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艷
【摘要】有效教學的內涵是在學科教學中追求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既要確保課堂教學的進度能夠滿足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要求,又要確保教學質量達到一定的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策略,以期為學生的高中生物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有一種觀點曾經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這種觀點就是有效教學。很顯然,對于有效教學而言,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字就是“效”,不同的教學理念對“效”的理解不同。然而,無論是傳統的基本知識、基礎技能,還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維目標,它們都是有效教學中應有的內涵。現今,人們開始追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科教學中追求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應當是有效教學的內涵。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與思考。
一、將知識的高效性傳輸與高效性接收相結合
在生物課堂中,應該采取各種辦法,讓學生能夠迅速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做到高效的知識輸出與學生高效的知識接受,我們才能夠說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是成功的。筆者一直認為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有效的辦法。通過良好的課前準備,學生能夠對教師即將教授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且通過學生的預習,能夠迅速梳理出自己的困難和疑惑,然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就能夠有所借鑒,有所參考。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將課前預習落到實處,教師還需要采取一些新穎的辦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比如,教師可以在每一節生物課程結束之后,提前預告下一節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然后根據即將教授的生物教學內容進行問題設置。另外,教師在每節生物課程開始之前,不能浪費學生在課前的前期準備。教師可以在每節課開始之前,總結學生在預習當中的主要疑惑,并將這些疑惑進行分類歸總,接下來再進入生物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困難和疑惑,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過程當中,可以嘗試稍微放緩教學進度,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困難進行反復強調。通過高效的課前預習準備工作,學生能夠快速梳理出自己的困難和疑惑,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也能夠有所借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教師在各種生物教學內容時間劃分的時候,才能夠更加合理。
二、以恰當的生物實驗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前文當中已經提到,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教師的授課模式,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課堂體驗,而且還可以采用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高效濃縮各類生物知識點,在較短的時間之內,以更加生動的知識傳導方式將生物知識傳遞到學生手中。然而,如果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依賴互聯網的這種優越性,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反作用。為了節約學生的生物實驗操作時間,教師確實可以采用視頻播放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在實踐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但是教師一定不能讓所有生物實驗,都以這種視頻觀看的形式進行,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例如,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這個實驗活動操作比較簡單,而且教師只要能夠把控得當,即使顯微鏡的數量有限,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劃分為相等人數的小組,然后讓不同的小組成員共用同一臺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各種各樣的細胞。很顯然,這項實驗不僅是為了教會學生如何運用顯微鏡,而且也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世界。如果教師在這個環節,仍然采用視頻演示的方法來完成,那么帶給學生的體驗感是不夠的。因此,筆者建議生物教師在構建高效生物課堂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不能依賴互聯網的視頻演示。如果在生物教學課堂當中,依賴互聯網的視頻演示節約課堂教學時間,非但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會弱化學生的探究意識,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三、注重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不同于傳統的學科知識,生物學科需要大量的實驗和驗證,實驗是生物教學之中的一個重要學習手段。新時期的高中生物課堂要求教師要注重實驗的教學,特別是教材之中提到的重要實驗,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加強課堂的互動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充滿活力和激情的課堂中培育學生的思考能力,輔助學生去深刻理解相關的生物概念。例如,在教學“基因在染色體上”這一部分內容時,本課設計到了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即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摩爾根果蠅實驗。傳統課堂上,一些教師就是讓學生去自己閱讀教材之中摩爾根果蠅實驗材料與實驗方法,然后為他們解讀其中的思想。學生沒有思考的機會,也失去了成長的機會。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討論,摩爾根果蠅實驗與孟德爾實驗兩者的相似地方,思考有哪些現象是孟德爾分離定律所無法解釋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回顧了假說,梳理了演繹法的研究流程,很多學生借由兩個實驗的相似與不同,在這個過程中感嘆道:實驗選材和科學研究方法對于實驗的結果是多么重要啊!一些學生在討論孟德爾實驗的時候,找到了一個新的問題,白眼果蠅都是雄性的。教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時刻關注他們的思維變化。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鼓勵他們根據已有知識,在小組之中進一步討論。果蠅的顏色哪一性狀是顯性?果蠅的這一性狀是否出現性狀分離?性狀分離比是否為3:1?嘗試用遺傳圖譜解釋“為什么白眼果蠅只出現在雄性中?”,在問題的指引之下,學生深入實驗之中,針對實驗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最終發現“控制果蠅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通過如此的課堂互動,學生自主完成了對知識的探究,在實驗的過程中深化了知識點的理解,在討論之中發展了學生的深度思維。更重要的是,借助這樣的實驗分析,結合科學家的經歷,學生從內心認同了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激勵他們去大膽質疑、勤奮實踐。
總而言之,在新的時期下,教師必須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打造一個充滿活力、新奇、有趣的課堂,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的教育引導,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在核心素養教育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戴本鑫.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14):68-69.
[2]蔣衛娟.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途徑探討[J].生物技術世界,2015(0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