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顯奇
(方盛車橋(柳州)有限公司,廣西柳州 545005)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引進先進的專業技術對磨損的汽車零部件進行修復,使產品恢復到原來的質量和性能。隨著技術的發展,分析和探索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工藝,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推動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變革,使之變成循環經濟增長模式“資源—產品—失效—再生資源”。汽車再制造產業可以有效利用資源和更好地保護環境,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成本的支出,滿足社會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但現階段的零部件再加工工藝卻沒有得到改良和優化,從企業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汽車用戶權益,推動汽車零部件再加工的發展,縮短汽車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實現理想的經濟目標,革新傳統的生產技術,從而推動汽車再制造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促使汽車用戶的個人權益更具有保障性。
汽車零部件質量管理步驟繁雜、耗費時間長、負擔重,如對汽車刮水器進行質量管理,要求必須清楚、明晰地劃分好管理權限,需要每位職員都能夠清楚了解自身所承擔的責任和具體工作內容,才能夠有效地對刮雨器實行高質量、全方位的管理。若是部門未能將責任充分落實到位,使得員工責任不夠明晰,便會發生管理不夠到位、執行力度缺乏等,造成有關人員互相推諉,無法追究責任人,出現管理混亂、人力資源浪費和權責不分等問題,導致汽車制造企業經濟效益受到影響[1]。
汽車零部件的管理任務屬于一項復雜、封閉且流程循環的系統性工作,而非只是單一化的鏈條式工作。若是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容易導致工作流程受到擾亂,使工作效率大幅降低,還可能會使得員工無法積極、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企業蒙受極大損失。同時,過于嚴苛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也會導致員工產生消極心態,壓力過度的環境導致員工無法高效工作,過于松懈的管理制度導致約束力降低,汽車零部件出現質量問題,使企業聲譽受到影響。因此,汽車零部件再加工過程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確保加工工藝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可以保障汽車零部件的再加工過程的順利進行,規范并落實工藝相關產權法、質量法等,明確再加工零部件工藝及其檢修要求,配合先進技術推動零部件再加工工藝的發展。
汽車的零部件管理往往任命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和具備較高專業能力的人才負責,不僅需要其具有大量的相關知識儲備,同時還要能夠及時掌握零部件管理的新技能、新知識。某些企業為了減少浪費人力資源,減少支付薪酬,往往采用其他部門的員工代替專業的零部件管理人員,這些人員缺乏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導致汽車零部件管理水平降低,企業內部缺乏專業的技能培訓,導致管理人員難以提升自我的管理技能。
汽車零部件的加工和制造在加工手段、對象和所達到的效果上具有較大差異,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處于修理和制造之間,再制造技術一般是直接恢復、升級或改造產品的零部件功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金和能源,減少材料消耗并達到環保效果,延長零部件的使用壽命,同時保持零部件的高性能[2]。
其不僅能夠促使產品質量獲得大幅提升,并且還能夠顯著降低成本,保障實現理想經濟目標。再制造產品所需要的能源是生產新產品成本的1/2,降低再制造產品的價格到新產品的40%~60%,加工后的產品產值縮減為新生產零部件的1/2,有效規避零部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冗余物對環境帶來的污染[3]。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大大提高了維修行業的效率,增強了產品檢修的再加工時效。傳統的汽車修理,尤其是零部件的修理一般修理其原件,耗費的時間較長。而采用新工藝的零部件再加工后,操作時效得以提高,在短時間即可完成修理工作,也可保障產品質量,極大程度縮短汽車的修理時間,降低了汽車零部件在檢修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資金的投入,保障了企業生產過程中理想經濟目標和工作目標的實現,提高了汽車企業的效率和經濟效益。
汽車再制造采用新工藝對零部件進行再加工,其產生的再制造產品性能和質量遠超傳統工藝生產的制造產品,再加工過程的基礎能源使用總量比重為生產過程基礎能源使用量的15%左右,一般節約能源60%、減少耗材70%;與制造新產品相比,顯著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大大減少了其他成本的投入[4]。
汽車零部件回收后,需要對其進行歸類劃分,依據質量檢測技術檢測回收的零部件。超聲波檢測技術通過超聲波設備和計算機記錄超聲波傳輸過程產生的圖像、曲線圖,從而對物品進行檢測和質量判斷。根據聲波傳輸測繪的相關數據,判斷檢測物品的質量,保障汽車回收零部件質量檢測作業是否合格,保障后期使用的材料質量。
滲透檢測技術具有無損檢測、檢測準確的優勢,一般應用于塑料燃油箱、汽車制動主缸等部件的檢測過程中。受到材料表面污染現狀的限制,其檢測過程需要將有顏色的滲透液涂抹在檢測零部件的表面,確保涂抹部位均勻。涂抹完畢后做好清潔工作,待滲透液干燥后再施加顯像劑,通過滲透液顏色直接顯示檢測材料中的缺陷。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完畢后,需要對再制造零部件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作業,保障再制造零部件的質量合格和使用安全性。一般情況下,汽車再制造零部件的檢測流程和新產品的檢測流程相同,但由于回收的零部件會存在材料磨損問題、內部存在缺陷等,需要采用重復檢測的方式保障再制造零部件的性能,完善檢測作業。
企業要確保管理部門落實好內部員工的責任,劃分好責任范圍,均衡各個部門和個人的權力和義務,權責幅度合理。同一級別的崗位職責均勻劃分,不同部門則按照各自承擔的權責量進行劃分,合理劃分制造、運輸、質量和售后等方面的管理任務,盡可能減少部門需要承擔的任務量,避免部門和部門之間發生權責模糊的情況[5]。
企業在選用汽車零部件管理人員時,應該定期為員工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創建科學合理的分級培訓機制。針對已經具有豐富管理經驗與專業知識的職員,可為其提供更高層次的技能培訓;而對于一些管理經驗不足、專業知識匱乏的員工,為其提供汽車零部件知識、零部件質量管理、檢測和材料性能等知識的教學培訓,提高專業知識和能力。通常采取多元化培訓模式,主要分為線上與線下培訓,既能讓員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結合網絡技術來更好地利用自身空閑時間提示自我專業水平;同時基于線下實踐,也能提升其實際操作水平,快速提高專業技能。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一般包括回收、再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再制造環節的出現推動汽車產業突破傳統的經濟模式,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汽車再制造零部件應用于服務維修模塊中,延長汽車用戶的汽車使用壽命,也可作為全新的汽車零部件應用于新車組裝。汽車再制造產業的生產和發展取決于汽車用戶,汽車用戶加深對再制造產品的認識,包括其需求狀況、汽車再制造產業的相關政策,汽車用戶需求的增加將會推動汽車產業更好地發展。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一方面在不斷生產、改造的過程中創造出全新的技術,另一方面使產品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節約能源和減少耗材,起到一定的環保作用,保證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對于汽車用戶對再制造產品存在顧慮、再制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為了節約產品再制造的費用和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進一步完善再制造的管理過程,建立汽車零部件的回收體系,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推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