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昶,石明生,劉敏茹,李 韜,劉 波
(1.西安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西安 710016;2.西安市氣象局,西安 710016;3.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西安 710016;4.陜西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西安 710014)
天氣預報與人們生活及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高影響天氣特別是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期間,政府及公眾對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氣象信息的時效性和氣象科普的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傳播到用戶手中,解決“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小時”問題是氣象部門一直追求的目標。微博傳播具有信息形式多樣、互動性強、參與者眾多、傳播迅速等特點,其在氣象信息傳播中優勢明顯。“西安氣象”官方微博經過10 a發展,在內容編輯、信息傳播、吸引粉絲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驗證了做好主業、注重原創、合力傳播等在氣象信息傳播中的重要性。在移動互聯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官方微博內容質量,提高粉絲關注度,從而擴大氣象信息傳播覆蓋面,更好地發揮官方微博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做到“服務精細”,使公眾有更多的氣象服務“獲得感”,需要氣象部門進一步思考。
微博是 2009 年由新浪推出的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微博極大地擴大了信息傳播范圍,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據不完全統計,一條微博消息僅需30 s就可以被全球微博用戶所接收,18 min左右就能夠將點擊率上升到200萬人次[1]。目前,公益類氣象信息傳播中,除了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短信、報刊、戶外顯示屏等傳統媒體發布外,中國氣象局,各省以及大部分地市、縣區氣象部門都有了自己的氣象APP、官微和官博。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自2011年起,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新浪微博名為中國天氣)以及大部分省、市級氣象部門紛紛開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眾號[2],建設了本地化的氣象APP。目前在新浪微博平臺上通過官方認證的前100名官方氣象微博,2020年8月的影響力指數都超過了50分,其中位列前三名的分別是“深圳天氣”85.9分,中國天氣85.5分,“中國氣象科普”82.7分。而粉絲最多的“中國氣象局”有粉絲444萬人,影響力81.9分,排名第五,與前四名差距不大[3]。
統計調查發現,這些排名靠前的氣象官方微博都具有明確的運營理念和定位,都把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獨特性、趣味性和科普性融于一體,積極傳播正能量,充分發揮了公共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的積極作用。“深圳天氣”新浪官方微博2010 年正式注冊,是最早的氣象微博。“深圳天氣”將傳統“高大上”的氣象預報等氣象信息轉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接地氣”的語言傳遞給市民,在確保信息權威性的同時,也增添了趣味性[4]。廣州氣象局通過粉絲偏好挖掘[5],擴大微博影響力的同時,增強廣州市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的品牌影響力。“浙江天氣”通過加強與粉絲互動,提升用戶粘性[6]。
目前,官方微博已然成為氣象信息傳播服務的主陣地。利用微博,西部地區氣象部門有效彌補了與發達地區的氣象服務發展差距;利用地域及行業微博矩陣,發揮各地氣象部門的本地特色優勢,借助移動互聯及大數據,推廣地市級乃至區縣氣象部門微博服務,可以為當地政府部門及公眾提供與發達地區、大城市同樣優質的氣象服務,彌補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微博克服了空間的約束,使得無論天南海北,只要一機在手,隨時隨地獲得當地,乃至全國、全球的最新氣象信息。與此同時,大部分地市級、區縣級氣象類媒體賬號仍存在“低流量”甚至“微流量”的瓶頸問題,其關注度低,影響力有限,很難有所突破。特別是區縣氣象局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粉絲數大都在幾百、幾千人。以西安市氣象部門為例,8個區縣氣象局中開通新浪微博的有5個,其中粉絲最多的“長安氣象”新浪官方微博也僅有649人。而隨著基于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今日頭條”、音樂創意短視頻分享平臺“抖音”等平臺用戶的快速增長和超強的粉絲吸引力,很多基層氣象局也將服務渠道拓展到了這些平臺。在注意力和流量日漸成為稀缺資源的時代,如何獲得公眾的主動關注,成為公眾氣象服務的重點[7]。
2011年7月21日,以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為契機,西安市氣象局新浪官方微博“西安氣象”正式開通。該微博已經發展了10 a,受到高度關注與好評。截至2020年11月,“西安氣象”官方微博粉絲達到86.1萬人,影響力68.7分,與全國前五名氣象類官方微博有一定的差距,但在西部省市中,排名第4,僅次于“陜西氣象”(73.5分,排名17)、“重慶天氣”(72.1分,排名23)和“成都氣象”(71.6分,排名28)。2017年,“西安氣象”新浪官方微博榮獲中國氣象學會第十屆“全國優秀氣象科普自媒體”稱號,成為西北地區首個獲此殊榮的氣象類融媒體賬號[8]。
2.1 筑牢根基,做好基本氣象信息的準確、快速傳播
高影響天氣和重大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依然是驅動氣象類官方微博粉絲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2020年,西安市極端天氣較多,2019—2020年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三暖冬年份,西安市冬季平均氣溫3.1 ℃,較歷年同期偏高1.6 ℃。7月中、下旬入伏恰逢連陰雨,頭伏涼爽無酷熱,降水持續時間長、雨量大、氣溫異常偏低。其中7月10—25日,陜西省平均降水量114.7 mm,較常年同期偏多116%,是1961年以來第二偏多年。6月月平均降水量148.4 mm,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多近1.1倍,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年份;周至縣國家級氣象站出現暴雨(16日),日最大降水量80.2 mm,突破6月歷史極值等等。這些都為微博引爆網絡提供了素材和關注點,也使得粉絲快速增長。以2020年7月10日下午氣象微博服務為例,從西安市氣象臺10日13:45發布短臨預報開始,到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的發布,再到18:25解除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在4 h 40 min時間里,“西安氣象”官方微博共發布22條氣象信息,其中“下雨啦”短視頻微博閱讀量11萬人次,雨情通報微博閱讀量達到7萬人次,粉絲日增長率達到1.2萬人次。統計顯示,2011年7月21日至2020年8月底,“西安氣象”微博歷史閱讀量超過1.4億人次,粉絲突破74.2萬人,平均每天增長223名粉絲。其中,2020年8月較2020年7月底增長5.6萬人,增幅達到8.2%,平均每天增長1 800名粉絲。2020年7月10日粉絲增長量是平均日增量的53.8倍,是8月平均日增長量的6.7倍。可見公眾對官方微博氣象信息的傳播有很強的需求,做好基本氣象信息的準確、快速傳播,是氣象類官方微博的基本任務和粉絲增長根基。
2.2 原創加特色,深度科普文章增加關注度和粉絲粘性
在互聯網廣泛傳播的背景下,如何引流,并使粉絲具有粘性是運營者關注的重點。每天微博產生海量信息,各個賬號之間信息可以大量被快速復制、引用和分享,但內容的同質化會對自身品牌和影響力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原創將成為趨勢。
據調查統計,希望氣象信息服務手段更為現代化和多樣化的西安老百姓占比達67%,希望加大普及氣象科普力度的占比達47%[9]。在調查的基礎上,“西安氣象”微博突出做好原創文章。針對多日的涼爽天氣,2020年7月21日,撰寫題名為“西安的夏天為什么這么涼爽多雨?西安進入防汛關鍵期”的原創文章。該文發布后,被多家媒體轉載,迅速傳播。2020年7月22日,后續發表深度解讀的題名為《權威解讀:盛夏西安涼爽多雨?影響主要來自強盛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博文,閱讀量達到2.9萬人次。連續兩篇原創文章的傳播,快速提升了“西安氣象”微博品牌影響力。可見,公眾對具有地方特色和原創深度的微博關注度很高[10]。
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也是微博傳播的增分項。“唐妞”是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朝仕女俑為原型打造出的卡通人物,成為在陜西乃至全國頗具影響的文創領域原創IP形象。2016年8月起,西安市氣象局與“唐妞”IP聯合,推出“唐妞報天氣”專欄[7],讓西安天氣預報有聲、有影、有形、有“代言明星”,也具有了更多的亮點和看點。“唐妞報天氣”的推出成為與粉絲互動的有趣話題,進一步吸引了粉絲關注。
2.3 打造西安地域及行業新媒體矩陣,形成傳播合力
微博用戶是背對臉的跟隨交流,其傳播廣度隨著關注者增加(轉帖效應)而呈幾何級數增加。基于微博的這種爆炸性傳播特性,2018年下半年開始,“西安氣象”積極打造西安地域及行業新媒體圈。截至2019年底,已與“西安發布”、“西安交警”、“西安零距離”、“西部網”、“陜西頭條”及“陜西發布”等媒體形成常態化合作的地域新媒體圈,并利用行業優勢,加入中國氣象局旗下的行業合作圈,特別是與省內各地市氣象部門的官方微博群形成合力。氣象服務影響力不斷擴大,文章閱讀量及粉絲關注度不斷提升,“西安氣象”品牌效應顯現。 2020年8月7日,“西安發布紅色暴雨預警”,單條微博經媒體矩陣傳播,閱讀量超過369萬人次,閱讀量達到“西安氣象”粉絲數的近5倍,轉帖效應巨大。而根據粉絲增長數統計來看,2019—2020年,“西安氣象”粉絲數增長明顯,之前年均增量為5.3萬人,2019年增量為11.7萬人,2020年增量為34.3萬人,傳播合力帶來了顯著的粉絲增長。
全媒體時代,如何與時俱進,利用好新媒體,為公眾提供更快、更準、更優的民生類氣象服務產品,是公眾氣象服務發展的關鍵所在[3]。而微博以其顯著的優勢,在氣象信息傳播、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微博的運維中,除了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等基礎需求外,從內容、互動、特色等方面進行探索,將有利于其在氣象服務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3.1 內容為王,氣象信息深度解讀和深入淺出表述有利于增加關注度
微博傳播形式的豐富程度決定了其吸引力,但微博內容的深度則直接決定了其傳播的廣度。氣象部門在運用“互聯網+氣象”模式時,多以“實況信息 + 未來預報 + 影響提示”的“三段式”固定結構報道為主,形式單一,加之描述語言很多時候過于“專業化”,使用戶閱讀一半甚至一個開頭就會放棄,無法吸引受眾,從而也不會進一步轉發,氣象信息的傳播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導致粉絲量停滯不前,無法突破。而基于熱點天氣事件的深度解讀,快速、準確地第一時間傳播權威解讀,通過“圖解天氣”、“數讀天氣”等盡量將復雜的天氣信息圖形化、數字化、卡通化,使用公眾日常語言,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時,做到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粉絲的閱讀興趣、互動和轉發,就能形成與粉絲的正反饋,從而達到提升傳播力的目的。近年來,中國氣象局“圖解天氣”系列已經成為眾多氣象類官方微博進行氣象科普和氣象信息解讀的主要信息來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增加和粉絲的互動是氣象官方微博運營和取得成效的重要舉措。在氣象微博信息發布之后,應該和粉絲進行及時溝通和交流。特別是高影響天氣過程中,公眾有非常強的互動需求,需要了解關注區域的最新實況信息、預報信息等,互動交流可以極大地增加粉絲的參與感和滿足感。對于粉絲提出的問題,運維人員應耐心解答,即使是批評的建議也應該虛心地接受。對于粉絲提出意見和建議應該及時地歸納總結,并且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此外,有條件的還應該定期和粉絲進行線上線下活動交流,如舉辦氣象知識比賽、氣象信息的征集,通過獎勵小禮物提升粉絲的參與度。特別是可以利用“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科技宣傳月”、重大活動舉辦、節假日等時間節點,通過轉發抽獎、組織粉絲來氣象局互動交流(請進來)、為粉絲或者中小學學生開展科普講座(走出去)等,從而吸引更多粉絲關注。這樣,非常有利于留住鐵粉,增加官方微博的影響力和粉絲的忠誠度。
針對微博信息可被快速復制、引用和分享的特點,加強與“西安發布”和“陜西發布”等當地大V,特別是與同城“陜西氣象”等官方微博之間的合作,利用當地大V和氣象大V的影響力,一方面第一時間傳播了氣象信息,各個微博緊密聯系,高效互動,有效解決氣象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擴大了粉絲規模、活躍度和氣象微博的品牌影響力。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陜西省省、市兩級氣象部門官方微博粉絲數合計達到292.3萬人,而“西安發布”和“陜西發布”分別達到150.1萬人和144.3萬人,已經形成了品牌傳播。
總體來看,雖然受抖音等短視頻媒體的沖擊,但微博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氣象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通過提升氣象官方微博的內容質量,增加與粉絲的互動交流,與當地大V及氣象大V形成矩陣傳播等,將有利于提升氣象官方微博的品牌效應,提高氣象信息的覆蓋度,增強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