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種豬市場占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超過2萬頭,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中國豬肉超過八成來自國外引種,并正在陷入一個“國外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局面。來自國外的種豬幾乎完全占領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而大量本土種豬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中國人養了全世界一半的豬,也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然而,中國用于繁衍食用商品豬的種豬卻長期依賴進口。2020年種豬進口總量超過2萬頭,創下歷史新高。
我國的商品豬,80%以上來自國外引種。這一情況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彼時,中國開始從國外引進“杜長大”(美國杜洛克豬、丹麥長白豬、英國大約克豬)。
國外這些洋白豬長得快、飼養成本低,平均6個月就能出欄,每增重1公斤僅需消耗2~3公斤飼料,價格相對中國土豬便宜不少。而傳統的中華土豬長得慢、數量少,平均一年才能出欄,每增重1公斤需要消耗5公斤飼料。加上國產土豬的瘦肉占比僅為35%,明顯低于洋豬75%的瘦肉占比,來自國外的洋白豬逐漸占據生豬養殖業的主流,也占據了老百姓餐桌。
事實上,中國本土的黑豬也具備很多優點,除了肉質好外,其抗病性能和繁殖力更強。不過,隨著抗生素大劑量使用之后,洋豬的抗病性能幾乎和本土豬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值得注意的是,進口的洋豬也有其劣勢,就是繁殖幾代后,容易退化。但對于外國豬企來說,這反倒算是一個優勢,因為種豬不斷退化,國內養殖行業就需要不斷從國外引種。當前一頭原種豬,價格常常高達2萬元,中國每年從外國進口的種豬和豬的精液,費用高達數億元。
根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的結果,中國的88種地方豬有85%的品種數量在急速下滑,在這一為期5年的走訪調研中,橫涇豬等記錄在冊的8個地方豬種沒有被發現,項城豬、定縣豬、龍游烏豬和窄勒黑豬4個豬種已經確認滅絕,另有30余種瀕危或瀕臨滅絕。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