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鋒 陳弘毅 張璇
近日,有微博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大頭娃娃”的事件,一家長爆料稱,自己從市面上購買了一款疑似激素超標的抑菌霜,5個月大的孩子在使用后出現“發育遲緩、多毛、臉腫大”的癥狀。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該事件的最終結論還未公布,但折射的部分“消”字號母嬰產品“生存之道”,值得社會反思。
實際出貨數或不止1200瓶
“是否含有激素”成為當前各方爭執的焦點。此前,爆料者“老爸評測”曾分別從網店和實體店購買了涉事產品和另一款嬰兒面霜,均為“(閩)衛消證字”,送往檢測機構檢測,結果顯示均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
“‘消字號產品,是不允許加入激素類藥物成分,氯倍他索丙酸脂是非常強效的糖皮質激素,長期超量使用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艾斯說。
針對激素超標的質疑,記者第一時間探訪涉事企業“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這家企業租用當地一工業園的三層約800平方,地點較為隱蔽,室內包括生產、凈化、包裝等車間。
“在沒用這款產品之前,當事人已經用了好幾款其他產品,說不準是不是其他產品的問題。至于激素成分超標,要看是否是權威機構檢測的結果。”現場,企業大股東胡永林解釋,他還拿出一張由某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出具的樣品檢驗報告作為佐證,上面“氯倍他索丙酸脂”一欄顯示未檢出。
記者看到,該報告上聲明處寫著“本單位接受的委托送檢樣品,其代表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由委托方負責”,而該樣品委托機構正是該公司。
目前還有多少產品留在市面?漳州市衛健部門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場查看該企業生產清單和銷售清單發現,目前涉事的產品有兩個生產批次共1200瓶,都是訂單式發貨,銷往江蘇宿遷和連云港。但有內部人士反映,廠家或有更多渠道,實際出貨數不止1200瓶。
“出廠4元,銷售80元”
盡管目前是否添加激素仍無定論,但這并非“消”字號母嬰市場首次曝出問題。游走在政策邊緣,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某種程度上,涉事公司“歐艾”折射了“消”字號母嬰產品的生存之道。
審批備案環節,瞄準“低門檻”待遇。目前衛健部門反映該企業審批備案環節均無問題。但記者采訪了解到,該企業成立于2017年,職工僅5人,法人代表此前長期從事設計工作。成立后前幾年,公司除了生產一點樣品外,一直在尋找代工廠拿貨,自己只負責包裝銷售,去年才開始自主生產,而生產的兩款產品均被曝出問題。
“一般面霜類產品有‘消字號和‘妝字號,前者由地方衛生部門審批,審批時間短,企業無須標出產品所有成分。而后者由國家藥監部門審批,審批時間長,同時需要標明所有成分和輔料,管理嚴格。”“老爸評測”說,在此背景下,不少資質較差的小微企業為了盡快上市,會選擇“投靠‘消字號”。
相關專家證實,“消”字號產品門檻較低,以涉事的抑菌霜為例,備案審批環節,國家規定的檢驗項目不包含該激素成分,這就給了一些企業可乘之機。同時,企業備案環節只需自行尋找認證機構、自行郵寄樣本,最終只將結果提供給地方衛健部門,而衛健部門無須到現場查驗,不排除有的企業利用假樣本蒙混過關。
廣告宣傳環節,一手隱瞞、一手夸大。記者查看涉事產品說明書,發現上面未標明激素,還寫著“可用于日常護理”,疑似誘導消費者長期使用。
據媒體報道和部分購買者截圖,涉事企業官方微信公號上曾多次宣傳該款嬰兒霜可祛紅止癢、修護受損皮膚,是嬰童皮膚問題修護、日常護理必入款。而根據國家規定,“消”字號產品不得宣傳具備治療效果。“擦邊球”形式夸大宣傳是不少此類產品的慣用手法。
銷售環節,通過高額利潤誘惑搶占市場。記者曾在廠家文件柜中發現一份出庫單,涉事的25g抑菌霜的出庫價為4元,但市場價為80元左右,中間存在70多元的利潤空間。據行業有關人士透露,一些違規的“消”字號產品成本僅3元左右,卻賣到三百元的“天價”。
“老爸評測”說,由于添加激素后見效快,部分“消”字號敢于采取高定價策略,這給線下母嬰店留下大量利潤空間,正因此,這些資質不高的品牌能在線下迅速搶占市場。
針對該事件折射的“消”字號母嬰市場種種亂象,專家呼吁,一方面應盡快查清真相,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12吳劍鋒 陳弘毅 張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