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喬
〔摘要〕在心理咨詢中,當來訪者可能存在自我傷害的高風險時,心理咨詢師有向對方合法監護人提出預警的責任。但是,告知監護人意味著要泄露來訪者的咨詢秘密,這不可避免會影響來訪者對咨詢師的信任度。心理危機干預后如何重建信任?本文結合一個心理危機干預案例,從澄清感受、自我暴露、闡述規范、調整認知等角度進行了成功的輔導。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咨詢關系;認知調整;初三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2-0024-03
一、心理危機案例概述
不久前,初三年級的一個女生前來心理咨詢室,說想和我聊一下。她是學生干部,由于學校工作的緣故,我們時有接觸,平常我有事也請她幫忙,她每次都爽快答應,從不拒絕。因為彼此較為熟悉,她說找我聊天,我以為就隨意聊聊煩惱、心事。我放下手頭的工作,邀請她坐了下來。
剛開始,她說不知道怎么開口,我表示理解:沒關系,慢慢來,等你想好了再說。后來,她的眼睛開始泛紅,情緒變得激動,在抽泣中斷斷續續道出了她的困擾。她的父親在她讀五年級的時候病逝了,留下她和母親、弟弟三人相依為命。由于她和父親比較親近,父親病逝后,她覺得疼愛自己的人不在了,與母親逐漸變得疏遠。加上母親曾在情緒沖動時說過都是她害死了父親之類的話,導致她對母親心存芥蒂。幾年來,她的情緒一度低落,但她努力偽裝自己,用微笑去迎合身邊的人。在老師眼里,她是好學生、得力助手;在家人眼里,她是聽話的乖乖女;在同學眼里,她從不發脾氣,有求必應。然而,只有她知道,自己微笑的背后是疲憊與壓抑。
上了初三后,她的情緒狀態變得越來越糟糕,偶爾想到輕生,但最后都能控制自己。最近,因為手機問題與母親發生沖突,母親一氣之下讓她滾出去,說永遠別回來了。那一刻,她情緒崩潰,走到陽臺想往下跳,但最后還是強忍住了。后來,她去市場買了老鼠藥放在床邊,想在下次難受的時候隨時結束自己的生命。現在,她實在不想回家面對母親,因為她再也偽裝不了自己對母親的怨恨。
聽到她曾有輕生傾向,并且近期有再次實施輕生的準備,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和危急性。我通過“耐心傾聽、鼓勵宣泄情緒”對她進行了初步的心理危機干預。她情緒平靜下來后,我嘗試和她建立“不自殺協議”,但她表示情緒沖動時不一定能遵守。我對她的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后,覺得有必要告知監護人以保障她的安全。我說明情況后,她情緒很激動,強烈拒絕讓母親知道她的事情,還表達了對我要泄露她秘密的不滿。我表示很重視她的隱私,并耐心解釋“告知監護人是為了及時為她提供支持和協助”。她看沒有回旋的余地,就妥協答應讓我告知監護人。她母親得知情況后,到學校把她接回了家。
第二天返校,我約她到心理咨詢室,想了解昨天回家后的情況,并重新評估她的情緒狀態。她態度很冷漠,我問一句她答一句,每說完一句話,就用力抿著嘴唇,擠出她平常的偽裝式笑容。我感受到她對我的抗拒,她的性格就是“老好人”,不敢當面拒絕別人,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我們的談話陷入沉默和尷尬。
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是心理咨詢的核心內容,但由于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告知監護人”的要求,使得她不再相信我。然而她的危機狀態還沒解除,我有責任繼續跟進。因此,修復我們的咨詢關系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只有讓她重新信任我,我對她的跟蹤輔導才能有效進行。于是,我臨時調整了談話的內容和方向,不再急著重新評估她的輕生念頭,而是著重心理危機干預后的信任重建。
二、重建信任的過程
(一)真誠連接,澄清感受
咨詢師:你好像不大愿意和我聊下去了。
來訪學生:沒有啊……也沒什么好說的了。
咨詢師:你愿意說說你現在的感受嗎?
來訪學生:沒什么感受,挺好的。
咨詢師:可我看見你咬著嘴唇。
來訪學生:沉默。
咨詢師:謝謝你昨天來咨詢室,告訴我你心里的秘密,這是你對我的信任。
來訪學生:我可能不應該來。
咨詢師:嗯,這是你現在的真實想法。
來訪學生:是我自己要來的,也怪不了別人。
咨詢師:換作是我,如果掏心掏肺地告訴別人秘密,但別人轉身告訴了其他人,我也會很后悔信任她。
來訪學生:默默流淚。
咨詢師:可能你現在都不想見到我。
來訪學生:今天本來是不想來了,但覺得這樣很沒禮貌,所以我又來了。
咨詢師:謝謝你,盡管心里難受,但為了尊重我,還是堅持來了。
來訪學生:其實,我昨天真的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才來找你的,因為我很難相信別人,可沒想到……
咨詢師: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來訪學生:挺受傷的,感覺被背叛了。
咨詢師:還有嗎?
來訪學生:很難堪,自己的秘密都被其他人知道了。
由最初的高度信任到后來的信任崩塌,這次心理危機干預帶來的信任危機使我們的咨詢關系瀕臨破裂。盡管她第二天還是來到了咨詢室,但她沒有打算繼續和我多聊,更逃避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心理咨詢中,當來訪者的情緒被看見、被接納時,咨詢關系就會發生積極的變化。因此我通過情感反應、共情、積極關注等心理咨詢技巧與她建立連接,引導她直面自我。從逃避表達到沉默流淚,再到說出感受,她與我的冰點關系正在悄悄回暖。
(二)開誠布公,自我暴露
其實,在前一天和她說要告知監護人時,我心里也有很大壓力。盡管根據當時的情況,我有責任告知監護人,但面對她的抵觸情緒,我很糾結,反復思量這樣做到底是不是最好的選擇。我能理解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對于秘密被泄露的忐忑不安,我更擔心由于我的告知導致她的心理狀態進一步惡化。不過,僅憑我一己之力,確實無法保證她的安全。在選擇告知她母親后,我又害怕她從此不再信任我,甚至背著大人做傻事。我陷入了為難、焦慮、自責的復雜情緒中,久久不能平復。
面談中,我把自己在應對這件事過程中的思考顧慮、情緒起伏都一一和她真誠訴說。她一開始低著頭,后來慢慢抬起頭,靜靜看著我。恍惚間,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來訪者,而她就是我的咨詢師,正在默默傾聽我的心聲。和她說完后,我心里輕松了很多,她的面部表情也逐漸變得自然柔和,不再刻意緊繃。
心理咨詢中,咨詢師適當的自我暴露有助于拉近與來訪者的心理距離。當我開誠布公時,她能感受到我對她的共情、信任。而且她發現,原來我也是這件事中被困擾的一方,她心里多少有些釋懷,對我的排斥也會降低,使得我們之間的信任重建向前邁進關鍵的一步。
(三)深刻反思,闡述規范
經過感性的情緒疏導后,我嘗試從理性層面和她解釋。依據心理咨詢倫理的要求,當來訪者可能存在自我傷害的風險時,心理咨詢人員有向對方合法監護人提出預警的責任。我把相關規定告知她,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因為在第一次訪談開始時,心理咨詢人員有責任向來訪者說明心理咨詢工作的保密原則及保密例外情況,但由于當時我和來訪者比較熟悉,心理咨詢開展得過于輕率,導致后面出現不必要的誤會。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工作者,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來訪者,都應該嚴格遵守心理咨詢倫理要求,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我向她坦誠承認自己在心理咨詢前期的工作失誤,但同時表示,即使可以重新選擇,哪怕她埋怨我,我還是會堅持告知監護人,因為生命高于一切。
在聽我解釋的過程中,她若有所思。規范具有說服的力量,當她了解到這是一個行業規范后,她能理解我當時的兩難處境,從而更能接受我的處理方式。加上我真誠反思自己的失誤,讓她感受到被尊重,對我的信任度也有所回升。
(四)用心引導,調整認知
即使她知曉心理咨詢倫理守則,明白我的不得已做法,但她對自己的秘密被泄露仍然是有心理負擔的。因為受傳統社會觀念的影響,她覺得有輕生傾向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當告知家長后,她擔心會被嘲笑或批判。對此,我借助情緒ABC理論澄清她羞恥、擔心背后的想法:有輕生傾向的人都是無能、無用的。接著,我引導她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不同角度的辯論。她發現原來對待輕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輕生傾向的人是暫時遇到困境的,是值得被關心的,是需要幫助的;輕生傾向是一種求助信號,是心理需求沒得到滿足……她從眾多看法中選擇了自己比較認同的一種——“輕生傾向是一種求助信號”。因為她認為當自己嘗試輕生時,如果周圍人知道了,肯定會來阻止、安慰或勸告等,這樣多少是在幫助自己。我趁機啟發她:那怎樣才可以充分利用這個信號,得到更多的幫助?她想了想說:讓越多的人知道我的情況,我被幫助的概率就會越大。我反問道:但如果別人知道你的事情后,對你有異樣眼光,怎么辦?她猶豫了一下說:這也很正常吧,我的心理確實出現問題了,所以我才需要幫助。
從“輕生是無能的”到“輕生是一種求助信號”,由于調整了自我認知,她對“自己有輕生傾向”的感受也在發生變化,比之前多了一份默許、淡然。順其自然的,她對我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我不再是故意曝光她秘密的人,而是幫助她傳遞求助信號的人。這促使她逐步放下對我的偏見,進而重拾最初對我的那份全然信任。
在面談最后,我和她做了定期咨詢的約定,但表示她可以選擇來或不來,我尊重她的決定。后來,她偶爾會找我聊天,“吐槽”弟妹的調皮、親戚的世故、母親對她的過度緊張……自然談笑的她像個鄰家女孩,雖然少了標準的露齒笑容,但多了幾分親近感和人間煙火氣。再后來,中考模擬考試后,她最后一次路過心理咨詢室,看到我在,就走進來擁抱我。我問她怎么了,她說“沒事,考砸了,抱抱就好”,然后和我微笑道別。
看著她離開的背影,我百感交集。學生愿意在老師面前敞開心扉,這是一份珍貴的信任,我們要用心理教師的使命感去呵護這一顆純粹而敏感的心靈!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行知中學,茂名,5250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