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眼
中國的古典詩文是美食工作者的藏寶洞。本期,我們挑選了課本里常遇到的幾位古人,為他們和他們的經典作品量身設計了幾道代表菜。當古典詩文遇上美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我國有孔府菜,宴席盛大。畢竟孔子說了,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看起來,孔子對吃是非常講究的。但如果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來看,孔子喜歡的,并不是像后世孔府菜那樣的盛大宴席。
為了長期保存食物,當時人們吃的肉類和蔬菜,很多是腌制過的,叫“菹(zū)”?!吨芏Y》就寫了:“饋食之豆,其實葵菹。”《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菹”的做法:要一層蔬菜,一層鹽,一層草木灰壓在一起,吃的時候在熱水里煮過,又變得跟新鮮蔬菜一樣。
但這樣的食物,鹽分超標是肯定的,難怪孔子要說“一簞食,一瓢飲”就已經是人生理想,原來是吃腌菜咸到了!如果要給孔子上菜,那一份清炒時蔬,再配上一些花椒醬(辣椒那個時候還沒進入中國),說不定就能讓老人家感動到淚流滿面呢。
有網友閑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做烤魚,能喂飽上萬人?;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做烤翅,能喂飽上億人。”
如果有飯店做“北冥套餐”,那我建議做成鮑魚雞煲,或者干脆仿照淮揚菜“三套鴨”的做法,拿一條大魚,魚里面塞一只雞,雞里面塞一只鴿子,鴿子里面塞一只蛋。?。∶牢抖嘀刈啵?/p>
荀子的《勸學》背起來很輕松,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等,但這背后的美食可不簡單。
荀子是趙國人,趙國在今天的北京以西。但在荀子的筆下,有螃蟹,有鱔魚,還有蛇,多是江南美味,據說是因為那個時候北方地區要比現在溫暖很多。如果要設計一道以荀子為靈感的菜,“爆鱔面”配上幾只清蒸大螃蟹就非常適合。螃蟹上桌的時候可一定要完整,荀子是認真數了的——“六跪而二螯”,一條腿都不能少。
賀知章寫柳樹有名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背蹩?,不覺得能根據這句詩設計出什么食物,因為柳樹實在沒什么可食用的部分。
后來,讀到作家張愛玲寫過的一種食物“粘粘轉”?!罢痴侈D”是把青色的麥穗炒熟,倒進石磨里磨,從下碾盤的溝槽變成條索狀出來,像一兩寸長的面條。這面據說有一股清香之氣,和面粉味道簡直天差地別。一般種麥子地方的農人都會做這個,當地人又叫它“碾轉”,既可以做零食,又可以捏成團做菜,營養價值很高。
這一絲一縷的綠色,看起來就非常雅致。賀知章的代表菜非它莫屬,誰看了“粘粘轉”,都會想到春天里搖曳的柳絲呢!
蘇東坡一生詩詞雙絕,選出他的代表美食很難,因為以“東坡”為名的食物,除了東坡肉,還有二十種以上。以他個人的喜好,“日啖三百顆”的嶺南荔枝當然要入選。筍也得入選,畢竟他也寫過“好竹連山覺筍香”。
看到綠色的竹子,首先想到筍的香氣,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美食家精神!油燜筍,東坡肉,餐后再來幾顆嶺南荔枝,這份東坡套餐也算得上“淡妝濃抹總相宜”了。
說到知名度最高的古詩,排名第一的應該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第二就應該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句溫暖了中國人千百年的古詩,出自孟郊。
除了極少數篇章,孟郊的大部分詩歌都很“苦”,這跟他個人經歷有關。他性格孤僻,一生窮困,科舉也不順利,等家境稍微好一點,又遭遇喪子之痛。沒有比苦瓜更適合孟郊的了,但肯定要給他加一點咸蛋黃,或者跟排骨一起燉,給這位悲苦的詩人,一碗熱湯的關懷。
楊萬里對西湖旅游的宣傳貢獻非常大,比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他還有一句詩名氣更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的代表菜,一定跟荷花有關,但選蓮子、藕、藕尖、藕粉都不是那么切題,畢竟他寫的是嫩荷花。
江南地區,還有北方的白洋淀地區,都有油炸荷花瓣的做法,尤其是嫩荷花,炸制之后清香爽脆,非常美味。用炸荷花瓣讓小讀者們記住楊萬里,稍微有一點“你這么美,吃起來味道一定很好”的趣味。
青元摘自《少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