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寶玉石的鑒別基本分為基于視覺測定的肉眼鑒定和儀器鑒定,儀器鑒定雖然準確率高,然而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場合。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視覺測定珠寶玉石,這種鑒定方法并不是單一地依靠經驗,而是通過理論知識分析、觀察各種現象進行綜合判斷。文章梳理總結視覺測定寶玉石的方法,并且將該方法實際應用在具體案例中,以期對日常鑒定工作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視覺測定;方法;應用
寶玉石鑒定的工作常分為基于視覺測定的肉眼鑒定、常規儀器鑒定和特殊儀器鑒定。常規儀器鑒定常使用一些小型儀器,如偏光鏡、折射儀等,在一定范圍內對珠寶玉石進行定量分析,準確率高,可信度較強。當遇到“疑難”寶玉石時,使用常規的儀器很難對其進行鑒定,要用紅外光譜、電子探針等高精尖的儀器進行鑒定,而這種方法費用高,難以普及。儀器鑒定固然科學嚴謹,而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場合都有條件使用儀器。因此,業內形成以視覺測定—肉眼鑒定為主的習慣,依靠人的感官,輔助簡單的工具如10倍放大鏡、聚光手電筒,憑借經驗對寶玉石進行分析。這種方法簡單、快速、便捷、實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并不等于“經驗眼學”,它建立在鑒定者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從日常鑒定工作中總結寶玉石的特點,梳理方法,再依靠實踐經驗才能對寶玉石進行肉眼的分析判斷。因此,系統的研究視覺測定寶玉石的方法,使這種方法有章可循尤為重要。
1 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有很多學者研究珠寶玉石的鑒定方法,有部分學者的研究集中于儀器在珠寶鑒定中的使用,如周國香的①《紅外光譜技術在珠寶玉石鑒定中的應用》,邱恒亙②等的《光譜分析技術在珠寶檢測機構中的應用評述》,汪舒③的《激光拉曼光譜分析在珠寶鑒定中的應用進展》。也有學者討論某種寶玉石的鑒定方法,如邱川④等《一例“紅綠寶”飾品的鑒定》、王敏等《天然翡翠與染色翡翠鑒定方法研究》等文章,主要討論采用電子探針等儀器綜合測定某種寶玉石特征,達到鑒定的目的。還有學者研究新技術對珠寶玉石鑒定的作用,如魏進國的《淺析新技術對珠寶鑒定的影響》、曹維宇的《模式識別在珠寶玉石鑒定中的應用》。另外一部分學者研究基于視覺測定的寶玉石鑒定,如肖麗在《談談肉眼鑒定寶玉石的方法》中從寶玉石顏色、光澤、比重等方面鑒定寶玉石,張煊萱等在《天然水晶的肉眼鑒定》中總結了水晶的品種及其各類特征,朱紅偉等在《蜜蠟的肉眼鑒定研究》中利用10倍放大鏡、紫外熒光燈對蜜蠟及其仿制品進行鑒定區分。這些文章都提出了視覺測定寶玉石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討論了具體某種寶玉石的視覺測定。但是鮮有學者系統地探討視覺測定寶玉石品種的方法?;诖?,本文研究梳理視覺測定寶玉石的方法,并且以實際案例說明這種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
2 寶玉石視覺測定的方法
觀察寶玉石應當從其形態、結構、顏色、光澤、透明度、硬度、比重、包裹體、多色性、特殊性質等方面逐一進行分析。基于這幾個方面,本文梳理視覺測定寶玉石的方法如下:
第一,判斷寶玉石屬性。即應當確定待測標本屬于寶石還是玉石:寶石是美麗的單晶體,每種寶石有不同的晶型、表面特征等;玉石是礦物的集合體,每種玉石都有不同的結構,如翡翠具有變斑晶交織結構,和田玉具有羊毛氈狀結構。第二,區分同色系品種。寶玉石顏色豐富,鑒定者要牢記同種色系中寶玉石的品種和某些特殊情況。第三,看光澤斷品種。寶玉石的光澤包括金剛光澤、亞金剛光澤、強玻璃光澤、一般玻璃光澤、特殊玻璃光澤、樹脂光澤①等。要認知各種寶玉石的光澤,分析其出現的原因,對寶玉石品種進一步判斷。第四,手掂密度、觀察結構。鑒定人員應當熟知各類寶玉石的密度,而且實踐上手經驗豐富,如翡翠密度大約是3.33g/cm3、和田玉密度大約是2.95g/cm3、紅寶石密度大約是3.95g/cm3,這幾種寶玉石的壓手感非常明顯。第五,根據硬度判斷品種②。鑒定者使用摩式硬度計,用簡單的工具對待測標本進行檢驗。應當注意的是,硬度測試的方法大多應用于原料的檢測,視覺測定則必須要保證無損鑒定。第六,根據特殊性質判斷品種。有些寶玉石具備獨特的性質,如碧璽的熱電性和強二色性,鑒定者應當熟悉寶玉石的特殊性質,輔助鑒定。第七,看“雜質”斷品種。天然寶玉石內部都會有“雜質”,也就是包裹體,對其進行研究能幫助我們鑒定品種、評估質量。鑒定者應當熟知每種寶玉石內部的包裹體,如瑪瑙內部具有平行環帶狀構造,月光石中常見有蜈蚣狀包體。
通過以上七個步驟,對待測標本層層推進,由表及里進行觀察,綜合判斷。這種方法是寶玉石鑒定的基礎、視覺測定的結果,再用儀器進行驗證,基本上能得到準確的結論。
3 視覺測定寶玉石方法的應用
根據上述方法,首先觀察樣品的基本情況,判斷其屬于寶石或者玉石。其次在同種色系寶玉石中加以區別,初步判斷其種類,評價其人為改善程度,最終得出結論。
3.1 樣品
待測樣品為綠色,顏色略有深淺變化,已經琢磨成弧形蛋面,尺寸10mm×5mm,拋光完成,表皮光亮,未鑲嵌貴金屬。在自然光線下,該玉石拋光面反光呈強玻璃光澤,細膩光亮;入手壓強感較重,密度偏大;常溫下且觸感較涼。肉眼觀察微透明,放大鏡透光檢查內部結構,有白色絮狀物質、柱狀礦物晶體交織排列,有一些部位有“閃光”的亮片出現。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樣品表皮,檢查到有微細的波紋起伏,類似橘子皮上的紋路。通過該樣品的結構、比重、顏色、光澤,初步判斷其為晶體的集合體,即綠色的玉石。
3.2 應用過程
①綠色系玉石品種的區分。想要辨別具體屬于何種綠色玉石,首先必須知道綠色玉石包括的品種及其區別(表1)。
②視覺測定樣品。結合以上各綠色玉石情況,再觀察樣本,初步判斷該標本為玉石中的翡翠,原因如下:
從光澤看,翡翠的折射率是1.66,在綠色玉石中是最亮的,樣品恰好呈現這種強玻璃光澤。從結構看,觀察到“閃光”片及白色絮狀“石花”、柱狀礦物晶體交叉在一起,具有翡翠典型的柱狀變斑晶交織結構特征。翡翠是以硬玉礦物為主要組成的礦物集合體,內部由不同大小的長柱狀硬玉晶體交織排列(俗稱“蒼蠅翅”)。硬玉晶體有一種特殊的力學性質叫作解理,解理是說晶體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結晶方向可以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質,這些裂開的光滑平面稱為解理面,①在一定角度的光照下它會出現反光。翡翠表面常有“閃光”片,即某些硬玉晶體的解理面反光而被觀察出來,這種現象俗稱“小雪片”。翡翠內部柱狀交織結構(蒼蠅翅)和表面因晶體解理面反光而出現的“小雪片”是其“翠性”結構的具體體現,也是區別于其他玉石的根本性因素。從密度看,樣品密度較大,入手感覺較沉。翡翠密度3.33g/cm3,在綠色玉石中算比較重的,這是由于翡翠內部致密的變斑晶交織結構導致的。從樣品表面看,放大鏡下觀察到有類似“橘皮”的紋理。這是因為翡翠內部的硬玉晶體在不同方向的硬度也是不同的,在琢磨或拋光中,翡翠近表面的硬玉晶體因排列方向的不同而受到的磨蝕程度也不一樣,從而翡翠表面會出現微細的凹凸起伏現象,也稱“橘皮結構”。這種特征為翡翠所獨有,也成為視覺測定某些翡翠的重要依據。從內部特征看,觀察到樣品內部有白色絮狀物及“閃光”片,也是翡翠所獨有的內部“雜質”。另外,因該樣品是成品玉石,為保證無損鑒定,未檢驗硬度。綜上所述,根據前文提及視覺測定寶玉石的方法,基本斷定該樣品為翡翠。
③評價樣品的人為優化處理程度。既然斷定該樣本為翡翠,則需要進一步評價其人為優化處理的程度。天然形成的寶玉石原料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優質寶玉石的需要,人類自史前時期就開始探索如何使寶玉石更加美觀。近代科學發展以來,人們更是開展了寶玉石人為優化處理的研究,充分利用不盡完美的寶玉石資源,提高其使用價值,以緩解市場的供需矛盾。經過人為改善過的寶玉石價值終究無法與天然寶玉石相匹敵,且容易在市場流通環節引發一些欺詐行為,這就對鑒定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寶玉石的優化處理是指除了切磨和拋光外,用于改善寶玉石外觀、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方法。其中優化是指傳統的、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使珠寶玉石潛在的美顯示出來的各種改善方法。處理是指非傳統的、尚未被人們接受的各種改善方法①,如染色、酸洗的翡翠,激光填充的鉆石等。經過處理的寶玉石在銷售時必須特別標識處理方法。
翡翠是一種名貴玉石,自古以來被人們喜愛追捧。如今受到礦產資源的限制,顏色美、水頭足、質地溫潤的優質翡翠越來越少。有些不法商販會利用品相差的翡翠為原料,加以處理使其變得美觀,以謀取利益。從人為處理改善的程度劃分,翡翠可分為四類:①A貨是指沒有經過人為處理改善的翡翠。②B貨是指用強酸漂白處理,并且用其他物質充填的翡翠。③C貨是指染色的翡翠。④B+C貨是指經過強酸漂白處理,且染色的翡翠。
在這4類中,B貨、C貨、B+C貨翡翠的銷售必須標識相應的處理方法,否則被認定為欺詐。B貨的翡翠由強酸浸泡,浸泡后能溶解翡翠內部部分雜質,導致結構疏松,再用樹脂等有機物充填后,使典型的交織結構變得模糊,且表面呈現蠟狀光澤或樹脂光澤。充填物和翡翠本身硬度差別較大,在拋光時有些樹脂充填部位會下陷形成凹坑,在翡翠表面容易觀察出交錯的溝渠狀或者蜘蛛網狀裂隙。經過這種處理方法的翡翠密度較小,其中的綠顏色發散發飄,沒有層次感。C貨翡翠在放大鏡下觀察顏色呈現網狀分布,這是因為染料是從裂隙或晶體的縫隙中滲入,所以要觀察翡翠裂隙明顯處及晶體縫隙間,有無染料聚集。有些翡翠染色后,還要再次充填有機物,提高透明度,掩蓋裂隙,這就是B+C貨了。
觀察該樣本,自然光下呈強玻璃光澤;顏色分布有深淺變化,不均勻分布;內部明顯可見“翠性”;密度較大,壓手感強;常溫下初入手相比較其他玉石,手感較涼;表面反光處可見橘皮結構。總體上并無酸洗、染色等處理痕跡。故經視覺測定判斷該樣品為翡翠A貨。
4 結論與展望
在鑒定的過程中,寶玉石品種繁多,情況復雜,無法都使用儀器進行鑒定,這就要考驗鑒定人員是否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綜合判斷現象、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掌握了深厚的理論知識,才能夠理解、解釋寶玉石各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如翡翠的強玻璃光澤、密度大等性質皆因其致密的內部結構導致。只有鑒定人員的實戰上手經驗豐富,才能夠準確地判斷未知寶玉石的光澤、密度、結構等,才能夠對各種現象進行全面的考慮。另外,鑒定人員應當密切關注市場發展動態,時刻掌握一手資料,因為寶玉石市場產品迭代迅速,改善處理寶玉石的方法和仿制品層出不窮。只有不斷地扎實基本功,不斷地打磨自己,鍛煉“眼力”,視覺測定寶玉石的結論才會更加準確。由于時間和能力的限制,本文提及的方法和應用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僅作探討,以請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