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婷
摘 要:追溯運河的建設,歷史悠久,經受過時光洗禮,浸泡著勞動人民智慧的汗水。飽經風雨的運河,在新時代煥發了青春,擁有了新的活力。運河不僅為人們帶來了城市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也為城市積淀了許多文化底蘊。文章以江陰地區為例,通過對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的思考,把握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嘗試將運河文化實物化、產品化,使其在傳播傳承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滿足當前社會進步的趨勢,進一步弘揚好地區運河文化,更好地為江陰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服務。
關鍵詞:運河文化;文創設計;創新研究;江陰地區
1 江陰地區運河文化遺留及建設現狀
錫澄運河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分支,跨江陰、無錫兩市,是支撐沿江港口及疏運的重要水利樞紐,也是走進江陰,開啟這座江南小城的一把鑰匙。不同于長江,錫澄運河更像是江陰人民的血脈,千百年來推動著這座沿江小城經濟的不斷發展,也見證了一代代江陰人民奮斗的足跡。
1.1 江陰地區古運河文化與變遷
江陰,水深江闊,地處長江凹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修建深水良港提供了重要條件。相傳早在戰國時期,江陰代表性港口—黃田港,就是經春申君黃歇一手修建而成。黃田港作為江流交匯的總站,將長江與江南古運河一手聯結,南北貫通。隨著宋代錫澄運河的逐步開鑿,水路不再閉塞,彼時的江陰,隨著長江與太湖水系的徹底連通,已經成為長江中下游的水路要道,是水上貿易的十字路口,勢不可擋的商業機會隨之而來。江南的絲綢棉布等紡織品、竹器編織品、珍稀藥材,北方的煤礦、皮料野味、家禽干貨,以及沿海地區的海產品等等,甚至是來自海外的香薰玉石,都隨著大量的貨船,一批批地從五湖四海涌入江陰。同時,產自江陰的地方土特產也通過不同的支系河流,通過錫澄運河,流向全國各地。運河沿岸的小鎮—青陽鎮、月城鎮逐漸興起,成為人們口中諸多贊譽的江南名鎮,江陰也成了南通蘇浙、北達淮揚的水運樞紐,時稱“江下市”。
錫澄運河因沿線水系眾多,加之江潮影響,河道易于壅塞,江陰歷史上,歷代官員為保漕運,勤于治水堤壩,且對河道疏通管理極為重視。隨著時代發展,往來錫澄運河的船舶量日益增長,現有航道早已無法滿足日益頻繁且大量的通行需求,小城的現代化發展也帶來了噪聲污染、環境污染等問題。2012年,江陰歷史上投入最大的水運工程,即錫澄運河航道整治工程正式展開,歷時三年,江陰人民正式迎來全新的錫澄運河,貫通后的通航能力提升了兩倍,為往來船舶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成本。
1.2 江陰地區運河文化建設現狀
為響應江蘇省委省政府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的系列部署,江陰地方政府、企業、協會組織以及藝術文學相關學者及愛好者都通過不同的方式,為家鄉運河文化的傳承發展添磚加瓦。例如,月城鎮沿錫澄運河,打造了“水韻尚法”主題園,將本土地域人文特色與法政文化元素結合在一起,通過法治文化,與山川河流船舶的運河美景交相輝映,人們漫步其中不但能感受法治的熏陶,也可以領略水韻之美。此外,江陰政府規劃的錫澄運河公園也在逐步完善,公園依托十里運河,將漕運文化、工業文化、人文歷史糅合在一起,為市民打造了具有活力的綠色生態空間。
相較于政府的大力舉措,企業及民間協會和組織也嘗試通過不同專業領域的力量,研究、推廣、傳承好江陰地區的運河文化。例如,江陰菁存閣、江上蕓香等文化服務公司,聯合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視傳專業開發了春申君系列兒童繪本,主要面向幼兒園,將晦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精美圖像傳輸給孩子們,使之從小養成本土文化自信。
對比地級市的文化意識,江陰目前還處在較為落后的位置,我們尚未擁有與運河文化相關的博物館、主題展館,或是運河文化展示長廊等相關設施。對于推廣運河文化,尚且定位模糊,而周邊城市,如常州、揚州等地,已有了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清晰脈絡,這也為我們今后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不難發現,如今我們挖掘文化不再只通過書本,更可以通過生活,將文化元素實物化、商品化已然成為趨勢。因此,圍繞運河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將在未來運河文化的輸出中起著重要作用。
2 江陰地區運河文化文創設計的具體策略
2.1 提煉代表性視覺元素,打造地域特色文創
地域特色是一個城市的名片,而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色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地域特色影響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從而帶來了文化的發展,而傳承下來的文化特色優勢,使得地域風貌更加鮮明。提到江陰,人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定是白墻青瓦、小橋流水、安逸靜謐、吳儂軟語,這座被吳文化包裹的小城,好像連空氣都格外溫柔。無論是江陰這座城市,還是生長在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都具有強烈的“水性”,他們剛柔并濟,敢于攀登。在進行文創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著重突出江陰地區“水文化”的特色,展現本土風情。
提煉合適的視覺元素是設計文創產品的首要任務,人們對于文化理解在不斷加深,設計開發的過程不能再單純停留在將運河文化符號化,我們需要通過文學、藝術及社會學多方力量深挖背后的故事,做大量的延展。例如開鑿申浦河、打造黃田港的春申君黃歇,世人大多知道他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一聲名顯赫,卻不知道他背后關于“仁義禮智信”的故事,也鮮少得知他在治水方面的卓越成就。江陰地區的歷史名人、遺留建筑、人文風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能夠將其轉化為具有特色的優勢設計資源(圖1),就能夠為江陰地區的運河文化品牌文創助益,這對后續推動城市文化品牌的發展能夠提供動力與支持。
2.2 將日常化、情感化融入文創設計
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的過程中,團隊往往為了呈現良好的視覺效果而忽視其實用性。看著貨架上展現精美的作品,可轉念一想,購買回去后竟毫無用處,瞬間就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不難發現,人們衣食住行中所存在的最質樸的需求才是市場的所在。因此,在設計開發的過程中,團隊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完成相應的市場調研,了解大眾消費過程中對于不同產品的偏好,便于在后續設計中,考慮不同產品載體的設計規則和要點。
隨著國內文創市場逐步被打開,不難看出,年輕一代作為主力消費軍,其可在消費過程中需要兼具顏值和實用性、有特色有創意。而運河文化的系列文創產品要吸引年輕一代為其買單,需要將傳統文化中的莊嚴感做減法,在穩重肅穆與活潑多樣中找平衡點。用創新兼具趣味性的產品打動他們,讓他們在體驗、購買、分享中感受運河文化之美,從而更好地傳播與傳承運河文化。
此外,我們提到文化總會不自覺地想起歷史舊址,想到精英人物,運河文化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需要我們不斷挖掘一些新的主題,否則極其容易陷入“套模板”的尷尬境地。如我們可以試圖就運河文化,呼吁大家關注保護水文化水資源,從而設計系列代表性的吉祥物,讓它們以代言人的身份引導大家了解運河文化,充分調動群眾對于運河文化的情感基礎,合適的主題就是好的情感鏈接,能夠喚起群眾內心的情感記憶,引起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共鳴。
在文創的創新性設計中,重視運河沿岸的歷史遺址、名人典故、傳說故事、人文精神等,圍繞主題開展系列化的系統設計,借助圖像化、藝術化的表達,讓運河文化內涵得以延伸、運河文化的情懷通過作品的傳遞得以展現,借助情感化的創新設計,激發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認同感,并能自主地參與其中,體驗文化帶來的精神治愈。
3 江陰地區運河文創開發的創新思考
順應時代開發設計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運河文創產品,開發團隊仍存在許多思考的空間,出色地完成設計打樣—批量制作—上架售賣—分享傳播—持續更新—再次消費的循環,我們可以嘗試在以下兩個方面爭取進一步的優化。
一方面,定制明確的價格區間,滿足不同消費能力的人群。設計師在設計方案的制訂過程中,很容易忽視開發成本及工藝的難易,導致批量生產后作品成本較高,售價也就隨之上漲,讓許多渴望購買的消費者因為價格而退卻。因此,我們在開發前期就可以對產品大致分類:第一類,紀念類文創,這類產品主要由簡易的小文具構成,如明信片、書簽、本子、筆、鑰匙扣、胸針、套尺等,工藝相對簡單,紙制品的成本相對較低,對于尚未有收入的學生群體較為友好;第二類,生活類文創,這類產品主要包含生活中常見的實用性產品,比如T恤、馬克杯、扇子、帆布袋、手機殼、絲巾等(圖2),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面向有一定經濟能力,且注重生活實用性的消費者;第三類,精致工藝類文創,這類產品開發工藝煩瑣,產品的制作擁有一定的工藝水準,成本與定價較高,通常具有收藏觀賞價值,適合高消費群體。前期將不同類別的產品開發比例設定好,有助于精準定位市場,將運河文創的輻射最大化。
另一方面,打造本土運河文化品牌形象,重組營銷模式。“重產品品質,輕品牌意識”是小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通病,也是小城市的局限。我們在不斷強調精良產品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于品牌本身的樹立,打造運河文化品牌,劃分不同支線產品,設計符合主題、承載運河文化的IP形象等,不斷縮小消費者與品牌的距離感。
此外,“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了我們新的思考,面對運河文創的傳播與銷售,又多了許多新的途徑。傳統線下營銷無法短時間內吸引更多的目光,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甚至是微博熱搜等自媒體平臺,借助大V網紅的力量,將新開發的系列產品覆蓋全網絡,獲取更大的流量。同時,線下推廣模式也不可放棄,我們可以將代表性作品帶入一線城市定期舉辦的文創集市,吸引更多目光,增強用戶的實際體驗感,與同行們切磋交流,把握好局勢,有利于產品后續的迭代。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家鄉打造運河文化系列文創產品是煩瑣的,從挖掘前期設計素材、產品分類定位以及后續的開發、實際的銷售等均存在各種挑戰。本文提出的相關構想是江陰地區運河文創設計的初探,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們,能夠共同摸索出一條本土運河文化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能夠使更多人關注到運河文化,讓運河文化在這座小城里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佚名].錫澄運河,見證江陰歷史變遷的母親河[EB/OL].(2020-05-12)[2021-10-01].https://xw.qq.com/amphtml/20200512A0J1A100?ivk_sa=1024320u.
[2]尤晶晶.基于大運河文化傳播的文創產品創新設計[J].大眾文藝,2019(17):67-68.
[3]韓強.臺兒莊古城文化旅游營銷策略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7.
[4]劉子璇.互聯網時代江小白品牌傳播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