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夢軒
摘?要:對于新聞而言,衡量一篇文章好壞是有其質量標準的,一篇好新聞一定是符合質量標準的新聞。而對于專業性極強的財經深度報道新聞卻不同于其它新聞門類,其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新聞學屬性,又具備經濟學屬性。相應的,其質量標準也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新聞學質量標準與經濟學質量標準。作為財經新聞一個子門類的基金深度報道也是如此,只不過其雙重標準較財經深度報道而言更加具體和細化。
關鍵詞:基金;深度報道;質量標準
中圖分類號:G2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1-0069-03
一、基金深度報道的新聞學標準
對于基金深度報道來說,其新聞學質量標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基金深度報道作為普通新聞報道應該具有的標準;第二個是基金深度報道作為深度報道而應具有的采訪標準。
(一)基金深度報道的新聞學基本標準
筆者認為,一篇好的基金深度報道應該滿足如下新聞學的基本標準。
一是,新聞真實性。不管文章的選題立意如何、采訪如何、文筆如何,真實性永遠都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立身之本,基金深度報道也不例外。
二是,應該滿足新聞價值要素。對所有新聞報道來說,一篇報道滿足的新聞價值要素越多,文章就越好看,就越能吸引讀者。
新聞價值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時新性。時新性主要表現在報道的及時性上。新聞是“易碎品”,報道不及時,再詳盡的調查、再充分的采訪,也無濟于事。報道越及時,越能體現新聞的價值。
第二,重要性。對于基金報道,重要公司發生的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重要新聞,以及行業發生的大事等都需要及時地進行報道。例如,基金行業“老十家”之一華夏基金,這家基金公司在基金行業內應該算的上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因此,這樣的公司發生的大事就應該被當做重要新聞來重點關注。
第三,接近性。在資本市場,投資人是財經媒體的重要受眾,因此,報道跟投資人有關的基金動態、投資人關注的基金公司動態,也是可以吸引大量受眾的。在靠點擊量說話的新媒體時代,這無疑是一條相當重要的標準。
第四,顯著性。顯著性跟重要性有相似之處,都是講述重要人物、重要公司、重要事件,但也有區別,跟重要性比起來,顯著性還表現在事件的特殊性上,即極少發生。基金公司的“老鼠倉”就是顯著性的典型代表。
第五,趣味性。對于一篇基金深度報道來說,趣味性主要是指從趣味的視角看待事件,把一件事用風趣的語言進行描述,寓教于樂。
三是,具有邏輯性。所謂邏輯,就是因果。對于一篇財經報道來說,邏輯性尤為重要,文章不能是一盤散沙,而應是由一系列的因果串聯而成,文章應該有自己的主線,每一部分又都是下一部分的鋪墊,整個文章才能構成一個有機體[1]。基金報道亦如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什么樣的結果,什么樣的條件構成什么樣的結論,整篇文章要描述一個什么樣的事件,事件的前因后果怎樣,或者,某項政策將會引起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又會引發什么樣的結果,這些都是基金新聞邏輯性的表現。
(二)基金深度報道的新聞學采訪標準
對于第二方面,即基金深度報道作為深度報道方面的標準,主要有如下內容。
首先,采訪充分。一篇優質合格的基金深度報道,其采訪應該是充分全面的。對于任何一篇新聞報道來說,采訪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篇文章材料豐富卻沒有采訪,或少有采訪,就不能算作一篇好新聞。想要采訪到多位相關人士,就需要在平時注意積累人脈,以備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這也是一名優秀記者應必備的素質之一。
其次,一篇好的基金深度報道的采訪語言一定要生動,具有個性化的特色。
最后,采訪觀點要平衡。作為一名記者,永遠不能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只能盡量去接近它,在這個接近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誤判,或者有信息的遺漏,這個時候我們應避免自以為是。從消極的意義上來說,平衡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如何做到平衡?一是,在采訪過程中,不能被采訪對象的情緒帶偏,要學會抽離,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把自己的角色抽離出來;二是,讓采訪雙方都有表達[2]。
二、基金深度報道的經濟學標準
所謂經濟學標準,指的是基金深度報道作為財經新聞的一種,一定是具備了經濟學屬性,牽涉方方面面的基金知識。筆者認為,基金深度報道的經濟學標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基金深度報道的專業性
眾所周知,專業性是財經新聞的立身之本。作為財經新聞,對于其新聞從業者有著較高的要求。財經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較為完備的金融知識體系,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具備用簡潔、準確、清晰的語言解釋經濟術語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均體現在一篇財經新聞報道中。專業化的內涵包括:新聞信息選擇、發布和提供的專業性;新聞信息分析的專業性;新聞信息服務方式的專業性。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和權威判斷的能力是財經媒體真正獲得影響力的基礎。
(二)基金深度報道專業性的具體表現
筆者認為,財經新聞專業化表現為:語言和數據的嚴謹性、新聞信息分析的準確性、文章中有專家出鏡、有效運用數據等幾個方面。
第一,語言和數據的嚴謹性。主要包括所有出現在文章中的人名及其職位、單位、數據都不能出錯,一旦出錯,不僅體現出一家媒體的新聞報道水平低下,還有可能招致官司上身,因此要格外小心。
筆者曾經親眼目睹因記者粗心失誤而產生的錯誤,如在使用交易軟件的時候數據讀取失誤:基金只數、相關數量合計統計、基金專業術語的使用等。因此,《中國經營報》在文章審核的時候,都是三審三校,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文章的嚴謹性和準確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在此不再舉例贅述。
第二,說到新聞信息分析的準確性就不得不提到解釋性報道。20世紀以后出現了解析性報道(也稱作“解釋性報道”),解釋性報道會把一個事件或者現象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包括背景、趨勢、影響程度等各個方面。
對基金深度報道而言,解釋性報道并不僅僅報道事件,更重要的是把經濟現象解釋清楚。例如,一只基金的凈值表現不好,為什么不好,導致這種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基金經理的誤判,還是市場的下跌。解析性報道可能非常長,常見報道結構為:導語講述事件,接下來講述具體情況,然后講述原因,最后講述影響,可能末尾還會加入全球形勢。讀者會看到一篇很長的文章,幾乎涵蓋了與這一事件相關的所有內容。
基金深度報道像眾多財經報道一樣,包含了許多專業術語和專業現象,例如,基金凈值的走勢、股票市場行情等。因此,運用解釋性報道把復雜的基金知識和基金現象分析解釋清楚,是基金記者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第三,文章中要有專家出境。專家出境是提升基金報道專業化的有效方法。專家出鏡的要求體現在采訪中,對于一篇財經新聞而言,采訪對于一篇財經報道來說,不僅要有關鍵人物(線索提供人與爆料人等)的采訪,還要有專家觀點的支撐。如果沒有專家的觀點,文章所要揭示的內容和寫作目的就沒有辦法很好地呈現出來。
對于基金深度報道而言,專家的選擇可以是基金行業分析師、大學的金融經濟學相關教授、基金行業從業人員比等,他們的專業分析,都可以讓文章更加具有經濟學價值,使文章中的觀點更加客觀中立。
第四,有效運用數據。數據對于財經新聞報道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用得好,一個數據比一大段文字更有說服力。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納入統計的所有樣本中,幾乎每篇文章都會有數據的引用,可見數據的重要性,文章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文字敘述和表格。(《中國經營報》每期頭條文章都會配以表格)數據來源多是交易軟件或是各大權威網站,如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證監會、基金業協會等。
在《封閉式基金走俏》一文中,作者周宏幾乎全文都引用了數據:根據WIND資訊對54只封閉式基金2004年年報的統計,截至2004年12月31日,封閉式基金的十大股東共計持有基金340億份,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9.99億份,同比增加13.33%。
保險公司和QFII是增持封閉式基金的兩大主力。在所有投資者中,保險公司的增持力度最大,全年增持封閉式基金43.3億份,QFII增持4.78億份。而券商、其它機構和個人都在減持。
但若以增幅論,QFII是增持幅度最大的機構。統計數據顯示,QFII在2004年年末持有封閉式基金5.32億份,幾乎是2003年年末的10倍。保險機構的持有規模也增長了17%,而券商、其它機構和個人則分別減持20%、16%和28%。
基金持有明細狀況同樣揭示了這個趨勢。統計顯示,2004年增持封閉式基金最多的5家機構依次為: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瑞士銀行有限公司、泰康人壽和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中國人壽和太平洋保險同時也是持有封閉式基金最多的兩家機構。中國人壽增持最多的封閉式基金是基金安信、基金裕隆和基金久嘉,增持份數分別達到7 701萬份、5 488萬份和3 354萬份[3]。
在數據的應用中,對于市場行情的描述也是基金深度報道不可缺少的部分,市場行情好或者不好,大跌或者大漲都直接牽動著讀者或者投資者的心。因此,對于市場行情的準確描述是基金記者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
如《基金:被拋棄還是被期待》一文中,作者在開篇寫到:上證綜合指數在2004年下跌約15%,超過了2003年的升幅。2004年年初,上證綜指開市收報1 493點。在4月7日升至三年內的1 783高位,之后開始下滑,在9月13日跌至1 259點的五年低位。9月尾反彈,其后繼續下跌,至年終收報1 267點,自4月高峰以來下挫29%,全年則下跌15%。而標普500指數在2004年上升9%,承接了2003年的升勢。
這一段對于上證綜指在2004年的表現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描述:全年下跌幅度,最高位的數值,最低位的數值,年初年尾的數值分別是多少,都做了準確描述[4]。
但在運用數據的時候,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不要太生硬,不要大段地使用數據,這樣反而會影響閱讀的欲望,報道中的數據太多就會顯得文章太生硬,閱讀的概率也會下降很多。
其次,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配上圖表,如餅狀圖、柱狀圖、曲線圖等,用來說明數據。數據盡量多用相對值、便于理解。例如,GDP增長了9%,就比說增長了幾千億更好,后者會讓人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概念,而百分比的數據能夠使受眾一目了然。
最后,很長的數據要進行加工,盡量要把數據簡化成億或者千萬這樣的單位。數據使用可以運用比喻或者比擬的手法,這樣生動的比喻可以增強數據的理解力[1]。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一篇好的基金深度報道的質量標準基本可以歸納為新聞學標準和經濟學標準,新聞學標準又包括基本標準和采訪標準,基本標準包括新聞真實性、新聞價值要素以及邏輯性;采訪標準主要包括采訪充分、語言生動和觀點平衡。基金深度報道的經濟學標準主要包括語言數據的嚴謹性、新聞信息分析的準確性、專家出境以及要有效運用數據等。這其中不得不了解的就是解釋性報道。
上述標準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關于一篇基金深度報道的質量標準,還有哪些其它方面的內容,筆者將持續關注并及時補充。
參考文獻:
[1]沈灝.財經新聞21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2]王學成.大眾化還是專業化?——國外財經媒體的啟示[J].新聞記者,2005(5).
[3]周宏.封閉式基金走俏[N].中國經營報,2005-04-04.
[4]胡立峰.基金:被拋棄還是被期待[N].中國經營報,2005-02-07.
[責任編輯:楊楚珺]