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守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為邏輯主線貫穿始終,為我們指明和確定未來發展的歷史方位、發展理念、戰略決策,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指導性,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建議》,牢牢把握新目標的科學內涵、新階段的機遇挑戰、新理念的實踐要求、新格局的融入方向,凝心聚力、真抓實干,把藍圖變為現實,為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把握新發展階段找準新方位
歷史方位,是指客觀事物在歷史進程中的前進方向和所處位置。科學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方位,是新階段我們黨制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基本依據,也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啟新征程的現實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十四五”時期我國所處歷史方位做出的新的重大論斷,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和環境的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為黨和國家在新階段謀劃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握好這個歷史交匯期,找準歷史方位,以新的發展思維、思路,落實好發展戰略,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大跨越。中國共產黨建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新中國建設到改革開放再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幾代人孜孜以求、接續奮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黨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從這一歷史過程來看,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
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特征開啟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國際上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從國內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積極拓展發展新空間。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始終堅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確定性有效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科學認識和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變化新特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申中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大判斷,就是要把全黨的思想認識集中到國內的改革和發展上來,確保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始終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我們要拓展戰略遠見,主動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持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定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特別是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一定能夠更好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的挑戰,譜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要持之以恒解放思想,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有效破解發展環境、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問題,以思想上的破冰,實現行動上的突圍。要錨定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這一核心,緊扣深化供給結構改革這一主線,抓住做強做大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加快重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正確理解新發展格局,認識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歷史性抉擇、全局性戰略、系統性舉措。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深刻領會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的主動作為和長期戰略,不是被動的應對和權宜之計。緊緊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立足點,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強與對口合作省市、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合作,找準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促進將內需體系和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還要搶抓“雙循環”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發揮沿邊近海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抓好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等重點開放平臺建設,推動外貿提質增效,將吉林省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嵌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中。要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在已有基礎上全面深化經濟領域各項改革,堅決拆壁壘、破堅冰、解痛點、疏堵點,補齊短板弱項,更好破解老難題和新挑戰,形成有利于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營商環境好、創新能力強、生態環境優、發展活力足的吉林振興新局面。繼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全產業鏈水平,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黑土地、長白山,把這筆無價的財富保護好,留給子孫后代。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等綠色產業,持續釋放生態財富效應。
(作者: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華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