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怡寧



〔摘要〕離中考僅有三周的時候,學生們出現了沒信心、沒胃口、睡不好等心理或生理的波動。本文基于在臨近中考,不宜做更多顯性教育的情境下,探索如何利用好漫畫這個學生喜聞樂見的視覺藝術載體,設計出一次能調適學生迎考心情的隱性視覺心理課程,并從學生參與度、作品的被喜愛度、作品與學生現實經歷的匹配度、作品對應考壓力的調適效果四個維度,對該隱性心理課程進行了評估分析。
〔關鍵詞〕隱性心理課程;心靈漫畫;投射分析;中考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2-0045-05
離中考只有三個星期時,初三的班主任們觀察到,班里有些學生陷入不太好的情緒:有的二模沒考好,懷疑自己能否上理想高中;有的感覺自己努力了,成績上不去,很失意;有的和同學比較,覺得自己很差勁;有的感覺很疲憊,要堅持不下去了;有的狀態緊張、緊繃,一點小事就會被點燃,與家長、同學發生很大的沖突;也有的沒胃口,睡眠差。
一些家長和老師很擔心學生的這些情況,想做一些事情來幫助孩子緩解。那么,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做哪些事情是合適且不會過猶不及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生在臨考的時候,出現身體或心理的變化是正常的,這是心理應激狀態下的正常反應。因為升學考試本質上是一種淘汰制,對青少年未來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事件。如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中寫道:“壓力就是你在乎的事情,在緊急狀態下使得你產生的一種反應。”
其次,家長和老師也同樣面對中考的評價,也會有自身的壓力。如果家長、老師在學生臨考時臨時制定另一套計劃,比如教師開設考前心態調節的主題班會,媽媽不停走到睡不著的孩子房間查看等,都會給孩子帶來新的壓力。家長和老師要保持自身的穩定性,才能帶給孩子穩定性。
在這個緊張卻不能公開言說的臨考情景下,隱性教育有它獨特的優勢。隱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沒有收到教育者基于具體明確的教學目的而實施的各種教育措施,而是僅憑自身對周圍的人、事、物、景的感知、熏陶、認同、欣賞,進而被感染。國外有實驗證明,相對于顯性教育,隱性教育不僅能克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意識,還有利于受教育者主動、自覺地接受思想和內容,更容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潤物細無聲地接受和融入自我認識和價值觀念中去,指導生活。
經歷是成長的核心,它是教育的媒介。結合孩子們的臨考心理狀態,如何創造一個可以影響學生思維過程的隱性心理課程呢?
一、隱性心理課程的設計
(一)隱性心理課程載體的選擇
要想用我們的理念引導學生,寬慰學生,有兩大表達途徑,即語言和藝術。藝術又分為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及戲劇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說,藝術的形式與我們直覺、精神和情感生活的動態形式是一致的,藝術作品是一種“感知生活”的投影。它使我們從文字的字面意思中解放出來,是探索我們內在世界的手段。它能真誠地打動我們,讓我們的情緒情感被喚醒,情感性自我會被我們看見。由此可見,藝術作品是比語言更適合用來作為隱性心理課程的載體。
將藝術作品與其他學科整合,美國學者對多種形式都做了嘗試。最常見的形式是:把藝術和社會科學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學生學習美國內戰時,就去觀看那個時代的繪畫、雕塑。
結合初中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喜好,我選取了漫畫這種視覺載體,在年級的走廊宣傳欄布置了一場“心向陽,春常在”心靈漫畫展。
(二)隱性心理課程目標的設置
課程研究領域的創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學的富蘭克林·巴比特教授在《怎樣設置課程》一書中提出,課程建設就像旅行,教學目標就是沿途的每一個站點,他說:“許多一小步,形成了一段長長的旅行。”在緩解中考生臨考的緊張情緒課程里,可以設立哪幾個教學目標呢?
參考心理輔導的目標,即促進學生自我覺察、自我接納和自我實現或個性化,我把隱性視覺心理課程調適應考心情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第一,我們挑選的、最終呈現給學生的漫畫必須能投射出學生當下的現狀,讓學生感受到被看見,被接受。
第二,通過這些圖像提煉學生的感覺,在讓學生產生更微妙的體會的同時,還要提供一種能解決當前困境的藝術的思考方式。
第三,學生需要把觀看、感知漫畫后,內隱的一些難以理解和轉瞬即逝的想法表述出來,讓知覺內容有形化,意識化,達到調整學生認知,從而改變心情和行為的目的。
(三)影響學生思維過程的活動設計
教育是孩子將自身經歷和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相融合,創造新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心向陽·春常在”心靈漫畫展中,我設計了三個活動來促進學生經歷與學習材料的融合。第一個是“觀看”,觀看教師精心挑選的與他們的生活場景相吻合的八幅作品(見文后附錄圖1、圖2)。
一些漫畫是視覺化的事實,能觸動學生直覺,引發共鳴,喚醒學生被壓抑的、合理化的情感,啟動學生形成自身的“機體智慧”。“機體智慧”是指有機體自身擁有一種評價經驗的能力。這種評價不依賴于某種外部的標準,也不借助于人們在意識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據自身機體產生的滿足感來評價,并由此產生對這種經驗及相聯系的事件的趨近或是回避的態度。因此觀看這些漫畫能觸動學生身體本身的智慧,能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為接下來的思維轉化提供了基礎。
第二個活動是“表述”。通過心靈漫畫,學生看見了原本沒有關注或感受到的對象,如我們的心理狀態,經過藝術化的思維方式處理,完成了自我重塑的過程。如何把在觀看中形成的感悟轉化為知覺內容,從而能更明確、穩定地指導學習生活?結合初三學生時間緊,每個人的藝術創造水平參差不齊,但文字書寫都較流暢的特點,我設計了“我最喜愛的心靈漫畫評選表”,讓學生把最打動自己的作品寫下來,并寫出原因。見表1。作品的選擇其實就是學生內心狀態的投射,同時是學生在感覺安全的狀態下表達出來的,因此會更豐富而真實。
這個活動看似簡單,其實對學生的意義特別重大。其一,當學生自身被邀請去評價教學的材料時,他們獲得非常大的自主性,他們更有可能將自己個性化的經歷、感受書寫出來,學生發展心智的機會更大。
其二,表述就是把知覺的內容,可能是一種感受、一張圖片等,變成文字的過程。它能錘煉學生的三種認知能力,即撰寫、編輯、溝通。
首先,要把感受、想法描述出來,此謂撰寫。其次,剛撰寫出來的文字可能是零碎的、詞不達意的,學生需要用邏輯思維把它整理清晰,調整文字的感染力,達到更精確、更有力量的效果。這是編輯。至此,學生將自身狀態和解決途徑梳理完畢。最后,把這些內容公開,完成“溝通”。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分享,能讓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實現互補,創造出良好的共生關系,共同發展。
第三個活動是“分享”。這里的分享不是指做某種具體內容的分享,而僅僅是做一個總結,告訴大家心靈漫畫展結束了,畫展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和投票,為感謝大家的參與,主辦方請大家吃大白兔奶糖。這個環節既給本次隱性視覺心理課程畫上句號,又達到把同學迎考焦慮的情緒去“個性化”的目標,因為“很多同學都喜歡,有感觸”,還給學生帶去一點甜蜜。
二、隱性心理課程的評估
沒有評估的教學是盲目的,因為得不到基于反饋的調整和改變。因此,學生們的投票收上來后,我迅速做了統計分析,并給年級長相應的指導建議。結果如下。
(一)學生的參與度
課程中的核心現象就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課程活動,課程互動和參與塑造了學生的各種思考。所以學生的參與度是對本次隱形視覺心理課程的一個評估指標。本屆初三年級430人,參與投票的學生有127人,占29.5%。這相當于在一周內給一百多名學生做了心理輔導,幫助面廣,時間成本低。
(二)各幅作品的被喜愛度及其與現實情景的匹配度
作品的喜愛度恰恰是學生心態投射出來的一個表現,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次隱性課程所選擇作品的恰當程度。見圖2。
老師還會做出說明:
1.聽從你的內心,但切記別失去理智。
2.我們總是忘記,即使步伐再小,我們也依舊在不斷前行!
3.不要拿你人生的第一階段,去對比別人人生的第三階段。
4.如果你感覺到很累,應學會休息,而不是放棄。
5.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事物上,這些美好的事物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6.每天一點點進展,會累積成很大的成果。
7.永遠不要把通往你幸福大門的鑰匙,放進別人的口袋里。
8.做事情很順利時,我們不會成長。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我們才會長大。
其中,學生投票前四位的四幅圖片占總投票的80%,說明前四幅畫的選擇集中地、恰當地表達了臨考學生的心理狀態,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后面四幅畫只能引起少數同學的共鳴,選擇不夠貼切,在下次的布展中可以用更好的材料替代。
其次,排名前四的漫畫分別對應了班主任們反饋的四種學生心理困境。(見文后附錄)
“聽從你的內心,但切記別失去理智”對應的是學生們臨近考試心情緊繃,容易急躁、沖動的狀態。
“我們總是忘記,即使步伐再小,我們也依舊在,不斷前行!”對應的是學生們覺得努力了卻看不到成果的狀態。
“不要拿你人生的第一階段,去對比別人人生的第三階段”對應的是學生們在和同伴對比時的沮喪和失落。
“如果你感覺到很累,應學會休息,而不是放棄”對應的是學生們復習到最后階段已經非常疲倦,甚至想放棄的感受。
(三)學生當前最常見的四種心態及調適效果
20.5%的學生選擇“聽從你的內心,但切記別失去理智”。學生們在這幅漫畫里投射了三種感悟:
有的學生內心得到了鼓舞,如梁凱琳寫道:我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我很想考上執信,我的理想不應由父母來決定。曾麗婷寫道:我總會因為他人的話語忘了自己的存在,這話激勵我勇敢一點。
有的學生的沖動被理解了,如李亦白寫道:我經常因感情激蕩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愿我不再因此迷茫。黃梓軒寫道:這話提醒我要保持冷靜,不要沖動。
更多的學生則整合了內心和理智的關系,如劉伊寧、梁景皓等都寫道:漫畫告訴我,一個人能遵從內心是快樂和幸福的來源,但聽從自己的前提是對自己的想法負責,理智也同樣重要,可以讓我們生活和發展得更好。
18.1%的學生選擇了“我們總是忘記,即使步伐再小,我們也依舊在不斷前行!”學生們在這幅漫畫上投射了兩種感悟:
有的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被肯定了,增強了信心,如盧嵐奕寫道:小愛心很可愛,內容很勵志,有點震撼到自己的心靈,它給了緊張的我一點安慰,讓我有了更多的信心。黃偉峻、陳愷祺等寫道:漫畫中的人就和我一樣,給有時迷茫的我打氣,讓我相信每一個努力的印記都能被看到。
有的學生則受到啟發,表示要調整步伐,如張靜雯寫道:中考降至,總想一走一大步,變得很焦慮,沒發現每天一小點,長時間后就是幾大步。
16.5%的學生選擇了“不要拿你人生的第一階段,去對比別人人生的第三階段”。學生們在這幅漫畫里投射了兩種感悟:
有的學生感到自己的沮喪被看見,得到安慰,如陳祉宜、梁玥旻等寫道:切身體會過,感悟很深,漫畫蘊含的道理激勵了我,當自己在努力時,不要因為自己的落后而放棄,不要和已經成功的人去對比。
有的學生則受啟發找到新的目標或比較對象,如黃思瑤、戚梓暄等寫道:漫畫啟發我,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對比,要自己和自己對比,按自己的計劃,一步一步實現屬于自己的飛躍。
16.5%的學生選擇了“如果你感覺到很累,應學會休息,而不是放棄。”學生們在這幅漫畫里投射了兩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