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珍
摘 要:三明市正順廟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及社會價值。正順廟文物保護管理所自1984年設立以來,采取了許多保護措施和利用手段。文章對正順廟的保護發展階段做了一些梳理,探討古建筑保護利用的方式。
關鍵詞:正順廟;古建筑;保護利用
正順廟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列西街1號,占地面積173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999.15平方米,是南宋時為紀念歷史名人謝祐而建。南宋紹興九年(1139),列西村民們將謝祐護國護民的靈跡上請丞相李綱,為謝祐請功,朝廷敕封謝祐為“廣惠將軍顯烈尊王”。淳熙十六年(1189)朝廷再賜建廟,額名“正順”,含義為“名正言順”。正順廟跨宋、元、明、清,歷朝多有修葺。主殿坐西北朝東南,面積520多平方米,建筑為單檐歇山式。其中梭柱、柱礎、臺階等為宋代原物,有些斗拱是元代風格,構件以明代居多。整組建筑集歷代風格于一體并富有強烈的地方特色。
1 三明市正順廟保護意義
正順廟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還具良好的社會價值。
正順廟是福建三明市區內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三明地區現存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大木架構宮廟建筑,自宋代始建延續至今,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它是三明地區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和見證,是本地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為研究南方大建筑、古建筑發展過程和建筑技術史提供了豐富且不可替代的實物資料,其優雅的建筑造型、精美的構件雕刻體現了當地的工藝水平和審美傳統。
源于謝祐信仰的傳播,正順廟不只有這一座,在閩西北客家大本營一帶,伴隨著謝氏子孫播衍各地,在沙縣、永安、將樂等地陸續建起規模不等的正順廟。①但在各地正順廟中,列西村正順廟始建年代最早、規格最高、建筑規模最為宏大。其傳播的謝祐尊王信仰是客家先民祈盼風調雨順、驅惡揚善的美好愿望。正順廟記錄了當地人謝祐由人變神的信仰傳說,反映了信眾們的精神信仰心態,是研究三明本土民間信仰的重要標本。
正順廟還是福建省涉臺文物。1944年4月—1945年5月,國民黨中央警官學校第二分校設在正順廟。對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對于提升公眾的審美品位、加強文物保護意識、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2 三明市正順廟保護措施
對于古建筑的一切保護措施都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規定的“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進行。只有維持古建筑的原狀,才能真正達到保護古建筑的目的。我館以此為保護原則開展對正順廟的一系列保護措施。
2.1 保護范圍及管理單位
正順廟于2006年8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是以各墻角為基點,向東延伸28米,向西延伸6米,向南延伸50米,向北延伸49米。管理單位為三明市正順廟文物保護所,與三明市博物館合署辦公。
2.2 環境整治
第一,成立之初的清理違規建筑。1984年之前正順廟曾被列西木材采購站使用,廟東北側建了一座倉庫,北側建了兩排一層辦公室,沿河還搭蓋了許多柴火間和雜物間等。設管理所后,逐步拆除了在文物保護范圍內的違規建筑。當時廟四周到處都是坑坑洼洼的,還有采購站員工在廟周邊開墾的菜地。
第二,整體科學的環境規劃。保護區從只有一個孤零零的正順廟主殿建筑不斷擴建,砌起了沿河護坡,增加了仿古“鯉園”山門,移遷了古建筑榮先祠,建造了展覽樓等。這些輔助設施及展館均采用傳統建筑形式,顏色與正順廟的主體紅色相協調,既美觀又有地方特色,還與整體環境和諧一致。后期在原有的園林基礎上廣泛種植地方特色植物。2016年,《正順廟文物保護規劃編制》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正式立項,對我館日后科學確定環境整治目標、合理控制環境整治范圍、重點做好文物周邊區域的歷史景觀保護有重要指導作用。通過不斷的景觀布置,將整個正順廟掩映在一片綠蔭中,與河岸對面的麒麟山公園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連續的、大范圍的文化景觀。
2.3 古建筑修繕
正順廟是木結構建筑,其主要損壞原因是木材的腐爛,定期對古建筑進行維修和修復十分重要。對古建筑的維護應該堅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歷史性和美學性。正順廟的保護修繕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原狀與歷史信息。
1983年,正順廟由國家、省、市撥專款進行大修,恢復了古建筑原貌。1986年我館還成立了三明古建筑修復隊,作為當時全省文化部門唯一的專業古建筑修復隊伍,同時具備設計、施工資質,十分難得。同年列東街擴建道路要拆除古建筑榮先祠,我館經市領導的支持,對該建筑進行測繪、編號、拆卸。運到正順廟東北側分類碼放,著手規劃,設計榮先祠修復工作,使之重現昔日風采,并成為我館的第二展廳。
1994年,正順廟遭受沙溪河洪水浸侵,我館在災后及時對殘損處進行修補,并新建沿河擋土墻。2010年國家再次撥專款對正順廟的金柱、屋面、擋土墻等進行了修復。
2.4 消防安全
在古建筑的各項保護工作中,防火保護毋庸置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古建筑火災安全不是以撲滅火災為唯一的目標,而是以最大限度保護古建筑、減少文物損失為首要目的。①因此,要從火災防治的各個關鍵環節加強對正順廟古建筑的消防工作。
第一,對正順廟建筑進行全面檢查,評估火災風險,以此為制定總體消防規范的依據。積極整改火災隱患,加強對電源和火源的管理,對于古建筑內的供電系統設計應該把安全擺在第一位。即使正順廟會有列西村村民自發的謝祐信仰祭拜活動,我館也嚴格禁止明火進入建筑內。對于建筑用途也嚴格管理制度,除展覽觀光外,禁止作為它用,避免了如生產、居住等帶來的火災隱患。
第二,建立和完善微型消防站建設。按照消防標準添置消防器材并定期更換,對消防站人員進行培訓。每年舉辦兩場消防演練,工作人員均要掌握滅火技能。對外建立防火聯防組織,與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隊、轄區內公安派出所等單位開展共建,邀請他們來館指導消防業務培訓,進行安全檢查。
第三,每月開展一次消防安全自查工作,主要檢查正順廟及附屬建筑的保存情況,重點檢查電器線路、消防器材是否完好等,并做好自查日記。遇到重大活動及節日,加強安全巡邏,做好應急預案。
2.5 白蟻防治
木質結構建筑最易受到白蟻的破壞,由于白蟻取食活動非常隱秘,除了分群季節外基本不暴露于外界環境中,往往發現時已經對古建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所以正順廟針對白蟻危害以防治為主。
我館建立長期的監測體系,掌握白蟻活動的動態。如聘請專業的白螞蟻防治公司,簽訂一年期協議,每個季度定期檢查正順廟保護區范圍內的所有建筑,包括正順廟、榮先祠、山門、行政樓、非遺博覽苑、外圍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本館工作人員也將白蟻活動觀察列入每月定期巡查內容,尤其注意房梁、潮濕角落、木門角、木板批檔的夾層內、與地面相連的木柱等處。
在室外,白蟻常在陰暗潮濕、樹齡較大的枝干內、堆滿落葉的溝邊等處筑巢。正順廟地勢較低,容易積水,園區內有大量的綠化植被,這些都會導致白蟻容易繁衍。因此,我館及時挖除了有白蟻隱患的枯樹,清掃水溝中的落葉堆積,做好門前三包,保持環境整潔。將靠近正順廟主殿周邊過大的樹木修剪,減少落葉,既防火災又防白蟻。
3 三明市正順廟合理利用
保護古建筑就是保護文物,但保護僅僅只是手段,利用才是真正目的。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文物原有的使用功能已逐漸被弱化,而其在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則大大超過自身的物質功能價值。①建筑物不像一般可移動文物,能保存在庫房、密封在文物囊匣內,如果全封閉起來,因為不通風干燥反而更容易使木材腐朽,招致蟲害。因此,對古建筑的合理利用,既是發揮其在精神方面的作用,又能促進更有效的保護。
3.1 展示區開發和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于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可以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早期正順廟和三明市博物館合署辦公時,正順廟主殿承擔著陳列展廳的任務,陳列了博物館第一個展覽“三明市歷史文物陳列展”。
2003年,報經省文物局、省文化廳批準,在正順廟保護范圍內進行擴建,分別在正順廟主殿兩側建起兩座仿古展覽樓,面積3303平方米。引進的臨時展覽有“西漢金縷玉衣展”“南京雨花石珍品展”“紅巖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斗爭史”等,體現了正順廟在愛國主義教育、未成年人科普服務、傳統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影響力。
2010年后,三明市博物館在城市文化廣場新建館舍,將展覽搬離出去,正順廟恢復成古建筑原貌。市民參觀正順廟時更直觀地感受到古建筑本身的藝術魅力,但也有很多人提出建議,希望能開發利用正順廟展示地方文化,賦予更多的精神內涵。
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利用正順廟文物資源,為市民提供文化服務,我館計劃利用正順廟和榮先祠場地策劃兩個展覽。因為正順廟是國保單位,一切審批手續十分嚴格,保護展示工程2014年進行立項,后多次展陳方案設計、深化,現已開工,預計2021年底完成施工。正順廟陳列分為兩部分,第一單元尊王信俗,主要介紹由人而神的謝祐傳說、尊王信俗、正順廟分布點。第二單元正順古廟,介紹了正順廟的布局結構、木雕特色、保護歷程等。榮先祠陳列主題為三明歷史名人,集中介紹了四十余位三明籍的名人,年代從隋唐至清代。鑒于兩個展覽設計在古建筑內,我們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可逆性”“可識別性”的文物保護原則,采用的是以引導為主,半開放式的陳列路線,僅在建筑墻壁四周設置大型展板,為不破壞文物本體即方便古建筑維護檢查,設計的是可移動式展板。其他區域盡量不遮擋原建筑構造和空間信息,保持文物的原樣性。
3.2 外部功能區開發利用
正順廟保護范圍占地面廣,在保護利用上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核心區,一個是過渡區。核心區包括價值高的古建筑,屬于重點保護范圍,禁止過度開發。過渡區配合市政工程建設,改造成開放的公園、停車場等,供市民使用,成為外部功能區。
外部功能區的開發按規模的大小有三大亮點。一是在榮先祠前開辟一塊碑林展示區。榮先祠前原有空地為綠化用地,改造前過高樹木遮擋了建筑光線,草叢雜亂且蚊蟲擾人。室內打造成《三明歷史名人基本陳列》后,考慮到參觀氛圍的維持,并增強園區文化要素,將榮先祠前的空地進行局部硬化處理,添置石質桌椅,磚鋪步行道,在步道旁擺放我館館藏石碑、石雕構建、石經幢等,空余處做矮小綠化設計。站在這一空間,遠眺沙溪河對岸的麒麟山公園及更遠處的虎頭山,神清氣爽。
二是集聚周邊文化景點,構建閩學文化長廊。三明是閩學的發祥地和傳播的核心區域,“閩學四賢”中除李侗為南平人外,楊時、羅從彥、朱熹都是三明市轄區人。三明城市景觀規劃也以此為設計源泉,在沙溪河兩岸建立閩學文化長廊,正順廟處于核心位置。館內的《三明歷史名人基本陳列》突出展示閩學四賢的成就,配套展出相關書籍及硯臺、書箱、水注等文物。正順廟周邊現存有天后宮、老碼頭、老城門等文化景觀,集聚發揮優勢,成為閩學展示的高潮區。
三是不斷向兩端延伸,設計休閑健身的江濱自行車道。車道沿沙溪河兩岸,利用沿河岸等高線設計,連接市區兩端。車道剛好從正順廟前穿過,市民在騎行時可以沿途欣賞公園綠景,也可以到正順廟休息區小憩,充分感受三明城市魅力。
4 結語
保護古建筑是為了展示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合理利用古建筑既是對歷史、文化的發展和延伸,也是對后代負責,對歷史負責。正順廟古建筑的保護利用過程中,匯集了無數文博前輩們的心血和付出。早期保護階段條件簡陋,還面臨人員不足、經費缺乏的情況,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及對文物的責任使命感做好保護工作。現在新時期如何更有效地保護和利用這些文物資源,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