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煥 黃喜珊
〔摘要〕伴隨著中小學生抑郁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抑郁心理問題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首先厘清了抑郁情緒與抑郁心理問題的區別,進而從生理、社會、心理機制等三方面對中小學生的抑郁心理問題進行原因追溯,最后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工作,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輔導三個方面提出對中小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策略。
〔關鍵詞〕抑郁心理問題;心理輔導;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2-0004-03
曾經有人說,20世紀是焦慮的年代,21世紀是抑郁的年代。調查表明,抑郁心理問題在過去的四、五十年間增長了4倍,而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近年來全球青少年抑郁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學生抑郁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心理衛生部門的重要問題,抑郁所造成的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經常見諸媒體報道,引發社會關注和爭議。學校該如何有效開展對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干預,以避免危機事態發生,這已經成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一、抑郁情緒、抑郁心理問題的概念界定
首先,有必要分清日常生活中的抑郁情緒和抑郁心理問題的不同。抑郁情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主要指由于各種原因所導致的情緒低落狀態。從進化的角度看,抑郁情緒具有積極的社會學意義,抑郁情緒能夠使個體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能夠避免身體和心理資源過度耗竭,擁有足夠的動力去拒絕執行某種不具有適應性的行為。如失戀后,抑郁情緒使當事人不再對對方有所期望,沉浸于自我的負面情緒中,從積極的角度看,能夠避免進一步的社會功能損害,做不必要的斗爭。抑郁心理問題通常表現為抑郁癥、抑郁神經癥,即已經達成心理疾病診斷標準。這種抑郁狀態是異常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主要表現為持續的、與環境不協調的抑郁狀態。主要癥狀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思維緩慢,嚴重損害自身心理功能,同時可出現自殺觀念甚至開展自殺行為。對于抑郁癥的癥狀表現,DSM-5總結為下面幾方面:一天大部分時間感覺抑郁 (A);食欲與體重下降 (B);失眠與睡眠過多 (B);身體運動性遲滯 (B);感覺疲累無力 (B);自覺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C);注意力與思維能力下降 (C);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 (A);反復出現自殺的念頭 (C)。其中A類癥狀為核心癥狀,B類癥狀為次核心癥狀,C類癥狀為外圍癥狀。診斷為抑郁癥必須有5 種或以上的癥狀,且持續至少 2 周,癥狀必須包括 A[1]。
從主要表現看,抑郁與抑郁心理問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心理現象,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又可能是連續體。日常的抑郁情緒是正常的、健康的,而抑郁心理問題是病態的或接近病態的狀態,對前者,當事人一般也可以自行緩解;對后者,當事人無法通過自我排解解決,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干預。在學校心理輔導中,抑郁情緒和抑郁心理問題都可能碰到,前者只需要注意傾聽和了解,調動來訪者的心理資源,而后者則需要在心理咨詢師的支持下開展輔助性的心理干預。
二、中小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原因探索
從病因分析上考慮,抑郁心理問題可以看作長期壓力下的一種身心反應[2]。個體對外部信息進行知覺和統合后再經過大腦皮層的分析,產生一系列的應對措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丘腦、下丘腦、杏仁核、海馬回等組織,引發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長時間的壓力狀態引發顱腦內一系列神經遞質和神經鏈接的微觀變化,造成外顯的抑郁癥癥狀[3]。抑郁癥核心的癥狀就是情緒低落和興趣喪失,海馬回的變化造成了記憶效率低下,前額葉神經突觸鏈接減少造成聯想困難和思維緩慢。
個體素質方面的因素是抑郁心理問題產生的基礎,如基因遺傳因素、早年負面的成長環境。遺傳因素主要指遺傳了兩條短的血清素transporter基因和遺傳了較敏感的壓力反應系統。早年負面的成長環境指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了過多的壓力,導致經常啟動壓力反應系統,情緒調控系統啟動較少,自我難以在情緒上獲得平衡,較少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感覺。另外,某些心理功能特征,如容易感到抑郁、負面情緒影響認知、存在行為偏差,也容易導致抑郁心理問題的發生。
從抑郁癥的科學研究成果反觀目前青少年存在的抑郁心理問題,結合家庭和學校教育實際情況,我們認為目前中小學生出現抑郁心理問題的成因大概為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1. 學業競爭壓力
學齡兒童的學業競爭壓力逐年增加,這已經成為一個大家公認的趨勢,從眾多的媒體中也可以尋找到線索。學業競爭可以表現為優質學位的競爭、自我表現的需要和未來的職業期待,競爭壓力迫使學生不得不不斷加碼,學業成就變成社會、家庭、學校對于中小學生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源。2020年疫情背景下,復學后發生的大量的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事件的背后,某種程度上正緣于學生對于學業壓力的應對不力,導致了學生在應對學業壓力上心理的平衡能力出現問題。
2.家庭及學校作用
一方面,學生學業競爭壓力不僅直接作用于學生,也作用于家庭和學校。另一方面,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處于心理弱勢地位,社會外部的壓力系統可以通過壓力的傳導形成踢貓效應,最終傳導到心理弱勢群體。社會變動所引發的社會焦慮情緒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學生心理問題,其實就是一種表現方式。
3.成長過程中的快感喪失
學業的競爭壓力一方面導致了壓力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學生從小學階段較少啟動快感情緒系統,形成早年的負面成長經驗。學生將主要精力用于學業成績,主要啟動的是理性的認知系統,相對而言,與同伴的互動、主動調節自身情緒、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等積極情緒系統啟動就變少。負面情緒容易啟動,而積極正向的情緒啟動較少。
4.適應過程中的沖突和壓力事件
伴隨著學業競爭壓力是各種適應場景的增加,如學習上分班、重新上學、換學校、換專業、轉換學習方式等,這些場景相對過去逐漸增加,意味著壓力因素增加,如果學生長時間適應不良(如難以適應住校),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成為抑郁心理問題萌發的土壤。
5.人際關系問題
學生的人際壓力沖突可能來自家庭,也可能來自同伴間的互動,一些突發性的壓力事件背后往往是長期的不良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疏解壓力、減緩情緒波動的作用,而不良人際關系往往成為壓力源的放大因素,易成為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導火線。
三、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輔導策略
古籍《雪心賦》云:“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相生相長,這提示我們,積極與消極心理體驗相結合將有利于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輔導。故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和中小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成因出發,我們就容易找到如何有效開展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干預方法和方式。雖然抑郁心理問題實際已經涉及病態心理的范疇,但在課程設計與實施、學生個體和團體心理輔導上,心理教師的工作仍然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對于學生的抑郁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結合以上中小學生抑郁心理問題成困的分析,我們提出以下輔導策略。
(一)課程和團體輔導
第一,激發學生積極情緒。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校的心理健康活動課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在課程中體驗到人際的溫暖、團體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對于中高年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歸因風格,避免不合理的負面情緒內歸因。
第二,協助學生應對壓力。大多數人都存在壓力,合理的應對壓力的技巧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減少壓力帶來的沖擊,減少在壓力應對方面的損失。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資源,從學生生成性的資源中獲取合理有效的成分,往往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在壓力情景發生之后,要盡快啟動相應的應對措施,避免壓力傳遞到學生身上,協助學生應對具體的壓力情景。壓力情景出現后,要特別關注具有易于敏感體質的學生。
第三,協調學校和家庭。要積極充當學校和家庭的顧問角色,與學校其他部門和家庭保持充分的溝通,避免學生身上過多的、不合理的壓力和沖突,讓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到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調節中。同時,在溝通等課程設計上,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與家長和教師的主動溝通能力,調整溝通中的學生一方。
第四,積極協助學生適應。在需要學生適應的情景發生后,要關注到需要適應的學生群體,增加適應課程,通過活動和團體運作協助學生更快融入新的環境和機制。
第五,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通過交友訓練、異性教育、人際團體等協助學生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在溝通和情商課程中加入社會情境知覺和提高利用度的訓練。同時要建立班級心理班委制度,利用心理班委了解班級中人際不良的群體,創設情境主動提供適應人際的幫助。
(二)中小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個體輔導
在抑郁心理問題個體心理輔導上,心理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輔導定位,抑郁心理問題干預的主體一般而言應該是衛生系統,而非教育系統,學生的抑郁心理問題的干預教育系統主要側重預防,重在提高學生心理品質。在現實學校心理健康實踐過程中,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表現可能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積極有效的初步診斷往往能夠為問題的解決取得先機。對于學生抑郁心理問題,一些輔助性干預也多數能夠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根據精神衛生法,在衛生部門介入的前提下,學校心理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輔助性的心理咨詢,提供必要的幫助。
另一方面是早期發現的抑郁心理問題的心理輔導。早期發現的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心理輔導,指的是處于抑郁癥狀態或抑郁癥傾向狀態的輔導,學生從一般抑郁情緒到抑郁癥的癥狀變化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學校心理教師要深入了解抑郁情緒到抑郁癥之間的差異,及時發現抑郁心理問題并通知學生家長,做好轉介工作。由于現實原因,許多存在抑郁心理問題的學生仍然在校就讀,跟蹤和開展輔助心理輔導有現實的必要性。在工作當中,下面的一些策略可能能夠對心理教師開展類似工作提供一些啟發。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抑郁狀態嚴重程度。嚴重的抑郁情況主要表現為思維緩慢,言語回應十分緩慢,記憶功能受損,此時任何要求學生改變想法的努力可能都是無效且有害的,教師能夠做的或許只是陪伴和耐心等待。認知功能完好的個體往往對于環境的認知和反應都是及時且合理的,這是開展心理干預的基礎。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處于嚴重抑郁狀態中慢慢恢復和反復抑郁發作,病情不斷惡化的個體,采取極端方式自殺的概率是比較高的,對于處于這兩種狀態的學生一定要通知監護人帶離學校并嚴加看管,決不能掉以輕心。對于處于嚴重抑郁狀態的個案,離開可能產生心理沖突的情景,加強營養和有氧運動,都能夠起到有效的緩解作用。
其次,對于認知功能相對完好的學生,輔助性心理輔導能夠起到相當的幫助作用。良好的咨訪關系建立,強化自身資源,幫助其尋找自己癥狀問題之外的副線故事,幫助其認識自己的認知藍圖、重建自我認知等后現代或CBT的手段,都是處理學生內在沖突常用的方式,如果存在某些比較突出、影響深遠的早年重大負面事件,必要的情緒宣泄手段也是可供選擇的方式。
第三,抑郁心理問題產生的基礎往往與焦慮有關,持續的、高強度的焦慮反應可看作嚴重心理沖突,是導致抑郁心理問題的重要來源。著重去分析焦慮的來源,協助學生有效調整和緩解焦慮問題,處理焦慮問題背后的機制,這是能夠有效解決抑郁心理問題的方式。
最后是關于學生用藥的問題。家長及學生經常對抑郁心理問題的用藥有認知偏差,或者認為藥物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或者認為藥物的副作用大因而不愿意用藥甚至私自停藥。教師需要對抑郁癥的用藥有必要的了解,充分宣傳,讓學生要認識到藥物的積極作用,清楚突然停藥可能造成的后果,也要認識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必要時候給當事人一些合適的預期。同時也要看到,存在持續的心理沖突可能是用藥效果不佳的原因。
總之,學生抑郁心理問題是產生心理危機的原因之一,學校對于這個問題要引起重視,采用充分的預防措施,從小學到高中各學段都要做到積極發現并做好相應的措施,相信可以有效減少和緩解中小學生的抑郁心理問題。(本文的通訊作者為黃喜珊)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8YJA190004)、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201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Arbanas G.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M]. Codas,2015.
[2]LeDoux J. The Emotional Brain[M]. NY:Simon & Schuster,1996.
[3]McEwen B S. The brain on stress:Toward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brain,body and behavior[J].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8):673-675.
(作者單位:1.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教育局,揭陽,515500;2.華 南 師 范 大 學 心 理 學 院,廣 州,510631)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