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同程生活之后,又一家社區團購企業可能要出局了。
近日,有消息傳出,橙心優選將進行全國分批次收縮,第一批會關掉現有60%的城市業務,而目前橙心優選部分地區業務已處于“癱瘓”狀態,網絡平臺顯示“無法正常購買”。
社區團購去年都還處在高光時刻,而今勢頭卻急轉直下。由于瘋狂燒錢補貼,平臺之間打價格戰惡性競爭,大部分社區團購仍處于虧損狀態。而與此同時,部分社區團購企業仍在繼續發展,并開始轉向精細化管理,面對全新的市場環境,社區團購是全面退潮還是走向重生?
社區團購企業命運不同
據媒體報道,橙心優選近期開啟裁員、區域收縮的調整,由原來的“9大區31省”縮減至“3大區9省”。這3個大區的管理者將由橙心優選CEO陳汀、渠道負責人安泰、履約負責人賴春波接管。
2020年6月15日,滴滴入局社區團購生意,上線了橙心優選,并直接參與和美團優選、多多賣菜以及阿里MMC的競爭。然而,僅一年多時間,橙心優選很可能就要落寞退場。自今年8月以來,關于橙心優選對外洽談出售的消息就不斷傳出,先是京東,后是字節跳動。對此,橙心優選官方表示,“不存在出售合作意向,未來將繼續經營”,但橙心優選的收縮及經營調整已成事實。
淘汰退場,可謂是今年社區團購的大趨勢,橙心優選的敗退只是其中一個縮影。作為社區團購“老三強”的同程生活、十薈團、興盛優選,日子也是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今年7月初,剛剛改名為“蜜橙生活”的同程生活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經營不善,雖經多方努力,但仍然無法擺脫經營困境,決定申請破產。“社區團購行業從拼創新、拼執行的時代轉變為了拼資本、拼補貼的時代,同程生活必須作出戰略上的調整,放棄整個社區團購業務。”在給同城生活畫上不甘心的句號后,其CEO何鵬宇如是總結。
7月下旬,食享會被爆武漢總部已人去樓空,供應商貨款未結,員工工資被拖欠,創始人戴山輝宣布轉型社區零食便利店,告別單純的社區團購;近日,十薈團也被曝出全國整體戰略收縮的消息,福州、青島、哈爾濱等21個城市圈將關停業務。
社區團購從興起到火熱再到當前的降溫,只經歷了短短幾年。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公開融資事件達19起,披露融資金額高達171.7億元,同比增長356.3%,創下歷史新高。而今年前8個月,社區團購賽道僅完成11起融資。資金集中涌向頭部玩家,興盛優選獲得兩次融資,金額達31億美元;十薈集團獲得7.5億美元融資。
與部分平臺度日艱難相比,也有部分企業的日子過得還不錯。今年3月,阿里整合零售通、盒馬集市成立社區電商部門,對外品牌為“盒馬集市”“淘寶買菜”。9月14日,阿里社區電商繼續發力,統一升級品牌為“淘菜菜”。
“我們希望在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好貨和服務的同時,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讓小店生意更好。”在阿里淘菜菜負責人戴珊看來,阿里做社區電商并不是為搶小販生意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日件量仍然領跑行業,優勢凸顯。雖然監管趨嚴疊加消費淡季,兩大平臺春節期間件量出現短期下滑,但隨后平臺通過活動運營件量得以恢復。天風證券數據顯示,美團優選日件量均穩定在2300萬,同期多多買菜日件量在2000萬左右。
向近場電商演變
社區團購是源于社交電商的一種團購模式,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行業出現補貼大戰、低價傾銷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破壞了原有市場的價格秩序,損害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給線下社區經濟造成了沖擊。
“技術進步會推動商業,包括社區零售的發展,也會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方式。”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講師李晨表示,如果社區團購唯一吸引消費者的就是平臺的讓利補貼,那么則說明模式并沒有革新意義。李晨認為,除了資源的二次浪費,社區團購顯露出的弊病來自于供應體系的各個層面。“居民并沒有感覺太方便,而上下游認為是低價競爭,打亂了價格體系,這樣的反饋不利于行業發展。”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嚴厲查處社區團購領域低價傾銷、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加強虛假促銷、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監管執法,堅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保護消費者利益。
隨著監管趨嚴,社區團購野蠻生長的亂象有所收斂,行業粗放式擴張將告一段落,追求精細化運營成為下一階段企業經營的必然選擇。
據統計,近年來社區團購用戶規模增速不斷下滑,2018年至2020年增速分別為58.01%、25.37%、11.9%。行業退潮背后,實質上是傳統的社區團購模式走進了“死胡同”。
當前,社區團購行業整體仍處起步階段,需要持續進化和升級。天風證券認為,隨著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供應鏈效率提升,現有的社區團購有望進階到近場電商階段,最終進化為以社區為中心的綜合電商平臺,滿足3公里至5公里半徑內消費者生活相關的高頻需求。
業內專家表示,在社區團購向近場電商的演變過程中,早期行業以“流量”為核心,各大平臺依靠補貼、團長獲客、主站導流等方式,快速搶占市場;下一階段履約體系將成為市場競爭關鍵要素,高效的倉配履約體系,多品類、多層次的供應鏈將成為平臺向近場電商進化的競爭優勢。
“目前,各大平臺相繼入局社區團購行業,市場集中度將不斷提升,其發展也會更注重服務性,而不是商業的逐利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說。
行業潛力有待挖掘
長期來看,社區團購行業的良性競爭利于行業發展,行業巨大潛力仍有待挖掘。天風證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社區零售市場總規模約11.9萬億元,線上化率為20.9%;在各種線上渠道協同作用下,預計2025年社區零售總市場規模將達到15.7萬億元,線上化率為45.5%。
“技術進步會推動商業,包括社區零售的發展,也會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方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表示,社區的商業機會還未被全部挖掘出來,未來20年至30年,培育中國零售業發展的主要土壤在社區。
“如何將電商平臺和社區零售融合起來,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表示,電商平臺和社區小店未來一定是融合的關系。電商平臺如果能將產品營銷、產品供應鏈管理、門店數字化改造、客戶智慧化管理、精準化營銷等方面嫁接到社區門店里,社區零售一定會獲得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社區團購的立身之本,是消費者對于商品的需求。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方熠智表示,各大互聯網平臺和企業,與其在“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上下功夫,不如結合自身流量優勢,進行更多技術創新,在產品服務方面提升自己,在不破壞實體經濟的前提下,合作雙贏,爭取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和環境,讓整個社區團購行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
長遠來看,與遠場電商相比,近場電商將為農產品上行提供新的動力。中國農業的結構性矛盾是供給過剩,賣難買貴,原因是流通效率低,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層層流轉產生的信息誤差,是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此外,從全國來看,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薄弱。
根據近場電商模式的邏輯路徑,通過搭建社區數字化銷售服務網絡,聚合確定性的終端消費需求,推動中小企業和農產品基地深度融入供應鏈,打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通過集中采購和配送,形成相對于傳統零售和遠場電商的時間和成本優勢,進而降低全社會的交易成本。
“這種模式能夠實現以銷定產和以銷優產,引導制造業和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和數字化轉型。”阿里巴巴社區電商湖北運營總監李標亞說。(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