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 孫文靜

1962年,我軍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抓獲3968名印軍俘虜,在管理和教育這一“特殊人群”上取得較為深遠的勝利,至今印軍內部流傳著這樣的聲音,“我們不光在戰場上輸給中國人,心理上也輸給中國人”。
1962年,印度尼赫魯政府驅使大批官兵蠶食中國領土時,還大肆宣揚“軍人榮譽”,鼓吹印度官兵若被解放軍俘虜,下場就跟二戰中被日軍俘虜一樣,不是砍頭,就是當苦力。在實戰中,被俘印軍往往連頭也不敢抬,或直接跪地做束手就擒狀。不過,他們很快發現中國人不是惡魔,對于投降人員,解放軍不要說侮辱打殺,連繩捆索綁都沒有,還給饑渴難耐的人遞上水和餅干,戰俘個人財物也是清點登記后發還。印軍被俘的最高軍官、第7旅旅長達爾維準將回憶,他原以為被俘后手上戴著的金表“保不住了”,沒想到我軍戰士碰都沒碰。
當時中國剛經歷三年困難時期,物資相對匱乏,但我軍想方設法保證印俘面粉、大米、肉類等食物供應,條件允許時,還盡力滿足他們“一甜二辣三咸”的口味。后來當上印軍準將的貝爾回憶,“當年被俘時我還是少尉,在收容所里不但基本伙食得到有效保障,到了冬天,中國干部還給我們配發御寒衣被,而這些干部有的還是兩三個人合蓋一床被子。”
解放軍注重保障印俘日常生活,也注重對其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認清中印領土問題的是非曲直。有27名印俘軍官被安排參觀北京、武漢、南京、上海、杭州,還專門參觀8家工廠和一個公社。
被俘的短短幾個月里,絕大多數印度官兵都發生巨大的思想轉變。后來回國時,面對本國態度冷淡、滿臉狐疑的接收代表時,許多印俘留給中國干部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們曾與你們為敵,可你們對我們關心備至,而我們的祖國卻如此刻薄,以后我們絕不把槍口對準中國!”
戰俘交接中,印方代表多次明里暗里鼓動印俘官兵“搞事”,希望以此挽回一些顏面,卻均遭拒絕。印俘官兵沒有大喊“印度萬歲”,而是“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人民是兄弟)。
(摘自《新民晚報》 梁君 孫文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