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環
摘 要:近年來,博物館加快了從“物”到“人”的觀念轉換步伐,隨著科技與生活的不斷融入,博物館也展現出多元化的人文光彩。從大眾層面上講,越來越多的人對博物館及相關文化表現出了關注和喜愛。博物館應該如何做才能不負所期,擺脫傳統形象,以更親民、更現代、更趣味、更深入的方式走近大眾,滋養大眾的精神生活,是文章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博物館;打造;大眾
近年來,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日益高漲。按照黨中央做出的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的決定,我們要把博物館作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把公眾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工作,把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博物館應該考慮如何定位,如何利用自身資源,以什么樣的形式和手段,開發什么樣的內容,保證高質量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1 更親民的開放態度
1.1 深入的宣傳
公眾對于博物館的印象和概念大多還停留在博物館的傳統定義上,認為博物館是搜藏、保護和研究文物的地方,還是與普通大眾有一定的距離。博物館展覽展什么、怎么展、什么時候展、展多久,在這個信息化社會對于大眾來講,這些信息還是相對弱化的。博物館需要探索宣傳渠道和宣傳技巧,讓有精神文化需求的大眾將博物館信息變成生活信息的一部分。例如,日本和韓國的部分博物館,會將展覽信息以設計精美、博人眼球的海報形式在博物館門口、地鐵、商業街區等人口密集處展示。再比如我們通過報紙專欄、新聞、廣告等渠道,可以聯合多家博物館打造專門發布博物館信息的App,將其市場化。
1.2 “看得懂”的展覽
如何做一個讓公眾看得懂的展覽,讓公眾與博物館文化產生共鳴,進而萌生親切感,再而發出“再來”“常來”的愿景,最后達到“精神依戀”的層次。“看得懂”的展覽,不論是歷史文化類、科技普及類還是藝術工藝類,展覽的設計主題立意新鮮有趣,展覽手段科技化、互動化,展覽展牌“白話”都很重要。當然如果能以講故事的手法讓公眾陷入情境印象深刻,或是美感渲染讓公眾心靈滌蕩,或是探索式啟發讓公眾興趣激發都是最優的效果。另外還可以考慮設計一些貼近公眾生活題材的展覽,如寧波博物館“歲月如歌—1949年以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就將富有年代感的生活物件展出,呈現70年寧波生活記憶的諸多片段,無論是50后、60后、70后還是80后,都能通過一個舊茶壺、一臺縫紉機、一面老鏡子回到過去、看到曾經,親切感爆棚,甚至掩面而泣。還可以設計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館,讓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食品、音樂、工藝等有一個展示途徑,也讓大眾在地域文化的傳承和解讀上有一個完整的場所。
1.3 博物館場地的活化利用
一部分博物館在場地面積和綠化上占有優勢,可以主動開放為公眾休閑場所。西安博物院作為國家4A級景區、園林式博物館,為方便周邊群眾晨練進行了特別開放,還可作為部分社區活動的舉辦場地,舉辦“博物館之夜”。例如,西安博物院每年舉行的“跨年祈福”活動,吸引群眾在博物館里觀看國潮走秀、傳統舞蹈,敲鐘鳴福,逛跨年集市,用“荷花燈”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深深吸引著群眾,激發著群眾對博物館的熱愛。
1.4 特殊人群的關愛
博物館對大眾的開放應該是普惠的、平等的,不僅包括普通大眾,還應該關注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包括生理缺陷人群、山區邊遠貧困人群、留守青少年等。對于特殊人群,博物館應該完善相關的參觀服務設施,殘疾人通道、標識、衛生間設施、展覽標牌、博物館手冊的盲文版設計等細節都需要注意。在特殊人群的教育中,也應該進行深入研究,設計適合特殊人群尤其是殘障人士的教育項目,引導特殊人群走向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對于邊遠山區人群,博物館要主動承擔“走出去”的責任。博物館不是城市里小眾群體的博物館,所謂的大眾,必須拓寬輻射面,輻射到城市的邊角,輻射到城市外的邊遠地區,讓博物館的炬以星星點點之光連成一個文化普及的光網。
2 加強“個性化”訂制
2.1 講解訂制
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講解員人工講解外,自動語音講解系統已逐漸普及,App導覽講解系統也已開始應用。在導覽講解系統的訂制方面我們也可以實現講解服務的“個性化”,通過線上App或語音導覽系統的制作讓觀眾可以選擇講解員導覽、文博專家導覽、兒童趣味化導覽等形式(表1)。
由講解員錄制的語音導覽也風格不盡相同,觀眾可根據喜好選擇音質優美、具有聽覺享受的播音主持風,也可選擇風趣幽默、博聞強識的講解大咖風。文博專家導覽可以選擇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的形式,如與高校歷史、考古研究機構聯合,請高校教授或者專家結合文物講背后的歷史故事,把發掘和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語言與社會共享。兒童趣味化導覽,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中學生是主要群體,如能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激發兒童對歷史的熱愛和探究興趣,是博物館教育的一大成功點。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就開發了兒童版語音導覽,選擇部分展品,結合時下兒童熟悉的文化元素和語境,用啟發和提問的方式喚起兒童的興趣。講解服務的“個性化”實現,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來博物館參觀探求知識、享受文化的目的。
2.2 教育活動訂制
博物館教育活動也應該根據不同教育對象進行分類設計。例如,達拉斯藝術博物館(The Dallas Museum of Art)創意連接中心為不同年齡的群體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如交互畫廊、藝術點、社區項目等,讓人們可以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魅力。①再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育項目主要根據學習對象的不同,基于館藏和展覽,組織和設計相應的活動,其中包括家庭系列、成人系列、高等教育系列、教育者系列以及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系列等。②
除了普通觀眾之外,還應該考慮對特殊人群教育活動進行訂制。例如,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針對特殊人群設計的“藝術手語”項目,致力于為所有觀眾都能欣賞館藏的藝術品而服務,致力于使聾啞學校這一群體也能享受到藝術的熏陶,為此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培訓了7名聾啞人志愿者成為講解員,通過手語為聾啞觀眾講解精美的藝術品。另外,博物館還每年為小學部和中學部的聾啞學生開展手語導覽和動手操作工坊活動。美國藝術博物館還將“藝術手語”的講述視頻放到Youtube頻道通過線上的形式讓更多的聾啞觀眾可以共享。③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3 與學校合作“深度化”
如何真正走近大眾,尤其是走近未成年人,作為學校教育延伸和補充的博物館,如何與學校教育多層面結合、深度化切入也是應該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命題。日前,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
2016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中小學學生守則》綜合素質評價的六個維度是品德修養、學習習慣、身心發展、團隊合作、藝術素養和創新實踐。蔡元培1918年談到教育時提出“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直指學校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應當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特點來結合學生素質培養要求,組織、研發社會教育活動,補充學校教育之外的道德養成、人格塑造、美感激發、文化浸潤、動手體驗、社會實踐等需要在社會空間中完成的素質教育內容。
3.1 打造教育聯盟
建立博物館教育聯盟,發揮區域協同創新優勢,通過舉辦教育主題博覽會、學術研討會、培訓工作坊等形式,構建博物館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區域聯動。例如,陜西省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的講話精神,2016年成立了首個博物館教育聯盟,2018年長三角博物館教育聯盟在上海成立。
3.2 加強研學項目的開發
一些博物館在設計研學課程時,只是讓講解員帶著孩子參觀展廳,參觀結束后進行手工體驗,缺乏整體化、校內校外一體化,更談不上因材施教,這就導致學生在參與活動時缺乏興趣。研學旅行的課程是活動式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切身體驗和融通多元經驗的體驗教育。①例如,西安博物院通過教育活動的不斷開發,整合部分優秀教育案例課程化。課程化的過程中注意年齡段的劃分以及與學校教學大綱的結合。“彬彬有禮中國人”,包括“開筆禮”“拜師禮”“成人禮”“漢服、漢禮、漢字”等內容,通過傳統儀式激發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美的認知和民族自信;母親節活動“我的超人媽媽”,讓孩子們和母親一起動手,在行動中體會母親的辛勞,促進德育發展和人格完善。通過與學校積極溝通合作,促推青少年綜合素質養成,建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4 公眾教育“終身化”
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源于20世紀最為重要的國際教育理念。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把“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作為2020年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進而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從理念、政策層面向實踐領域轉變。博物館作為公眾教育的重要機構,有義務承擔其教育“終身化”的責任。同時,博物館也具備公眾教育“終身化”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公眾選擇博物館作為自己“繼續教育”或是“再深造”大學,通過走進博物館和關注文博信息等形式,甚至跨業、跨界整合知識資源,擴充知識含量。面對公眾空前的熱情,博物館也需要積極行動。
4.1 提升藏品資源的社會利用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做出系列重要指示,其中指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何利用沉睡的藏品資源,將其“活化”,廣泛服務于公眾和公眾教育,需要博物館探索新方式、新手段,如實現藏品資源信息化、“互聯網+”的宣傳、開發文創等。博物館可以定期選擇部分觀眾進行藏品零距離考察,給公眾提供接觸文物的機會。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藏品提供一些科研服務項目,為部分需要的圖書類項目提供相關文物資料信息;為國家和省里舉辦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提供現場講課服務;為高校學生撰寫論文、查閱古籍資料提供渠道和平臺。
4.2 建立“博物館之友”
積極吸納對博物館有貢獻或興趣濃厚的大眾加入“博物館之友”序列。“博物館之友”是社會力量與博物館結合并進行良性循環互動的重要一環。博物館通過“博物館之友”了解社會教育需求,讓教育更有針對性并與時俱進。“博物館之友”通過博物館得到更多文博相關知識講座信息并優先參與,參加博物館組織的文化遺址參觀等游學活動,通過交流獲取文博界相關知識資源包。
4.3 積極拓展公眾教育渠道
4.3.1 “互聯網+”的線上開發
隨著時代進步,公眾終身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也日趨豐富,他們也更愿意將“傳統”與“未來”相結合,用“科技感”滿滿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接受歷史教育。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前主席馮·門施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博物館學屬于信息科學”。他認為“博物館的物”是信息的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博物館是信息的管理者,文物征集是信息的收集,文物保護是信息的保護,文物研究是信息的挖掘,陳列展覽和教育是信息的傳播。2016年,國家文物局提出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博物館應該積極響應,跨界聯合,挖掘博物館資源,做好“互聯網+”的項目開發。
博物館可以利用本館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藏品資源,結合互聯網技術開發數字教育產品,并投入課程中使用,創新課程教育形式。也可以進行流動歷史課堂直播活動,實現教育資源線上實時共享。
4.3.2 微信、微博新媒體整合公眾碎片化時間
博物館要重視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運營手段。微信、微博等線上手段,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補充,是線上的博物館“老師”。它可以挖掘潛在觀眾,具有互動性強、親民等特點。故宮博物院新浪微博關注量超556萬,其子微博“故宮淘寶”粉絲91萬。故宮官微通過發布大量影像資料,吸引粉絲了解其歷史。通過微話題、微訪談、投票、抽獎等,拉近與普通觀眾的距離。博物館可以把嚴肅枯燥的知識線上“變身”,用詼諧、有趣的方式講好博物館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博物館通過微信、微博不僅可以實現博物館資源人性化利用,同時也有效整合了公眾碎片化時間,吸引更廣泛的觀眾在這個平臺上不斷獲取知識,是促進公眾教育“終身化”的有效手段。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美國公眾已經將“走進博物館”視為文化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和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觀眾因中國經濟社會鮮明的發展特征所致,還沒有完全形成一種更科學、更追求文明和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總體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尼爾·貝內茲拉(Neal Benezra)認為,博物館發展到今天應試圖從不同方式去了解,觀眾的生活到底從博物館得到了什么影響,改變了他們哪些社會行為。達拉斯藝術博物館館長麥斯威爾·安德森(Maxwell·L·Anderson)認為,博物館館長們應時刻將“我們服務的人群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么?我們是否樹立了滿足這些人群需求的信心?”這三個問題銘記在心。①打造大眾的“精神花園”,讓公眾也習慣于在博物館學習、休閑、創新和改變,讓博物館成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讓傳統和現代碰撞,讓中華文明的思想精髓在這里演繹和升華,博物館需要用心做的還很多。
參考文獻
[1]高茜,邵子航.國外場館教育實踐探索與啟示—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為例[J].開放學習研究,2017,22(5):27-32.
[2]梁爽.博物館研學旅行探析[J].文化產業,2018,11(5):24-26.
[3]關春研.作為社區的博物館—中美博物館館長對話峰會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