考、探究、傾聽與評判狀態,讓思維“動”起來。
如: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
第一步:我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紙(紙上印有同樣的平行四邊形),你能想辦法求出紙上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第二步:匯報交流: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后,出現了4種答案:生1:35平方厘米。生2:28平方厘米。生3:40平方厘米。生4:32平方厘米。這時,沒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某種方案,而是問了一句“這些結果是怎樣求出來的呢?”學生經過再次思考、對比發現是錯誤的,就采取①“錯誤優先”原則,②各抒己見,③對執交鋒,④深究錯因的四步展開討論,學生在討論中思維發生碰撞,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同時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修正。讓學生在錯誤中嘗試,創新。
二、習題自查,分層反思
在課題實施前通過和個別學生進行談話,調查分析了解到學生做完習題能自覺進行反思的只占12%,大部分學生做完作業就把作業交給老師批改,錯了,返回訂正,再送回老師批改……有的甚至要這樣循環來回數次。
為了使學生都能自覺的學會反思,我們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就采用“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方法進行反思自查。一看:要求仔細地看,讀懂題目的意思;二想:想方法或計算法則;三計算:認真算一算;四檢查:檢查過程、檢查結果。對于優生,我們要求在作業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給自己提三個層次的問題:1、我今天的作業與昨天相比怎么樣,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淺層次的反思)2、我認真檢查了嗎?我都做對了嗎?(中層次的實踐反思)3、當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達到一定水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問自己:這道題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深層次的質疑反思)如果題目還有其他解法就寫在旁邊。
三、典型錯題,集體反思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幫助學生樹立糾錯追因意識,把學生的錯誤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反思一下錯題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然后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糾錯,讓錯誤發揮最大的育人功效。于是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錯題集”,這是一條很好的培養學生反思習慣的途徑。
如這是五年級學生的錯題集:
有了錯題集后,我定期從學生的“錯題集”中選出有代表性的錯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剖析,充分暴露解題思路,討論錯誤原因。在學生常犯錯誤的關鍵之處,經常適時地引導學生去反思、回顧,培養學生批判性數學思維品質。
四、勤寫日記,課后反思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需要成為反思型教師,學生需要成為反思型學生。反思是一種習慣和意識,不斷的反思,才會不斷地進步。學生反思,完善認知,學會數學地思考。“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關鍵在于學生自己的內化,教師只是引導者、幫助者。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寫反思日記。讓學生在反思日記中逐漸成長,成為一個自律學習者。下面摘錄幾則學生的反思日記,足以說明反思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幫助:
4月16日 星期四 晴
粗心要不得
今天,我翻開作業本一看,錯了兩道題目,心情壞極了,本來會的題目就因為粗心做錯了。我仔細一看,原來我把0.07抄成0.7,另外一道是把“×”寫成“÷”。看來我可得把我那粗心的壞毛病扔到一邊去,不然,我可得不到老師的那顆星星了。
4月22日 星期五 晴
學習要口到心到
昨天,數學考試,我考了98分。錯了一道填空題。填空那題老師在考試前給我們復習過,我沒有認真思考。只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地讀讀記記,結果在考試時,我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就漫不經心地寫了個“數的大小”。考得這樣的分數,是因為上課態度不端正,我以后一定要認真聽,認真思考。
“錯誤”是很珍貴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面對學生的錯誤,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并巧妙地引導學生反思。使學生樂思、巧思、善思,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性,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讓動態生成的“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讓其閃現創新的火花,發揮應有的價值,為數學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