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摘 要:分水嶺地區春秋時屬于晉國,戰國時分別被趙、魏、韓三國控制,韓國控制的時間最長,最終被秦國吞并。該地區相對封閉,趙、魏、韓之間的爭奪并未對其喪葬習俗造成太大的影響,生活在該地區的族群一直很穩定,并且延續著晉文化的傳統。北向墓葬是姬姓;東向墓葬是非姬姓的異性族群,很可能是趙人;南向和西向墓葬可能是居住在晉國的秦人。
關鍵詞:分水嶺;東周;墓葬;人群
長治分水嶺墓地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市區分水嶺社區。1954—1972年,為配合長治市市政建設,文物工作者對長治分水嶺墓地進行了多次發掘。此篇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報告《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①發表的材料。該報告發表墓葬資料總計169座,其中詳細資料共計111座(銅器墓葬25座,陶器墓葬86座),陶器墓葬登記表中發表陶器墓葬58座。分水嶺墓地所處地區地勢平坦,整個墓地分布均勻,并未形成依靠自然地形地貌劃分的區域,整個墓地的整體性較強,不存在疊壓打破關系。筆者將該墓地分為五期,其中銅器墓M269、M270為第一期;陶器墓分為四期,第一期對應墓地總分期第二期。墓地總分期第一期為春秋晚期早段,第二期為春秋末期到戰國早期②,第三期為戰國中期,第四期為戰國晚期,第五期為戰國末期。
1 東周時期長治地區文獻記載
長治地區在春秋中期以前屬于赤狄控制。春秋早期赤狄逐漸強大,在宣公六年(前603)和宣公七年(前602)間,赤狄多次侵擾晉國?!蹲髠鳌沸辏骸扒?,赤狄罰晉,圍懷及邢丘。晉侯欲伐之?!雹坌吣辏骸俺嗟仪謺x,取向陰之禾?!背嗟椅挥跁x國東側,經常侵擾晉國。
春秋中期之后,長治分水嶺地區屬晉國之地。晉國因未做好充分的軍事戰爭準備,一直采取隱忍和安撫的手段。晉國在攻打潞氏前,與其有和親關系,潞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晉有暫時安撫之意,待時機成熟后一鼓作氣滅亡潞氏。《春秋》宣公十五年(前594):“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睏畈ⅲ骸奥海瑖?,赤狄之別種,……其國當在今山西潞城縣東北四十里?!雹茉谛迥曛?,長治地區均為赤狄的勢力范圍。是年,晉國安撫西側的白狄,集中全力攻打赤狄潞氏,并俘虜赤狄潞子嬰兒,潞氏滅亡。《左傳》宣公十五年:“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六月癸卯,晉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滅潞。”⑤楊伯峻注:“曲梁有二,此曲梁當在潞國附近。劉昭《后漢書郡國志》注引《上黨記》謂曲梁在潞城西十里。其地今名石梁,在潞城縣北四十里。”由此可以判斷,晉國當時擊敗赤狄潞氏的地點在今天的長治地區。
《春秋》宣公十六年(前593):“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⑥楊伯峻注:“甲氏或在今屯留北百里內外。留吁,晉滅之后,改名屯留,在今山西省屯留縣南十里?!雹摺蹲髠鳌沸辏骸笆甏?,晉士會率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睏畈ⅲ骸拌I辰當在今山西省潞城縣、屯留縣附近?!雹邥x國在滅亡赤狄潞氏的第二年相繼滅亡了赤狄的其他各部,赤狄從此在《春秋》和《左傳》中未再出現。
宣公十六年后,赤狄已滅,晉國需要分封一位貴族來確保對此地的實際占領,于是M269和M270對子墓的主人就受晉公之命來到此地,并從其他地區調入一些居民供其采邑。從墓葬年代推斷可知,這兩座墓葬應該處于春秋晚期早段。從時間上推斷,這位貴族在春秋中期或較晚時候被分封在此地,在春秋晚期早段死去,死后埋葬于分水嶺墓地。
關于戰國時期分水嶺地區的行政歸屬問題涉及史料零散,可信度較高的史料主要以《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為主?!豆疟局駮o年》:“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雹贂x烈公元年為公元前415年。泫氏即今高平一部分,在分水嶺地區南部。公元前423年,趙國將都城由晉陽(今太原)遷至中牟(今鶴壁),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分水嶺地區在泫氏和鶴壁一線以北,所以在公元前415年時分水嶺地區應該為趙國控制?!豆疟局駮o年》:“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縣)?!卑福骸按藭x亦是指魏國。”②在公元前361年時,魏國的勢力范圍到達此地,不排除分水嶺地區在此時處于魏國的實際控制中。《古本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長子。”公元前358年,韓國開始實際控制長治地區?!妒酚洝ろn世家》:“桓惠王……十年,……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公元前263年,分水嶺地區易手趙國;公元前259年,秦國占領。③
2 分水嶺墓葬特征分析研究
分水嶺墓地的墓葬分為四個等級。一是以七對對子墓為代表的卿大夫,其夫妻墓均為北向,以對子墓的形態出現,呈西南—東北向直線分布。墓葬面積大,深度超過一般墓葬,除M269和M270外均積石積炭,隨葬青銅容器,部分隨葬樂器、兵器及車馬器。二是以隨葬銅容器為代表的一般貴族,墓葬面積較大,深度較深,個別隨葬車馬器和兵器,沒有樂器。三是以隨葬兵器及帶鉤的陶器墓葬為代表的士,等級低于其他地區的士,沒有銅容器隨葬,墓葬規模較第二級小。四是以隨葬一般陶器的陶器墓葬為代表的庶人,只隨葬陶器,第四等級墓葬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隨葬陶器的多少,與貧富差距有關。
2.1 墓底面積分析
分水嶺墓地陶器墓墓底面積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表1),最大值增加趨勢明顯,從第二期的7平方米級別增加到第三、第四期的14平方米。墓底面積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倍數擴大,由第二期的2倍增加到第三、第四期的4倍。第三、第四期的墓葬占到陶器墓葬總數的3/4以上,可見當地人口由第二期開始快速增加。反映在社會等級方面,社會的貧富差距或地位差別拉大,社會成員開始朝兩極分化,中間群體逐漸減少。分水嶺地區長期存在墓底面積為3平方米的陶器墓葬,一直從第二期延續到第四期,應該是當時社會等級較低的平民。分水嶺墓地銅器墓從第二期到第四期的戰國時代,墓底面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向均值靠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由近7倍縮小至2倍多,差值縮小的趨勢較明顯。貴族墓葬規?;静蛔?,對照部分士族墓規模擴大,體現了貴族社會地位的衰落與士族社會地位的上升。
據筆者數據統計,分水嶺墓地銅器墓、陶器墓的深度有加深的趨勢,但深度與墓底面積無直接聯系。
2.2 隨葬兵器的分析
隨葬兵器以北向墓葬為主(表2),占陶器墓葬總數的87.5%,東向墓葬和南向墓葬分別只占陶器墓葬總數的8.3%和4.2%,西向墓葬沒有隨葬兵器的墓葬。從分期來看,北向墓中第四期墓葬隨葬兵器最多,占北向墓總數的57.1%,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其他各期較少。通過第四期陶器墓葬反映出戰國晚期分水嶺地區物質水平達到春秋戰國以來的最高峰。在戰國中晚期,分水嶺地區及其周圍產生了頻繁的戰爭,兵器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的必需品,并大量反映在墓葬的隨葬品中。
從墓向來看,北向墓葬還是該墓地的主流,隨葬兵器的墓葬絕大部分集中于北向墓葬。東向墓葬中,第二、第三期各有1座墓葬隨葬有兵器,說明東向墓的先民有部分是當地軍事人員,盡管級別并不高。南向墓葬情況可能與東向墓葬相似。
銅鏃、銅戈、銅劍是主要隨葬兵器。東向墓葬中只出土1把銅劍和1個銅鏃,南向墓葬中出土1把銅劍,其余兵器均為北向墓葬中出土。可見分水嶺地區的軍事力量主要由北向墓葬的人群組成,尤其是到了第四期,這種情況越發明顯。大部分兵器隨葬在棺內,分布在墓主人周圍。出土的24把銅劍和1把鐵劍都隨葬于棺內,緊貼墓主左右手,可見分水嶺地區有“劍不離手”的葬俗。銅戈及銅戈一般置于棺外槨內,銅矛多數置于棺外。
2.3 其他隨葬品分析
對子墓中有女性墓葬隨葬樂器,這在其他墓地不多見。平民墓葬中男女隨葬品差別不大,推測分水嶺地區在葬俗上男女差別較小。葬制和隨葬品僭越現象嚴重,對子墓積石積炭并隨葬樂器,符合戰國的時代特點。鼎、豆、壺等沒有嚴格的搭配模式,隨意性較強,隨葬器物主要由墓主的經濟實力決定。銅帶鉤在銅器墓中較常見,但在標識陶器墓葬的貧富差距時較為有效。骨簪在第三、第四期女性墓葬中頗為流行。出土銅鏡的墓葬全部隨葬有大量的兵器,且墓葬規模也較大,應該均為男性墓葬,說明分水嶺地區出土銅鏡的墓葬等級一般較高。
3 分水嶺地區人群來源研究
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晚期,一直延續著晉人的文化面貌,期間沒有中斷,也未發生改變,說明該地區繼承了晉文化的傳統,當地的社會也是一個連續發展的狀態。
M269和M270兩座墓葬可能為晉國在消滅了赤狄之后,分封分水嶺地區的第一任統治貴族。分水嶺東周墓地埋葬有七對大型對子墓,這七對大型對子墓呈直線分布,從早到晚,由西南至東北依次排列。這七對大型對子墓就像一根時間軸貫穿于整個墓地,這根時間軸上的每一對墓葬都是按照世代傳承的關系排列,是一種地位世襲的表現。與此同時,晉國還為分水嶺地區遷入了一定數量的武裝人員及平民,達成對分水嶺地區的實際占領。他們的墓葬以家族為單位,圍繞著對子墓葬有規律地分布著。
在戰國早期,銅器墓葬逐漸減少,陶器墓葬逐漸增多。在墓地第三、第四期時陶器墓葬達到了鼎盛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分水嶺地區在戰國早中期逐漸進入鼎盛狀態。戰國中期此地區在韓趙兩國之間反復爭奪,反映在墓葬上就是第四期開始出現大量兵器隨葬品,秦國勢力的快速擴張,也導致了中原地區戰亂不斷,該地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種緊張情緒的影響,但是秦國的戰火并未深入到分水嶺地區。到第五期時,已至戰國晚期,因為秦國的入侵,該區域自春秋末年以來的文化傳承戛然而止,所以第五期墓葬數量非常少。
分水嶺墓地所有銅器墓葬均為北向,主要集中在第二期,其他各期分布較少,說明第二期是分水嶺地區貴族勢力最強盛的時期,從第二期開始該區貴族勢力逐漸衰落。第二期處于戰國早期,葬俗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春秋文化的影響。到第四期,銅器墓葬的數量急劇下降,至第五期完全消失。可能是因為戰國晚期頻繁的戰爭,分水嶺地區的貴族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陶器墓葬從第二期開始出現,北向墓葬和東向墓葬平分秋色,占整個墓地陶器墓葬總數的16.7%。第三期北向墓葬數量激增,占當期總數的76.7%,說明新遷入大量姬姓人群,并與當地人群快速融合。第三期東向墓葬較第二期沒有明顯增加,只占當期總數的16.7%,南向墓葬只占當期總數的6.7%。第四期北向墓葬比例繼續增加,占當期的84.2%,東向墓葬數量進一步減少,只占當期的10%以上,南向和西向各有1座墓葬。分水嶺墓地的陶器墓葬從第二期開始,經過第三期的發展數量逐漸增多,到第四期達到鼎盛狀態。其中北向墓葬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東向墓葬數量基本穩定。到第五期,分水嶺墓地戰國時期的墓葬基本絕跡,說明此地已經沒有太多的人群活動。墓葬東向的人群數量一直較為穩定,不確定是當地原住民還是隨北向人群一起遷至分水嶺地區,但最終與北向墓葬人群融為一體,除頭向外與北向墓幾無差別。
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的墓葬主體以北向墓葬為主(表3),東向墓葬數量較少,但在這個區域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春秋晚期和整個戰國時代,以北向墓葬為代表的人群是分水嶺地區的主體人群,在人數上占有壓倒性的優勢。東向墓葬雖然數量較北向墓葬少很多,但是東向墓葬均分布于Ⅲ區和Ⅳ區,這兩個區域是分水嶺東周墓地墓葬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東向墓葬分布與北向墓葬分布呈融合的形態,但是東向墓葬在Ⅲ區又保持有“兩線式”分布,M143、M138、M60、M56四座墓葬由西向東呈一線分布,M185、M178、M115、M117、M123五座墓葬由東北至西南呈一線分布;Ⅳ區中的東向墓葬分布較為集中,基本分布在一個圓形區域內,并與該區的北向墓葬交錯在一起。東向墓葬的人群與北向墓葬的人群在隨葬品上已經沒有差別,說明兩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但是墓葬頭向這一最頑固的葬俗被保留了下來,并在墓葬排列方式上留下了一些較為明顯的痕跡,呈線式分布排列。
墓葬頭向是葬俗中最難以改變的部分之一,通過區分墓葬頭向可以判斷出不同頭向人群的來源。北向墓葬在分水嶺東周墓地占據著絕對的主流地位,應該是姬姓族群,是當年晉國建立時從外地遷入的。東向墓葬數量較北向墓葬少,東向墓葬的主人應該屬于非姬姓的異性族群,很可能包括趙人。他們同屬于晉國人,但是在墓葬分布上稍有不同。Ⅲ區的東向墓葬呈兩直線分布,該區的墓葬等級普遍較高;Ⅳ區的東向墓葬則與北向墓葬交織在一起,可能與Ⅳ區墓葬等級普遍較低有關。2座南向墓葬均為屈肢葬,西向墓共4座,從墓葬數量上就可以看出,這部分人群在分水嶺地區非常少。筆者根據屈肢葬和西向墓推測,南向墓和西向墓的墓主人可能是秦人,他們來源于西面的秦國。
4 與長治周邊地區東周墓葬的比較研究
山西長治長子縣東周墓地①和山西長治潞河東周墓葬②與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時代、地域相近。根據長子東周墓M7出土的3件銅鼎足變矮、腹變深的特征,推斷M7的年代應為戰國早期,相當于分水嶺東周墓銅器墓第二期。長子8座東周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墓主人仰身直肢葬,東向墓葬等級高于北向墓葬,主要體現在墓底面積和墓深上。這與分水嶺墓地北向墓數量、級別占統治地位存在差別,說明主導分水嶺和長子的是兩個不同的族群,分水嶺地區是以北向墓為代表的周人或商人后裔的封地,長子地區很可能是晉國的土著唐人的封地。所以筆者推測,如果在長子地區新發現東周時期的墓葬,東向墓葬的等級應高于同時期北向墓葬。
潞河東周墓M7和M8兩座大墓均為北向墓葬。M8為女性墓葬,與M7相隔10米。M7無論是從隨葬品數量還是從墓葬等級規模上看,都遠遠超出M8。從M7出土的銅鼎、銅豆可以看出,隨葬銅器有非常明顯的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風格,隨葬品蓋豆取代簋,銅匜出現了攻戰和宴飲場面的紋飾;M8隨葬的銅器均為素面,銅壺、銅鼎、銅盤、銅匜樣式具有較明顯的春秋晚期的風格,年代應該早于M7。筆者認為這兩座墓葬應該為對子墓。潞河的對子墓與分水嶺的對子墓差別較大,分水嶺的對子墓等級規模差別很小,隨葬品除兵器外趨于一致。但是潞河的對子墓規模和等級差別較大,M7一槨兩棺,M8一槨一棺,M7的墓底面積是M8的近3倍,M7積石積炭且隨葬有樂器,而M8均沒有。由此可見,東周時期分水嶺地區對女性墓葬較為重視,而潞河地區的女性社會地位較分水嶺地區有一定差距。
5 結語
長治分水嶺墓地是晉東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墓群。考古學上限為春秋晚期早段,下限為戰國末期。墓地分為五期:第一期為兩座銅器墓,第二期至第五期為陶器墓。分水嶺地區戰國時被趙、魏、韓三國輪流掌控,但該地區相對封閉,從喪葬習俗上看趙、魏、韓之間的爭奪并未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生活在該地區的族群一直很穩定,并且延續著晉文化傳統。墓地主體為北向姬姓墓葬,東向趙人族群數量較大,南向和西向墓葬為秦人。第四期兵器隨葬品大量出現,反映了該區受到了秦軍東進的影響。與周邊東周墓葬對比,分水嶺地區女性墓葬隨葬品更豐富,反映女性社會地位較周邊地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