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摘 要:囊匣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我國最早的包裝裝潢工藝品,是保護文物藏品的傳統裝置。囊匣能夠給文物藏品提供一個良好的微環境,減少減緩外部環境對文物藏品造成損壞的程度和速度,同時在儲存和運輸中還可以起到防塵、防風、防震、防紫外線和防潮防蟲的功能。因此,囊匣對于保存文物藏品、延長文物藏品的壽命、提高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水平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沒,所以給不同類型、不同樣式的文物藏品制作“合體”的囊匣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囊匣;保護文物;藝術美感
1 緒論
1.1 囊匣的介紹
文物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體現,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文物損壞情況日趨嚴峻。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保護文物成了文物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囊匣則是保護文物的重要依托。
囊匣是根據文物藏品的材料、大小、形狀以及重量等多種因素設計的外包裝容器。文物工作者一般會根據文物的屬性和特點,選擇相應的材料和制作方法為文物提供保護容器,即囊匣。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需要我們能夠結合文物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囊匣,而其主要設計應該依托于文物本身,對文物的不同部分提供有效的保護,尤其是容易出現損壞和斷裂的部位。
囊匣除了保存文物藏品外,還是極具藝術價值的裝飾工藝品,更是我國傳統手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囊匣的外觀與市場上的珠寶和禮品盒相似,但本質上卻有所不同。根據文物的形狀精心制作的囊匣內部像沙發一樣柔軟。囊匣周圍沒有任何剪切的跡象,所有邊緣都是手工完成,囊匣的外殼看起來像鐵板一樣硬。因此,可以說珍貴的文物和精美的囊匣是相輔相成的。
1.2 囊匣的發展
囊匣是我國一種帶有裝飾和包裝性質的傳統手工技藝,一般包括囊、匣、盒、箱等類別。囊匣制作和應用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該項工藝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技術改進和經驗積累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專業包裝技術。發展到今天,囊匣又轉化成為“針對營造藏品的適宜環境,同時具有預防性保護功能的裝具”。保護文物藏品的核心內容是控制好藏品存在狀態的微環境。
因古代制作手法和保存方式受限,囊匣制作工藝發展速度緩慢,有較長的發展歷程。早期的囊匣制作技藝主要依靠父子或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并沒有留下許多文字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囊匣只是在小范圍內使用,主要使用竹木、金屬類材料制作囊匣沿,以楠木與紅木等木料為主制作匣體,這些材料有著堅固、耐用的特點,并熏以香料,使其香氣襲人,更加增加了囊匣的魅力。明清時期,古玩之風盛行,逐漸改用木胎、紙胎外面包裹錦緞作為外包裝材料,絲綢、白凌作為內襯材料,棉花作為抗震緩沖材料來制作錦匣,從而形成了囊匣的最終形態。從以原來的木材為主料發展到后來以紙板為主料,既彌補了木材短缺的問題,也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對囊匣的制作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后,文物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囊匣的制作工藝也進一步得到提升,使用也更為廣泛。時至今日,隨著現代手工藝制作技術的日趨成熟,囊匣的制作與發展仍在延續。囊匣制作成了越來越多人認可的制作工藝,人們對囊匣在文物保護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我國在很早之前就有通過囊匣保護文物的先例,很多珍貴的文物因為得到囊匣的保護而被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囊匣能夠防止文物曝光,能夠防止毒害性氣體及害蟲對文物的腐蝕和破壞,同時也能有效地對文物變質問題進行控制。
2 囊匣的制作材料
傳統的手工囊匣盒裝飾有彩色棉布或古董絲綢,整體色調典雅大方,與文物古跡的凝重相呼應。囊匣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外盒,另一部分是內袋。這兩部分通過多個工藝處理后,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囊匣,最終形成一個整體。通常,囊匣制作選擇以下材料:
①紙板,又稱“草紙板”,它是制作囊匣必不可少的材料。這種紙板是由稻草和蘆葦作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用這種草漿制成的紙板,其中含有更多的半纖維素,纖維更粗、更短,具有一定的韌性和抗彎曲性。制作時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薄紙板,用糨糊一層一層地粘起來,最終合成厚紙板。囊匣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層數的紙板:兩層的用來做囊匣里襯,三層的用來做囊匣的斗,四層的用來做底蓋和小囊匣的橫邊,五至七層的用來做大囊匣的橫邊。制作時應根據文物的大小、形狀、重量和材料確定使用幾層厚紙板,然后將其切成預先計算好的尺寸。
②仿古錦,又稱“宋錦”,是我國傳統的紡織品,主要用于做囊匣的外部面料。為了增加囊匣的多樣性,可多選用一些花色品種。
③布。一般的囊匣通常用藍布來裝飾外盒,這種藍布購買方便、物美價廉。用藍布包裝的囊匣美觀性不足,主要用于在庫房中存放的文物。
④真絲織物。絲綢產品的特點是質地柔軟、色彩鮮艷。真絲織物采用的是天然性的絲,而現代化的絲用的則是化學纖維。這種絲可以應用到囊匣的里襯之中,原料有較為柔軟、成型更方便的特點,可以放置在文物的下方,以固定和設置文物。材料的顏色應該與文物的顏色相得益彰,以對比度選擇的方式確定顏色,以發揮突出的作用。絲綢的第二點作用在于能夠對內袋之中的棉花進行全面覆蓋,防止文物出現與棉花直接接觸的情況,減少文物被污染的可能。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金絲絨作為整個絲綢的內襯,金絲絨有相對蓬松、柔軟度較高、光滑度較高的特點,不僅可以在小袋內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具有減震效果,這種效果可以持續數百年。
⑤棉花。棉花是制作囊匣的內囊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它能夠提升文物囊匣的彈性,強化其抗沖擊性。因為囊匣的內囊要根據文物的不同形狀進行設計,需要棉花可以任意地彎曲成型,因此在選擇棉花時最好選用纖維長、棉籽少、顏色潔白的棉花。實驗證明,優質的棉花具有彈性和易剝離性等特點。如果棉花質量太差,會因為纖維之間沒有拉扯感不容易定型,就算做成型后也容易跑散。棉花應放置在內部抽屜上方和絲綢下方,首先要根據文物的主要屬性和特點來確定棉花的厚度,然后通過滾動的方式來塞棉花。用定量棉塞好后,層層布置在周圍文物中,讓棉花在文物四周堆積,形成較為自然的棉條,提升內囊的飽滿度,也具備良好的靈活度。
⑥骨別子,又稱“簽子”,主要用作囊匣的搭扣。普通的骨別子形狀如同石器時代的骨針,一般用牛骨制作,也可以用其他的獸骨或者象牙。將骨頭插入套管后,蓋子可以固定在盒子上了。
3 囊匣制作的重要性
3.1 影響文物的主要因素
文物藏品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年代、環境、材質的不同,在收藏期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意外。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文物在收藏儲存過程中出現損傷,其中環境因素是對文物造成損害的主要因素。室內空氣質量不達標、空氣溫濕度指數不穩定、大氣污染等因素都會對藏品的儲存產生不利影響。
3.1.1 溫濕度對文物的影響
在一個密閉的空間環境中,如果溫濕度指數不穩定,會造成文物脫水開裂或過分高濕。如果溫度過高,會造成水汽的凝結,吸附在文物上,導致文物發霉或變形。另外,一些琺瑯類文物的外觀會因為溫度的變化而改變。而且不同文物的膨脹系數也不同,如果溫度沒有控制在與該文物相符合的溫度內,可能會導致文物的變形或崩裂。濕度的大小則對青銅器、鐵器等金屬類材質的文物有直接的影響,濕度過高會造成文物的腐蝕變色,同時在濕度較高的環境中會滋生大量的蟲卵或微生物,引起文物蟲蛀或霉變,這些因素都會對文物造成破壞。
3.1.2 光輻射對文物的影響
對很多文物來說,光輻射是很難避免的因素,如照明系統和自然光紫外線產生的輻射。這些輻射不僅會對文物表面的涂層顏料造成損害,甚至會影響文物本身的性狀。紡織類文物對光照有很敏感的反應,長時間的光照會使文物褪色、變脆,收藏價值大大縮減。再如絲織品,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會產生自由基,再與氧氣發生反應后會使絲綢泛黃。
3.1.3 空氣污染對文物的影響
污染氣體不僅指人為因素產生的污染氣體,文物本身的材料散發出的氣體也會對文物造成影響。酸性氣體會對藏書等紙質文物造成損害,使其表面出現紅銹似的變色現象,或使字跡顏料褪色,也會使銅、鉛、銀類文物制品表面變黑。空氣中的顆粒物對文物也有一定的影響,附著在文物上會對藏品產生腐蝕,也會造成物理性磨損。
3.2 解決方案
在對藏品進行保護的過程中,要對文物做好預防性的保護。文物除了用來展示或進行修復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存放在文物庫房之中。目前大部分博物館庫房內的文物普遍使用金屬文物柜或文物架按類別分柜存放,除了少數文物定制了囊匣外,大部分文物都是直接放置于柜內的金屬柜架上,還有些文物甚至用紙盒包裝后直接堆放于庫房的地上。文物藏品受降塵和外部環境波動影響非常嚴重。不穩定的環境和保管不當等因素經常導致文物出現損壞的情況,所以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盡最大可能使文物處于一個相對密封安全的環境中,防止文物發生質變,從而使文物可以完整長久地保存。基于文物保護現狀和上述影響因素,給文物配備無酸紙囊匣就顯得尤為重要,無酸紙囊匣可以為珍貴文物營造相對密閉的保存空間,同時配合主動調濕系統,避免和減緩溫濕度波動及污染氣體對文物的影響。
無酸紙囊匣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研發出的一種創新型囊匣。它是一種由無酸卡紙、無酸瓦楞紙板等不含活性酸的中型材料制作而成的囊匣,有著紙張強度高、性能好、存放時間長久的優點。文物存放在內可以使其不發霉、不受潮,隔絕污染空氣。無酸紙囊匣內部的設計還可以阻熱、蓄熱,保證囊匣內部的氣密性,可以使文物藏品長時間處于入匣時保持的溫濕度環境,從而延長文物的壽命。
無酸紙囊匣使用的材料與傳統囊匣截然不同,外盒包裝不再用布料包裹,也不用傳統骨別子做搭扣,而是使用塑料搭扣,整個盒身使用的也都是環保材料,很符合當前這個大力提倡環保的社會環境。無酸紙囊匣的制作中不使用膠粘劑,膠粘劑中含有的硫化物、氧化劑等有害成分會對文物產生損傷,使文物出現發黃、長霉、變色等問題。囊匣內的配件也使用抗腐蝕的材料,如果使用塑料材質,應選擇不含塑化劑的配件。
4 結語
囊匣是與文化文物密不可分的整體。通過囊匣對文物藏品進行包裝和管理,能夠確保文物的存儲、運輸和使用過程更加安全,減少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囊匣的保護效果較為明顯,能夠切實有效地延長文物的總體壽命。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手工藝的發展,囊匣制造在工具、技術方法和材料循環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和改進。未來將在設計方面的創新、工藝工具的改進、生產過程的加速、材料的優化、黏合劑的選擇、干燥技術的應用、囊匣中各種安全數據的檢測以及可控工作環境的改善等方面進一步下功夫。只有不斷發展和創新,才能使我國的傳統囊匣制造技術得以延續。囊匣的制作工藝也將隨著博物館業務的發展而發展,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江偉.文物包裝—囊匣[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3):91-93.
[2]呂陳辰.展儲一體式盒—以木金漆萬壽燈模型囊匣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0(3):88-91.
[3]張坤.陜西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取得成效[N].中國文物報,2020-07-28(003).
[4]盧燕玲.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實踐與思考—以深圳博物館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32(2):87-94.
[5]周炎熾.淺析文物藏品在搬遷、運輸工作中的包裝安全問題[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5):102-103.
[6]張潤英.淺談文物館藏文化的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12):138-139.
[7]朱林飛.走近“囊匣制作技藝”[J].文化月刊,2014(35):48-53.
[8]李靖.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132-134.
[9]張紅娟.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