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明
【摘要】西北仿古地毯圖案總體呈現出古樸、典雅、尊貴審美特征。這種特征一方面由于對中國古老圖案樣式的傳承,也得益于仿古地毯獨特的圖案配色,特別是圖案所蘊含的美好寓意。阿拉善仿古地毯圖案組合所體現的民間祈福文化,在西北地毯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關鍵詞】西北;仿古地毯;祈福文化;阿拉善
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祈福文化
阿拉善仿古地毯圖案組合所體現的民間祈福文化,在西北地毯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紋樣組合寓意這種福祿壽、萬子萬福樸素的幸福觀還有:鹿和蝙蝠組合在一起稱為“福祿雙全”;鹿與鶴在梧桐樹下稱為“鹿鶴同春”;花瓶中插有牡丹花紋稱為“平安富貴”;石榴、桃子、佛手組合寓意多子、多福、多壽稱為“福壽三多”等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趨吉避兇,祈求平安、富裕、豐盈、多子、多福、多壽人間美景的幸福觀。這種觀念從遠古社會的生殖崇拜到當今人們對生活方方面面的幸福追求一脈相承,是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和民間文化在日常生活、民俗節慶、建筑裝飾、藝術創作中的體現。潘諾夫斯基在他的圖像學中提出了研究圖像的三個層次即前圖像描述:圖像志解析:是前圖像主觀與表征的意義解釋,這種解析需要和一定的文化相聯系,對相關文化要有一定的熟悉度;圖像意義的解釋在特定的歷史下產生,這部分最難探究圖像與宗教、文化、政治、經濟之間聯系的意義。
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圖案和中國其他民間美術裝飾圖案一樣都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所有的吉祥紋樣都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對未來的祝福,是對中國傳統紋樣在地毯手工藝中的運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巧妙地運用人物、走獸、花鳥、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文字等,以神話傳說、民間諺語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象征等手法,創造出圖形與吉樣寓意完美結合的美術形式。”[1]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圖案也是中華民族蒙、滿、漢、藏、回等民族對這一美術形式在地毯中的再創造。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紋樣受到蒙、漢、藏、回,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多種文化的影響。“文化交流是所有民族文化發展史的必然組成部分,沒有哪個民族的文化是單一的、完全產生于本民族的土壤。歷史證明,只有對外來文化釆取開放態度的民族,只有不斷從其他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的民族,才可能是一個進步的民族。”[2]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這些圖案反映了人們普遍的美好愿望,所以都會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共同喜愛。
多子、多壽、多福的企盼:前文中的佛手、桃和石榴為“三多”圖案,據《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請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壽、使圣人多男子。’”也就是通常人們祈求的多子、多壽、多福,也是家族子嗣不斷,繁榮昌盛的愿景。“多子多福”原始人類生殖崇拜的延續,中國傳統社會中人際關系由血緣關系決定,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也決定了這種重視繁衍后代、“多子多福”的集體意識前文中提到的阿拉善仿古毯中。“松鶴鹿”鶴為長壽有福之鳥,鶴常與松合在一起表達永壽,加之鹿是對富足、長壽的企盼;“福祿壽”、“五福捧壽”也是對長壽、富裕、多福的企盼;“麒麟吐玉書”、“麒麟送子”麒麟為仁獸也是送子神物;“萬”字與蝙蝠、“壽”字與組合在一起,寓意“萬子萬福”、“萬福萬壽”;具有蝴蝶、牡丹團花的祝壽毯中蝶與耋諧音,牡丹寓意富貴,這些圖案都是多子、多壽、多福的人間美景的祈福。
平安、如意的祈禱;“辟邪文化是人們通過忌避、祭祀、祈禱、祝頌、特異的行為等方式達到消災避禍、驅魔逐邪、求吉祈福的一種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3]阿拉善地區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大漠戈壁草原,生活在這里的各族勞動人民在面對自然和歷史的變遷過程中遭遇干旱、饑荒、戰亂,對平安、幸福的渴望直接表現在這些地毯的圖案、紋樣之中。隨著當今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阿拉善地區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人們對疾病、死亡的恐懼,和自然、社會變遷中對即將發生不可知事物的焦慮,人們對平安、如意的祈禱仍然處于常態,特別是在物質文化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略微顯得貧乏,這也凸顯出了作為祈福文化載體的吉祥紋樣所具有的當今價值。這些因素都是當今社會阿拉善仿古地毯圖案繼續發展的動力所在,和價值所在。
俗中求雅的向往:清代文人張潮《幽夢影》中通過花卉植物表達了這些人的文人情懷,“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把大自然的美與人的道德情操聯系在一起,是一種雅文化。阿拉善仿古地毯形成于清朝中期,阿拉善的王公貴族長期生活在京城與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文人雅士接觸頻繁久而久之將文人雅士的文化觀念帶到了阿拉善,在阿拉善仿古地毯中則體現在梅蘭菊竹等植物紋樣,琴棋書畫的博古紋樣中,這種文化理念逐漸的影響到了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民間用毯,受到當地廣大民眾的普遍接受,是普通民眾俗中求雅的向往。這種儒家文化的禮樂教化思想,使得阿拉善仿古地毯在有實用功能的同時也是文化生活的追求,紋樣組合如:“梅蘭菊竹”、“琴棋書畫”、“福壽三多”、“五福捧壽”、“萬子萬福”、“鹿鶴同春”都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使得世俗生活具有了文化意義而獲得了精神上的享用,儒家文化中認為倫理之美重于感官之美的思想主要集中于“詩教”和“樂教”,這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阿拉善仿古地毯通過圖案美的形式也是對人格美的贊嘆與教化。它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的一部分,而這些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常見內容和形式表明人們對人間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祈福,它以諧音、寓意、象征等方式表達子孫連綿,平安富貴、祈福擇吉的處世哲學和人文教化。
參考文獻:
[1]安勝足,李蓓梅,張曉燕:《中國傳統吉樣圖案初探》,《家具與室內裝飾》,2003年09期。
[2]朋.烏恩:《蒙古族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2頁。
[3]鄭曉江:《中國民間辟邪文化探幽》,《尋根》,2006年06期,第4頁。
“受貴陽市科技局貴陽學院專項資金【GYU-KY-[2021]】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