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喜琴
(1.甘肅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1978-2013 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 億人增加到7.3 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城市數量從193 個增加到658 個。根據世界城鎮化發展規律,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率30%~70% 的快速發展區間。伴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區域呈現普遍的擴張態勢。“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成為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突出矛盾之一[1]。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城市用地增長率/城市人口增長率)可衡量城市用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協調關系[2-3],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變化監測項目中引入了該指標來判斷城市空間擴展的協調性。該系數的最優值為1.12,大于1.12 則表明城市城區面積增長速度超過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城市擴展過快;小于1.12 則表明城市擴展過慢,城市承載壓力較大[4]。然而,對于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是否存在最優值,且是否為1.12 存在爭議[3,5],城市之間用地差異很大,若一個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基數很低,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高值則是正常現象;但若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已經很高,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高值則表示城市用地擴張過快。因此,判斷城市用地擴張是否合理,應以城市人均用地面積為基礎,結合用地增長彈性系數指標來分析。
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用地增長快于人口增長是普遍現象。美國紐約大學城市規劃專家Angel 等基于遙感資料、城市人口統計數據和多方調查數據,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發布的研究成果表明:1990-2000 年全球10 萬人及以上城市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為3.21%,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46%,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的比值為2.19,發展中國家10 萬人及以上城市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的比值為1.99,發達國家10 萬人及以上城市的該比值為4.92[6]。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我國上海等24 個城市的調查數據表明,1950-1980 年上海等24 個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1.31,1980-1995 年為1.91[7-9]。
1989 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在《2000 年城鎮用地預測綜合報告》中,根據我國早期城市用地擴展情況,預測了1986-2000 年我國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1.12[5,7-9]。至此,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1.12逐漸在一些研究文獻中被作為判斷城市用地擴張協調性的標準引用,如劉伯恩[10]指出1986-1999 年全國37 個特大城市主城區用地規模平均增長超過了50%,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已達2.28,大大超過了1.12 的合理限度;蔡繼明[11]等指出1990-2008 年我國城鎮建設用地由1.3 萬 km2擴大到近3.6 萬km2,城市用地規模系數從1986-1991 年的2.13 增加到2.28,已大大高于1.12 的合理水平。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變化監測項目中也引用了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這一指標,并得出2000-2016 年全國大多數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高于最優值1.12 的統計結果[12]。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并不存在1.12 這樣一個判斷城市用地增長協調性的標準,實際國內和國外很多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都遠高于1.12。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是表征城市用地擴張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之間關系的相對指標,大于1 表示城市用地擴張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數值越大表示城市用地越趨向寬松;小于1 則表示城市用地擴張速度慢于人口增長速度,數值越小表示城市用地越趨向緊湊。人均城市用地面積指標是反映城市人均用地情況的絕對指標,數值越大表示城市用地越寬松,越小表示城市用地越緊湊。因此,本文提出將人均城市用地面積指標與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相結合來分析城市用地擴張協調性的思路。
根據將人均城市用地面積指標與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相結合來分析城市用地擴張協調性的思路,本文統計了甘肅省主要城市2000 年和2015 年的人均用地面積以及2000-2015 年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其中城市城區面積為“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監測項目——甘肅省監測區”項目生產采集的城區面積;城區人口在對比分析統計年鑒中城市人口和城市規劃人口數據后,選用統計年鑒資料中非農業人口代替城區人口計算人均城市用地面積和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

表1 甘肅省14 個城市的人口統計數據表
城市人口統計數據如表1 所示,其中年末常住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引自《甘肅發展年鑒2015》[13],規劃人口引自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 年)、酒泉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 年)、嘉峪關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 年)、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 年)、金昌市城鄉總體規劃(2009-2020 年)、武威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 年)、白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 年)、定西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 年)、慶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5 年)、平涼市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 年)、天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年)、隴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臨夏市臨夏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等各城市規劃。年末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居住在城市所在行政轄區0.5 a 以上的人口,包括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大于城區人口。非農業人口是指根據公安戶籍數據統計的城市所在行政轄區的非農業人口,與城區人口較接近,由于是根據戶籍統計而來,未納入流動人口,應小于實際城區人口。規劃人口摘自各城市規劃資料,是城區規劃人口,接近并大于實際城區人口。
為了統一數據口徑,使得城市之間的統計分析數據具有可比性,本文選用統計年鑒資料中非農業人口代替城區人口計算人均城市用地面積和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統計結果如表2、圖1 所示,表2 中的人均用地參考面積引自GB 50137-2011《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中的規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取值區間,括號內數字為允許調整幅度[14],可以看出,嘉峪關、酒泉、金昌、張掖、定西、慶陽、白銀等的城市用地豐裕且用地擴張過快,城區松散蔓延擴張;蘭州、武威、平涼、合作等的人均用地面積與用地擴張處于合理范圍之內,城市用地擴張與人口增長相對協調;隴南、天水、臨夏等的人均用地面積小于參考值,城市用地擴張速度低于人口增長速度,城市用地壓力大,城區緊湊擴展。

圖1 2000-2015 年甘肅省14 個城市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積和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統計圖
上述判斷結果與這14 個城市的房屋建筑區面積占比統計結果基本相符,其中臨夏、隴南、天水的房屋建筑區面積占城區面積的47%以上,臨夏的房屋建筑區面積占比最高為66.3%,嘉峪關和酒泉的房屋建筑區面積占比較小,分別為18.5%和25.1%[15]。城市用地擴張情況判斷結果與城市遙感影像資料中城市景觀特征相印證,符合城市用地擴張的實際情況,比單純利用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得出的判斷結論更合理可靠。

表2 2000-2015 年甘肅省14 個城市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積和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統計表
已有研究成果和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變化監測數據表明,國內和國外很多城市的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均高于1.12,將1.12 作為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的最優值從來源到引用存在誤解,不應該將其作為判斷城市用地增長過快或過慢的唯一標準。
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是表征城市用地擴張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之間關系的相對指標,人均城市用地面積則是反映城市用地寬松或緊張的絕對指標,將兩個指標相結合能反映城市空間擴張是松散蔓延還是緊湊擴展,比單純利用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判斷城區擴張過快或過慢更合理可靠。
城區面積可通過遙感影像結合相關數據資料準確獲取,與之相匹配的城區人口目前缺乏準確統計數據支持,大多以城市行政轄區人口統計數據近似代替,這種近似城區人口數據將給人均城市用地面積統計指標帶來偏差,需在后續城市空間變化分析中改進城區人口數據獲取手段,精化城市空間變化與人口變化相關統計分析數據,獲得更準確的數據和更嚴密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